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老翁冒死拉出煤氣罐 避免了一場災難降臨

老翁冒死拉出煤氣罐 避免了一場災難降臨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老翁冒死拉出煤氣罐 避免了一場災難降臨

七旬五保戶拼死拖出煤氣罐

記者接市民報料後,於昨天上午10點半趕到事發現場。現場位於頂山街道琵琶街13號,離浦口區南門派出所很近。這是一片很老的居民區,全是磚瓦結構的房子,目測每幢房子的年齡都在20年以上,而且蓋得毫無章法亂七八糟,擠擠挨挨地湊在一塊。記者趕到時,消防人員正在現場調查取證。事主馬老漢房門外的地面上,是一個被爆炸氣浪撕裂成幾片的煤氣罐,因爲被撕裂得太狠,第一眼看上去實在不成個煤氣罐的樣子,記者得從罐體上的零件,才能想象出它“犧牲”前的模樣。

隨後,記者見到了馬老漢。馬老漢是個五保戶,因爲極度駝背的緣故,他的身高目測只有1.3米左右,極瘦弱。在他三十平方米左右只有一間房的屋子裏,記者看到,各種物品擺得滿滿當當,既是臥室也是廚房,住宿質量很差,在靠近門口的地方,擺放着另一個煤氣罐和竈臺,燒水做飯等活動都在這裏進行。馬老漢告訴記者,昨天凌晨5點半,他起牀燒水洗衣服,然後準備燒早飯。他發現一個煤氣罐沒火了,就換了個罐子。接上閥門後,他一手開竈臺開關,一手開氣瓶閥門,點火後發現竈臺和氣瓶閥門同時着火了。馬老漢立即關了竈臺閥門,把皮管拔下來。但氣瓶閥門還在呼呼地冒着火。馬老漢說,他當時急了,只想着千萬不能在屋裏炸,一旦失火不但自己房子完了,周圍鄰居房子都要倒黴。在這電光火石的一瞬間,他不知哪來的一股力氣,死命將沉重的煤氣罐拖到門口,將煤氣罐放倒,讓罐子順着門口的斜坡滾到門外的地面上。在此過程中,馬老漢左邊衣服被火點着,他趕緊找來溼毛巾掩在上面,才把火滅了。之後,精疲力竭的馬老漢癱坐在家門口,眼睜睜地看着煤氣罐在不到兩米外的地面上一直燒,直到半個多小時後在一聲轟然巨響中被炸得四分五裂,此時,是凌晨六點零三分。

接口處沒有卡箍 導致事故隱患

巨響聲把周圍的鄰居全都驚醒了。鄰居謝大媽告訴記者,她跑到現場一看,發現門旁老李家房子的窗子和門玻璃都被炸得粉碎,門口枇杷樹上五六米高的樹葉子都被炸黑了,她嚇得不輕,趕緊打電話報警,消防人員很快就來了,但因爲巷子太小,消防車根本進不來。不過好在爆炸只是引起了巨大的衝擊波,並沒有明火,也不需要用水滅火了。隨後,又有鄰居打電話通知了早已搬到南京居住的老李一家人,老李的女兒聞訊也從南京趕到了浦口查看老房子的情況。記者在老李家看到,客廳和門的窗戶玻璃到處都是,屋門口也一片狼藉。老李的女兒告訴記者,她已經檢查了一遍,發現電視和兩個空調都已經被炸得不工作了,不知道損失該由誰承擔。馬老漢無兒無女,生活本來就極差,自己實在不忍心向他要什麼賠償。記者問馬老漢,當時爲什麼有那麼大力氣去拖罐子,難道不怕死嗎?馬老漢說,自己已經七十多歲了,也沒什麼好怕的,又不指望活一兩百歲,怎麼樣也不能害鄰居遭殃。周圍鄰居也說,這周圍全是密密麻麻的老房子,要是在家中爆炸,不僅馬老漢性命不保,更多的周圍鄰居也要跟着倒黴。

現場的消防人員做了筆錄後,又在現場來來回回走了好幾遍,在距離煤氣罐五六米的地方,找到了閥門的部件。隨後,又重新檢查了馬老漢的另一個煤氣罐以及竈臺,結果發現了問題所在。原來,連接竈臺和煤氣罐的那根皮管子,不管是與罐體出氣口連接的那頭,還是與竈臺進氣口連接的一頭,都沒有上卡箍,這會導致氣體從罐體內噴出時,從皮管接口處泄露出來,而一旦泄露就被點燃,導致兩者同時噴火,這就是馬老漢發現竈臺和氣瓶閥門同時着火的原因。

消防人員提醒市民安全用氣事項

消防人員告訴記者,此事最最萬幸的是,馬老漢在拔掉皮管後,沒有試圖去關煤氣罐那噴着火的閥門。如果馬老漢當時去關閥門,火頭就會隨着閥門往裏擰的力量,一點點地被擠進罐體裏,這樣的話當時就會爆炸,馬老漢也早就沒命了。還有一個萬幸的地方,就是煤氣罐爆炸時衝擊力對着李女士家門窗,如果衝擊力對着蹲在家門口的馬老漢,他同樣要沒命的。那麼,爲什麼罐子會在倒地後燒了近40分鐘才炸呢?消防人員告訴記者,倒地後,罐體受熱不均勻,導致一側的氣體過度膨脹,才引發了劇烈爆炸。如果把罐子垂直放在地面上,也不一定會炸,而是會慢慢燒光。但馬老漢把罐子弄到屋外還是對的,他唯一處置不當的地方,就是沒有在第一時間報警,而是眼睜睜地看着罐子在那燒,耽誤了時間。

消防人員提醒,市民在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千萬不要試圖去擰閥門,這樣會引起回火,而是應該立即遠離煤氣罐打電話報警,同時想方設法給煤氣罐噴水降溫,使得罐內氣體不會在短時間內受熱膨脹。如果情況實在緊急,應該立即從屋內撤離,並通知鄰居撤離現場。最重要的是,平時要經常檢查燃氣設施,多學習燃氣安全知識,發現隱患一定要及時排除,否則等到事故發生就悔之晚矣。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