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骨髓捐獻志願者爲何反悔率會高達20%

骨髓捐獻志願者爲何反悔率會高達20%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名骨髓捐獻因爲在配對成功後反悔,致使受捐者加快死亡。該事件引起了社會上很多人的關注,骨髓捐獻志願者在捐獻反悔的時候爲何反悔率如此高?認捐骨髓是贈與承諾嗎?

骨髓捐獻志願者爲何反悔率會高達20%

我國骨髓捐獻反悔率20%

中華骨髓庫已發展132萬餘名骨髓捐獻志願者,不過骨髓初配成功後,志願者的反悔率達20%。據報道,美國的骨髓捐獻志願者拒捐率曾高達近50%,日本學者統計亞洲志願者中有約60%最終拒絕捐獻,這其中的主要因素就是家庭壓力。

保證捐獻“自願”、“無償”一直是器官移植遵循的基本原則,各國有關器官捐獻的法律、政策都非常注重保護捐獻者。美國國家骨髓捐獻者資料庫一再申明,骨髓捐獻永遠是自願的,志願者應該被告知在實施骨髓移植手術前的最後一分鐘都可以撤銷同意。世界骨髓捐獻組織也聲稱捐獻者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退出。

然而,由於骨髓移植受捐者要“清髓”,也就是摧毀自身免疫造血系統,才能接受捐贈的新的幹細胞,捐獻者在患者“清髓”後拒捐,必然使患者病情雪上加霜。因此,各國普遍要求在受捐者“清髓”後,捐贈者應該不再反悔,而患者“清髓”前志願者的反悔拒捐,不僅沒有法律責任,在道義上也不應受到譴責。

骨髓在法律上不視爲財產

在我國,公益事業法、獻血法對骨髓捐獻並無明確規定,而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規定“從事人體細胞和角膜、骨髓等人體組織移植,不適用本條例”。可以說,截至目前,有關骨髓移植的立法相對空白。現實中,往往是初配成功的志願者在中華骨髓庫屬地管理中心簽署《高分辨檢測知情同意書》後,做捐獻前體檢,體檢正常的再簽署《捐獻造血幹細胞同意書》。志願者與患者是雙向匿名,整個工作流程所發生的高分辨檢測費、供者體檢費、造血幹細胞採集費、運輸費以及捐獻者誤工費等,由中華骨髓庫通過主管醫生通知患者分別交納。如果志願者在高分辨檢測、體檢合格後反悔拒捐,不僅給患者帶來從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傷害,而且實際造成了因治病往往已經負債累累的患者的財產損失。

早在2006年就有捐獻者因臨時反悔被患者告上法庭的案例。由於骨髓捐獻是一種公益行爲,在捐獻知情書、同意書上沒有關於捐獻者反悔行爲應當承擔什麼責任的條款,因而無法追究志願者的法律責任。而且,即使受捐者與捐獻者簽訂合同明確權利義務,也因爲我國合同法針對的是財產,而法律上並不把人體器官視爲財產,不能說因此形成了一份贈與合同。由於沒有有關骨髓移植的相應法律規定,這份合同可能因沒有法律保障被認定爲無效。

況且,除具有救災、扶貧和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得撤銷外,當事人都可在贈與支付之前反悔。因而如果當事人在骨髓移植手術之前改變捐贈態度,沒有任何法律規定可以追究其法律責任。

骨髓捐獻者沒有約定義務

在受捐者“清髓”後,捐贈者因爲機器故障反悔,拒絕重新繼續採集捐獻,這在全國還是首例。儘管骨髓移植手術主要受到捐獻者中途反悔影響,但捐獻者反悔行爲主要是由於採集醫院的醫療設備出現故障引起的。醫院是否應該承擔法律責任呢?按照我國有關法律規定,通過醫療事故鑑定就能確定。但捐獻者是否需要對患者承擔法律責任,始終是個繞不過去的問題。

事件發生後的一段時間,許多網友指責捐贈者,建議患者家屬告上法庭追究捐贈者法律責任。因爲有關骨髓移植的法律規定相對空白,捐獻者沒有具體的法定義務,同時由於骨髓在法律上不視爲財產,捐獻者的捐獻承諾並不適用合同法,捐獻者也沒有約定義務。況且,儘管連續兩天採集外周血造血幹細胞在一些國家的規定中屬於“同一次”捐獻,但在該事件中,捐獻者事前並未被告知需要連續兩天採集,捐獻者躺在手術檯上配合醫院採集已是踐行捐獻的承諾。

法律應謹守自己的邊界

捐獻者在患者因其同意捐獻而“清髓”之前的反悔行爲,目前普遍認爲是一個道德問題而非法律問題。捐獻者在患者“清髓”之後的拒捐行爲,除非法律有明確規定,從行爲的性質上無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即使在道德層面,也有許多人認爲捐獻者的反悔行爲不應受到道德的譴責,因爲除非有特定義務,人們沒有權力要求任何人冒着生命危險去救助另一個人,而云南這名捐獻者躺在手術檯上進行了一次捐獻,已經體現了公益之心和奉獻之勇。

儘管捐獻者在患者“清髓”後拒捐,給患者帶來精神和財產上的損失,但爲了激勵更多人志願捐獻,在當下以及將來出臺有關骨髓移植的法律規定時,法律應謹守自己的邊界,儘量保護捐獻者而不是過多地把道德上的義務轉化爲法律義務,增加捐獻者的法律責任。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