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成年人做白日夢並非病態 有助壓抑情緒獲得釋放

成年人做白日夢並非病態 有助壓抑情緒獲得釋放

來源:美型男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並非只有小孩子才做白日夢,深圳市康寧醫院副院長鬍赤怡指出,白日夢在成年人中也並不罕見,不過,對於成年人來說,這是一種暫時的心理防禦機制,偶爾出現白日夢並不是病態的表現,但要是過於沉湎其中而忽視了對問題的真正解決,就需要看醫生了。

成年人做白日夢並非病態 有助壓抑情緒獲得釋放

1做白日夢的成年人

當週先生走進深圳市康寧醫院心理諮詢室的時候,心裏帶着一個問號:自己都快40歲了,居然還在做白日夢,是不是有問題?

擁有研究生學歷的周先生是某企業領導,事業上小有成就,家庭也很和睦。不過,由於他是副手,因此工作中很多方面要受到上司的干預,有時甚至是阻撓,這讓他非常鬱悶,卻似乎也沒有其他辦法。但真正困擾他的並不是這些,而是他發現自己在做白日夢。他告訴心理醫生,白天他一個人在辦公室的時候,經常“夢”到自己被提拔成上司的上級領導,來單位檢查工作,然後與上司脣槍舌劍,並罷免了上司的職務。在“夢”中,不可一世的上司耷拉着平時高傲的腦袋,讓周先生感到非常愜意,即便這樣的白日夢經常不是被敲門聲就是被電話鈴聲驚醒,也無損他的舒暢感受,同時也感到非常失落。

從“夢”中醒後,周先生覺得自己的感受有些類似堂吉訶德大戰風車後的感覺,不過與堂吉訶德所不同的是,一旦自己從“夢”中醒來,則能完全投入到現實中來。但他還是非常擔心:“我知道一般只有小孩子纔會做白日夢,而我都早已過了而立之年,卻還在做着跟年齡、學歷、身份不相稱的事情,這是不是一種病態?”

2白日夢是大腦“神遊”

很多人在做白日夢的時候,別人看起來他就像是在發呆;而工作或讀書精神不集中,常會被罵做白日夢。“首先應該指出的是,白日夢在成年人中並不罕見。”胡赤怡告訴記者,以前曾有調查表明,約有20%-30%的成年人曾經做過白日夢;而近期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做的一項調查發現,除了睡眠之外,人的大腦有一半時間處於做白日夢的狀態。“人人都做白日夢”的說法並不誇張。

成年人爲什麼也做白日夢呢?胡赤怡說,目前尚無法解釋產生白日夢的具體原因,被廣泛接受的觀點是,白日夢是人在一種特定情緒狀態下的一種心理活動。美國學者研究發現,人的大腦中有一種控制思想活動的“暫停裝置”,當大腦自我感覺處於空閒、無所事事或“待機”狀態時,“暫停裝置”就會發生作用,進入“神遊”狀態,因此有的學生在課堂上做白日夢,員工工作中可能開小差,或者像周先生這樣幻想一番釋放自己的壓力。

事實上,去年熱映的科幻電影大片《盜夢空間》中,男主角就不時處於白日夢狀態,“所思變所夢”,並且分不清現實和夢境。胡赤怡指出,介乎清醒與睡着之間,這是白日夢的一個顯著特點,因爲和夢一樣,它的內容也是不能完全受自己的意識所控制的,但它又比通常的夢更容易被驚醒,而且也容易被回憶。

另外,白日夢與幻想也不同。幻想的時候,人是清醒的,清楚自己當下是在幻想。而無論成人還是兒童,當他在做白日夢時,雖然並沒有睡着,但也並不會意識到自己處於夢幻的狀態,像周先生那樣如果電話鈴不響,就還會繼續“夢”下去。

3偶爾做點白日夢有好處

胡赤怡認爲,周先生通過白日夢來獲得暫時的自欺欺人式的心理滿足,這無疑是一種極其幼稚的行爲方式,其現實意義以及成熟的程度,甚至抵不上阿Q的精神勝利法。不過,這不一定就是病態。“實際上,當成年人面臨不可調和的衝突、無法克服的挫折、難以彌補的損失時,白日夢的出現作爲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在某種程度上避免精神防線的徹底崩潰。從這個角度來說,成年人做白日夢有其合理性。”

