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918事變86週年紀念日 不忘國恥致敬老兵

918事變86週年紀念日 不忘國恥致敬老兵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是918事變86週年。如今已經處於和平時代的人們,又是否還記得在86年前的今天所發生的。時代在進步,戰爭雖然過去,但是那段歷史需要被永遠銘記。而當時戰爭中付出生命代價的那些烈士們,更應該被紀念。

918事變86週年紀念日 不忘國恥致敬老兵

918事變86週年

86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人民從此進入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日軍屠刀下,3500萬同胞傷亡,無數先烈血沃山河。

1904-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非法獲得在東北的駐軍權利。1927年日本召開“東方會議”,公然宣稱“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1928年日本關東軍發起皇姑屯事件,將張作霖乘坐的列車炸燬,想借機佔領東北。

日本的驚天野心,終於在1931年9月18日原形畢露。

是夜,日本關東軍炸燬瀋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栽贓嫁禍給中國軍隊。隨後,日軍以此爲藉口,炮轟瀋陽,陸續侵佔東北三省!

“九一八”事變爆發,一夜間,民族危亡,山河破碎!

也是從1931年的這一天起,日本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的奴役和殖民統治,中國人民也開始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的抗爭。

918事變86週年紀念日 不忘國恥致敬老兵 第2張

918事變

14年,3500萬同胞傷亡,大半個中國被日軍鐵蹄踐踏,20萬以上婦女被擄掠充當慰安婦,4200萬人無家可歸……

14年,正面戰場悲壯血戰,敵後戰場艱難相持……

14年,千萬英烈,共赴國難,但行義事,不問生死……

也是14年,我們最終取得了勝利!

倖存下來的老兵們,見證了千百戰友俱往矣的昨天,也見證了日寇低下頭顱的那一天 。

他們,曾意氣風發、熱血傾灑,時光匆匆,如今,或漸漸遠去,或風燭殘年。

918事變86週年紀念日 不忘國恥致敬老兵 第3張

革命先輩們

李維層,1944年助遠征軍反攻滇西,奮勇作戰,逐日寇出國門,2017年1月23日逝世,享年91歲。

路珍樓,參加了廣東、廣西崑崙關等戰役,戰火中,救治了很多戰友,退役後,定居騰衝治病救人,2017年4月10日逝世,享年102歲。

張積善,在一次運輸彈藥途中遭日機轟炸,右手臂被一塊彈片擊中,血流不止,手指終身殘疾,他常說國難當頭,匹夫有責,2017年4月24日逝世,享年93歲。

2017年4月27日,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大閱兵中,最年長的參加“九三”閱兵的抗戰老兵陳廷儒逝世,享年104歲。

1939年,時任小學校長的陳廷儒,面對日寇的野蠻入侵,挺身而出,踏上抗日救亡的道路。抗日戰爭期間,他領導羣衆,在敵後戰場與兇殘的日寇展開殊死搏鬥,九死一生,甚至連親人也因受到牽連被敵人殘忍殺害。

2017年9月6日,參與抗戰十四年的老兵董濟民過世,享年113歲。據關愛抗戰老兵公益組織介紹,董濟民生前是大陸最年長的抗戰老兵。

從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董濟民先後參加了武漢會戰、長沙會戰、豫湘桂戰役以及貴州的獨山戰役等。抗戰結束時,董濟民在遼寧錦州見證了日本投降。

918事變86週年紀念日 不忘國恥致敬老兵 第4張

革命老兵

2017年9月10日,開國少將、原南京軍區副政委張玉華將軍在南京逝世,享年101週歲。張玉華老將軍在2015年“9·3”勝利日大閱兵上,以一個標準軍禮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2016年農曆猴年春晚《將軍與士兵》小品最後,坐在輪椅上的張玉華被攙扶着站起來,面向全場莊嚴敬軍禮的場面震撼人心。

2017年8月21日,90歲的老兵耿志文在成都病逝。家人在他骨灰裏找到一枚黑色彈片。據瞭解,耿志文的腰和臀部裏面,其實還藏了12枚彈片,因爲戰爭年代的醫療條件,就沒被取出來。據其老伴介紹,這些留在他身體裏的彈片,雖然折磨了他大半輩子,“但後來也就習慣了,也不願意取出來了,這些是他的作戰證明和記憶。”

2017年8月18日,抗戰老兵王福昌逝世,享年102歲。而老人留下的遺物,只有一件穿了40多年的中山裝,因爲他已經把所有積蓄甚至遺體都捐了。

戰爭年代扛槍上戰場,和平年代是道德榜樣,他生前總對人們講:“我不留金、不留銀,只給兒女留精神!”

今天“九一八”事變86週年,讓我們記住這些面孔,還原屬於他們的榮光。

今天,我們致敬老兵,致敬永不妥協的抗爭。“九一八”永遠是我們記憶中的一道傷痕,是不能忘卻的紀念。這一天,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牢記!振興中華,吾輩自強!

和過去相比,更加重要的是今日和未來,和死去的人相比,同樣重要的,還有活着的人。那些老兵們,當時用生命和鮮血戰爭,纔有了今日的中國與和平。向他們致敬,不忘歷史,是最好的尊重。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