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夏季到來 戴太陽鏡的這些誤區你犯了嗎

夏季到來 戴太陽鏡的這些誤區你犯了嗎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夏季到來 戴太陽鏡的這些誤區你犯了嗎

戴太陽鏡的這些誤區你中了嗎?

誤區1:鏡片顏色越深越護眼

專家:顏色越深對眼睛傷害越大

太陽鏡主要是用於防止紫外線對眼睛的損傷。因爲紫外線可能會誘發角膜渾濁、白內障、翼狀胬肉等。很多人以爲,太陽鏡顏色越深越好。但事實並非如此。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胡利介紹,戴顏色太深的太陽鏡,對眼睛的傷害更大。因爲,深色眼鏡不僅會使得我們視物變暗,而且會使瞳孔變大,這樣,通過瞳孔區的紫外線量更多,對晶狀體及視網膜的傷害範圍就會變得更寬,從而容易誘發青光眼、白內障。

眼科專家認爲,深色的太陽鏡雖然能夠阻擋部分光線對眼睛的傷害,但難以阻擋紫外線、藍光等有害光線。

誤區2:小朋友沒必要戴墨鏡

專家:視覺功能未完成發育更應戴

很多人以爲,小朋友那麼小,沒必要戴墨鏡,即使戴,也是爲了看起來更可愛。眼科專家介紹,小朋友在強烈的陽光下,更應該戴太陽鏡保護眼睛。因爲長期的光損傷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影響眼睛結構和晶狀體。尤其是3歲以下兒童,由於他們的視覺功能還沒有完成發育,更需要避免強烈陽光的直接刺激。

太陽鏡應該這樣戴

只要是UV400即可阻斷有害紫外線

眼科專家介紹,紫外線是電磁波譜中波長從10nm至400nm輻射的總稱,人眼是看不見的。紫外線可分爲短波紫外線(UVC,100~280nm)、中波紫外線(UVB,280~315nm)、長波紫外線(UVA,315~400nm)。自然界的主要紫外線光源是太陽,太陽光透過大氣層時波長短於290nm的紫外線被大氣層中的臭氧層吸收掉,因此,全部UVC及大部分UVB被臭氧層吸收掉了。對人體造成影響的主要是UVA及部分UVB。

因此,在選擇太陽鏡時,只要確定是UV400標準,就可以阻斷400nm以下的紫外線。

黃色或茶色鏡片能濾除大量藍光

究竟什麼顏色的鏡片更能保護眼睛呢?沙翔垠介紹,黃色的鏡片可起到減輕視覺疲勞、讓眼睛更舒適的作用,能夠有效阻止絕大部分有害光線。

眼科專家解釋說,黑色、茶色、灰色的太陽鏡,濾光效果不同。一般來說,灰色鏡片可吸收紅外線和98%的紫外線,而黃色或茶色鏡片能濾除大量藍光。“藍光對人的眼睛的傷害最大。”他說,佩戴黃色眼鏡,可有效濾除藍光,從而大大改善視覺對比度和清晰度。尤其是黃斑病變患者,更應佩戴黃色眼鏡,減少藍光損傷。“如果不選擇黃色鏡片,茶色鏡片也不錯。”

偏光鏡片相對較爲理想

眼科專家介紹,除了鏡片顏色,鏡片的材質對眼鏡的影響也很大。偏光鏡片採用和隱形眼鏡一樣輕巧精密的合成樹脂製成,目前是太陽鏡相對較爲理想的選擇。“而玻璃鏡片,質量好的一般只能阻擋60%~70%的有害光線,普通的只能夠阻擋50%的有害光線。”因此,在選購時,標有防UVA、UVB和CE標誌的太陽鏡,才能確保阻隔一定的紫外線。

特定職業者需要佩戴專業眼鏡

眼科專家還提醒,有些特定職業的從業人員需要佩戴特定的專業眼鏡。比如,電焊工、氣焊工作業者必須佩戴防光輻射眼鏡,以避免出現眼劇烈疼痛、畏光流淚等電光性眼炎的表現;裝修工人、打石工人、磨砂工人及愛放鞭炮者等經常接觸高速飛濺異物的人羣,作業時必須戴防衝擊眼鏡,可以防止眼球穿通傷及鈍挫傷的發生。而實驗室工作人員、檢驗科工作人員、外科手術醫生等都有必要佩戴防化學溶液眼鏡,這樣可以防止接觸傳染病病原體而染病,防止各類化學溶液導致的化學性眼外傷等。

這樣吃防眼病

白內障:

多吃西紅柿、大白菜、蘋果

眼科專家介紹,根據白內障的發生機理和代謝特點,白內障病人應注意多吃新鮮蔬果,特別是富含維生素C的食品,如西紅柿、大白菜、胡蘿蔔、蘋果等。另外,也應多吃含碘的食物。研究表明碘類參與晶狀體的代謝,可延緩其退行性改變。“此外,還應多吃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豆腐、豆漿、豆芽等豆製品。”

黃斑病變:

少吃高脂質食物

眼科專家說,有黃斑病變的人,一定要禁止吸菸,儘量少飲酒。同時,少吃高脂質食物,如動物內臟。

在飲食上,一定要攝入足夠的維生素。進食富含葉黃素、玉米黃素以及維生素C、維生素E的食物,可預防和延緩黃斑病變。包括:深綠色蔬菜,如菠菜、香菜、花椰菜、豌豆等;黃色蔬果,如胡蘿蔔、番茄、紅薯、玉米、柑橘等;還有雞蛋、魚類、藻類等。研究指出,每天大量吃這些食物的人,患老年性黃斑變性的概率可減少43%。

青光眼:

禁菸限酒 控制進水量

眼科專家說,要預防青光眼,除了要注意生活、飲食規律,每日要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衣領不宜過緊,不宜長時間低頭工作之外,飲食一定要清淡豐富,禁菸限酒、禁濃茶及咖啡,適當控制進水量,以防水含量增多,眼壓升高。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