換言之,成年人適當地做點白日夢也有其好處,胡赤怡認爲,它對於瞭解自己、瞭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是有幫助的;另外,白日夢還可以使壓抑的情緒得到緩解和釋放,使神經鬆弛,獲得片刻的內心平靜,因而有益於身心健康。有些研究還表明,白日夢有時讓人不快樂,有時它使大腦保持活躍,激發創造潛能,有時它還能提高人的記憶力。

不過,胡赤怡特別提醒:由於白日夢只是一種暫時的、被動的防禦機制和調節方式,因此還需要有效的策略,來處理現實中的衝突或矛盾,這纔是真正的解決問題之道。因此,如果成年人頻繁出現白日夢,甚至像堂吉訶德一樣整日沉湎於白日夢狀態而不能自拔,以致妨礙或耽擱了對現實問題的有效處理,胡赤怡認爲,這就屬於異常狀態,必須經過系統的心理治療,纔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白日夢、並消除其負面影響。

爲何孩童比成年人

更易做白日夢

與成年人相比,兒童和青少年更容易做白日夢。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孩子們非常善於運用想象,來進行幻想式的遊戲,比如興高采烈地當上玩具娃娃的爸爸媽媽,把玩具娃娃抱在懷裏,給玩具吃東西、跟玩具說話。那個幻想中的世界絕妙無比,他們對此專心忘我,並傾注極大的熱情。假如這時電話鈴突然響起,會讓孩子瞬間回到現實,也就從白日夢中醒了過來。

深圳市康寧醫院副院長鬍赤怡認爲,對孩童而言,白日夢是一種在安全的環境中尋找自我認同、並探索生命可能性的重要渠道。孩子們有太多的藉口與“特權”來做白日夢,而隨着長大成人,這些“特權”被抑制,成年人也就“遺憾”地失去了這些藉口,而生活目標則變得越來越固定、清晰,也越來越易於實現,所以成年後不會花很多時間沉溺於此。

另一方面,成年人的白日夢,有時意味着當前正面臨一些不幸或不開心的境況,如果承認自己在做白日夢,似乎會顯得一個成年人有點“幼稚無知”。因此,雖然人人都在做白日夢,但有些成年人卻羞於承認它。(劉一平)

相關鏈接

白日夢:一種有益的自我交流

曾有人研究過,白日夢瞬起忽滅,平均只持續14秒鐘。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心理學教授克林格認爲,白日夢和自身的目標有關,所以每個人的白日夢都不一樣;它更多地是在確認我們已經知曉的東西,而不是傳遞新的信息。因此,要留意自己的白日夢,它是一種隱祕的幻想,同時也是一種有益的自我交流的方式。

不能只從表面來看白日夢,其真實含義往往是隱而不露的。比如,一位年輕的女職員不止一次地陶醉在同一個白日夢之中:在衆人的掌聲裏,身穿宮廷華服的自己和一位男士在金碧輝煌的大廳中翩翩起舞。從心理學家的角度看,這並不一定表明她有多渴望成爲明星、在舞會上大出風頭,而是反映了她對自身形象的在意,並希望得到他人更多的認可。

有時候,白日夢可改變人的心情,讓人變得放鬆、開心,有助於更好地應付現實生活中的局面。而有些成年人會做更多的白日夢,這並不一定表明他們更遠離現實。胡赤怡介紹說,面對壓力、挫敗或者沉悶單調時,人們會做逃避式的白日夢,以轉向另一個世界、一個理想化的情境。因此,白日夢可以幫助人們完成一些特別沉悶的事情,讓人更善於調整自己,產生更多的創造力。

同時,逃避式的白日夢也是一個信號,意味着人們需要在生活中做些改變,不一定是大張旗鼓,也許只是做點什麼,或者找一個新的愛好給生活注入一些推動力,讓你得到自以爲缺乏的社會承認。

因此,讓頭腦處於“雲端之上”並不一定是在浪費時間,也不用對此產生羞恥感,它有不少益處,根據心理學家的解釋:它讓我們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腦,這是生活中很基本的個人資源。(劉一平)

來源:深圳特區報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