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中國下一代空間站核心艙曝光 靠一個國家的力量實現目標

中國下一代空間站核心艙曝光 靠一個國家的力量實現目標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8年4月4日訊,據微信公衆號“央視新聞”消息,在韓國平昌冬奧會閉幕式上,中國作爲2022年冬奧會東道主進行了8分鐘表演,期間,“中國空間站”首次亮相,成爲全球關注的焦點。2022年北京冬奧會舉辦,屆時,也正是中國空間站建成之時。

中國下一代空間站核心艙曝光 靠一個國家的力量實現目標

中國下一代空間站核心艙曝光 靠一個國家的力量實現目標 第2張

今年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第三步的關鍵之年。近日,央視記者在天津航天城的廠房裏,首次揭開了中國空間站核心艙的神祕面紗。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主任設計師張昊:空間站的核心艙,是空間站的主控艙段,主要對整個空間站的飛行姿態、動力性、載人環境進行控制。其中的一塊大柱段部位,主要是航天員工作和實驗的地方。而另一個小柱段,是航天員的睡眠區和衛生區,保證航天員的生活和正常的居住環境。

中國空間站由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組成,每個艙都重達20噸以上,這種三艙構型可以對接兩艘載人飛船、一艘貨運飛船。

中國下一代空間站核心艙曝光 靠一個國家的力量實現目標 第3張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朱光辰:對神舟飛船來說,它就相當於是一輛轎車。對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來說,它相當於是一室一廳的房子。到了空間站,它應該是三室兩廳還帶儲藏間。

此次採訪中,記者也首次接觸到了這支在外界看來較爲神祕、平均年齡只有35歲的研製團隊。

中國下一代空間站核心艙曝光 靠一個國家的力量實現目標 第4張

1995年,16個國家聯合研製國際空間站的項目已啓動,並拒絕了中國的加入。就在當年,中國空間站副總設計師朱光辰加入了中國空間站研製團隊。

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朱光辰:要建造中國自己的空間站,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就是靠自己。國際空間站是由多個國家聯合完成。現在我們要靠一個國家的力量,把所有技術在我們空間站上都要實現。

從提出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計劃的第一天起,朱光辰和空間站團隊就做好了開天闢地的準備。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他們花了整整11年時間。此後越來越快:

2008年,航天員翟志剛邁出了中國人出艙活動的第一步;

2016年,景海鵬、陳冬伴隨天宮二號,在太空整整遨遊33天;

2017年,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順利升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爲中國的空間站時代做好了準備。

而在空間站研製過程中,艙體多,構型複雜成爲設計的首要難題。

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朱光辰:各種飛行器不同的組合狀態,實際上就是一個個新的航天器。和載人飛船對接上後,它是一個狀態;和貨運飛船對接後,又是一個狀態。力學問題、組裝過程中的通信問題、電源的獲取……這些都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

而在太空中,艙體更將面臨失重、輻射和各種意想不到的挑戰,連再平常不過的太陽光也成了工程的阻力。

空間站系統主任設計師張昊:這個核心艙一共布了300多個傳感器,測量900多路信號,目的就是爲了測量我們這個22噸的一個大傢伙,在發射過程當中到底能夠承受多大的載荷。

此外,科研人員還近距離展示了太空機械臂的相關操作。2016年11月9日,機械臂的孿生兄弟和航天員景海鵬、陳冬曾一起亮相天宮二號,成爲世界上首次在太空中由航天員直接控制的機械臂。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體設計師羅超:現在我們用機械手來抓一下這個水瓶。好,可以看到這個機械手抓這個水瓶,力是非常柔順的,不會將這個水瓶抓變形或抓壞。

據瞭解,研製這款機械臂的是三個平均年齡不到32歲的小夥子,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從項目立項到馬上交付使用,他們只用了不到三年。未來,機械臂將是空間站上輔助航天員進行工作的“好幫手”。

2022年,中國空間站將建成,我國將成爲世界上第三個擁有空間站的國家。空間站研製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期待着2022年中國空間站的首秀,他們要用這份堅韌推動中國航天新時代的到來。

(原標題: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三室兩廳還帶儲藏間)

2018年4月2日訊,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上午消息,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今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燬。

中國下一代空間站核心艙曝光 靠一個國家的力量實現目標 第5張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再入大氣層

這將是“天宮一號”最後的謝幕。天宮一號重量約8噸,比起重達約80噸的天空實驗室、100餘噸的“和平”號空間站而言算是小個頭了。根據嚴密監視和科學計算,天宮一號飛行器再入大氣層的過程中,動能大部分轉化爲熱能,大部分器件會在這一過程中被燒燬,對航空活動及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極小。地球表面70%被海洋覆蓋,航天器的殘餘碎片落向人口密集地區的概率更是非常小。事實上,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約有15000噸以上的人造航天器殘骸落回地球,但從未傷害到人口密集地區的居民。據權威消息,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所用燃料屬於航天器普遍使用的燃料,再入大氣層時剩餘的少量燃料將隨結構部件一同燒燬,不會對地面造成危害。

2010年10月,中國宣佈正式啓動實施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計劃在2020年前後將建成規模較大、長期有人蔘與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天宮一號還未騰飛,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巨龍,終究迎來了騰飛的那天!2011年9月29日,伴隨着大地的轟隆聲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搭載着天宮一號,衝入太空。

天宮一號剛升空不久就迎來了它的第一次挑戰。實施空間交會對接任務,突破和掌握交會對接技術,是建設載人空間站的基礎和前提。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起程,踏上與天宮一號的“赴約之旅”。經過兩天的追逐和5次變軌,神舟八號在2011年11月3日凌晨與天宮一號成功實施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留下了浪漫的“太空之吻”,這標誌着我國成功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歷史永遠記得,2012年6月,神舟九號飛船的蓬勃升空,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出征時國旗前的敬禮,那是誓言,也是決心。

歷史永遠記得,首次手控交會對接劉旺以不到7分鐘,誤差僅18毫米的中國精度,贏得世界喝彩……

歷史永遠記得,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發射升空。那堂“太空授課”拉近了許多人與太空的距離,那是神舟和浩瀚星辰給予我們最好的禮物。

從2011年9月29日到現在,6年多的時間裏,天宮一號先後進行了6次交會對接,完成了各項任務,中國也因此成爲了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天地往返技術、空間出艙技術及獨立自主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在這個過程中,天宮一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中國人擁有自己的空間站指日可待。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歷史使命,進入軌道衰減期,今日榮歸故里。據新華社 央視 央廣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