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國際不再恐同日 同性戀形成的原因

國際不再恐同日 同性戀形成的原因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5月4日,楊丞琳在微博曬出兩張自拍,照片中她妝容精緻,比着剪刀手,脖子上畫的彩虹愛心十分搶眼。對此她表示:“我的脖子上是一顆彩虹愛心,爲了‘世界不再恐同日’和‘We are one’而畫。”

國際不再恐同日 同性戀形成的原因

一直以來,楊丞琳對同性問題都很關注,她曾公開支持臺灣同性婚姻合法化。此次臨近“世界不再恐同日”,她又畫彩虹愛心表示支持,粉絲們也紛紛贊同。“We are one,讓世界充滿愛。”另外粉絲也不忘表白照片中美美的丞琳:“真的超級無敵美,仙女下凡嘛。”

國際不再恐同日 同性戀形成的原因 第2張

同性戀形成的原因

1、遺傳因素

攜帶有同性戀基因的個體細胞,在適宜的條件下,易於發展成同性戀細胞。這就說明,同性戀的性取向有70%是遺傳基因所產生的結果。

2、與同性父母的關係疏遠

伊莉沙白。莫白莉博士(abeth Moberly)未發表她的專論之前,很多心理學家及精神病醫生都相信同性戀的產生在於同性戀者與異性父母的關係過於親密,導致他們與異性父母而非同性父 母認同。另同性戀者也因此與母親的心理相一致,尋求受男性的庇護。這些心理學家及精神病醫生的統計也顯示男同性戀者的母親大都是屬於過份溺愛他們、獨立性 強、強悍的一類。他們的父親則多數都是屬於內向,不苟言笑,與自己的孩子的關係不怎麼親密,甚至疏遠的一類。

3、生物本能

人類性行爲是多元化的,本能的宣泄和外界的刺激所產生的渴求,是人性正常的需求。在缺乏異性的環境中,如軍隊、監獄等,同性間的性愛是一種滿足性慾的取代行爲。

4、性侵犯

抉擇機構的調查顯示,來到抉擇機構接受輔導的人員當中,有大約87%的男性及67%的女性在十二歲之前就已受到了性侵犯。我們相信這與同性戀的產生有密切的關係。爲什麼性侵犯對一個人的心理髮展有如此重大的影響呢。

國際不再恐同日 同性戀形成的原因 第3張

同性戀的心理誤區

1、有過同性性行爲者容易患性病

正解:容不容易患性病,和是不是同性戀並無直接的關係。從性方面來看(不包括通過共享注射針頭等方式得病),只有和“並非堅持一生真正只有一位性伴侶”的人進行有性器官直接接觸的性行爲,並且沒有采取可靠的防衛措施,纔有可能患上性傳播疾病(舊稱性病)。之所以在艾滋病發現的初期,75%的患者都是同性戀者,是因爲所報告的那個地區、那個年代,同性戀者“多性伴侶”的情況較多,時有肛門性交,而又沒有采取防衛措施,加上肛門黏膜較易破裂出血,使得艾滋病病毒有可能進入人體血液內。這些條件如果也出現在異性戀者中間,同樣會出現艾滋病傳播的情況。

2、有過同性性行爲的,就一定是同性戀者

正解:不是。我們所說的同性戀者,指的是“絕對同性戀者”(通常講述時省略“絕對”兩字)。絕對同性戀者在性方面,一生根本不會產生對異性的性慾,也不會接受異性的性要求。現代性學的奠基人調查結果顯示:5300名成年男性白人中,有過同性戀行爲的佔37%,其中絕對同性戀者只佔4%;5940名白人婦女中,有過同性戀行爲的佔13%,其中絕對同性戀者只佔3%。

3、同性戀者是一些精神不健全、不正常的人

正解:一位懷着絕望和痛苦心情的母親在給着名的精神學家的信中寫道,她的孩子對異性絲毫不感興趣,希望精神專家治療她的孩子,讓他能轉變爲異性戀者。

專家強調“同性戀並非惡習和墮落,也算不得是一種疾病”、“古往今來,有許多極可尊敬的人物是同性戀者”。事實上,在“極可尊敬的人物是同性戀者”的名單上,包括很多位爲英、法、俄、德、美等國的國王、總統,以及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古希臘哲學家,英國劇作家、詩人莎士比亞,英國科學家培根,意大利藝術家拉斐爾,等等。筆者無法一一對此作出考證,但是,相信名單中至少有一部分人只是相對同性戀者。然而,這也足可佐證同性戀者並不是一些精神不健全、不正常的人,在智力方面和對人類的貢獻上,他們和異性戀者並無高低之分。

推薦閱讀:

同性戀該如何預防艾滋病

如何正確看待艾滋病與同性戀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