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女教授生育時落下病根 患上盆底功能性障礙

女教授生育時落下病根 患上盆底功能性障礙

來源:美型男    閱讀: 5.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女教授生育時落下病根 患上盆底功能性障礙

李教授今年76歲,在武漢某高校任教,有3個孩子。10多年前起,她出現了小便失控的症狀。“每次一咳嗽,就憋不住尿。”但羞於開口,李女士一直沒有求醫。幾年後,小便失控的情況慢慢消失,但5年前開始,她發現自己排尿非常困難。每次如廁,她都只能披着被子,小腹部捂着熱水袋。由於“如廁裝備”實在無法隨身攜帶,她只能在早上起牀後上完廁所再出門。

近日,李女士來到武漢市某醫院就診。經檢查,專家診斷其爲盆底功能性障礙,子宮Ⅲ度脫垂。經過保留子宮行全盆重建手術,她的症狀得以緩解,終於不再需要披着被子,捂着熱水袋上廁所了。

“經歷過妊娠和分娩的女性,不論是順產還是剖宮產,盆底肌肉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據該院邸醫生介紹,女性的盆底肌肉,就像吊牀一樣,支撐着膀胱、子宮、直腸等盆腔臟器,控制排尿排便等。隨着年齡的增大,體內雌激素水平下降,盆底肌肉逐漸鬆弛,更容易引發或加重子宮脫垂,“李教授就是因爲生產後沒有注意盆底肌肉鬆弛問題,導致日後的諸多不適。”

什麼是盆底功能性障礙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是嚴重影響女性日常生活的常見病,目前國際上尚缺乏統一的定義,通常表現爲尿失禁、肛門失禁、盆腔臟器脫垂等。不僅是中老年常見的疾病,在產後婦女中也至少1/3存在。常在咳嗽、大笑、提重物等腹內壓增高時尿失禁或突感有“腫物”掉出體外,妨礙生活,嚴重者不敢外出,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導致盆底功能性障礙的原因有哪些

一、孕期。妊娠期間,整個妊娠期,子宮的重量隨妊娠期的進展而逐漸增加,子宮在盆、腹腔的位置也逐漸變垂直,到懷孕晚期子宮幾乎變成了一個垂直的器官,從而使更大的力量直接壓向盆底的支持組織。

隨着子宮的長大,脊柱的向前彎曲,盆腔逐漸承受到向前下方向的壓力,加之妊娠晚期盆底韌帶膠原溶解增加,韌帶鬆弛,宮頸環受到的合力雖仍然是向後下的,但是以向下爲主,作用於生殖裂孔,可見妊娠本身對盆底影響有多重要。

二、分娩。分娩時會陰撕傷、會陰側切對盆底肌纖維及神經有一定程度的損傷,使會陰張力下降,會陰部神經傳導時間延長,從而降低盆底收縮能力。而陰道分娩的直接外傷或神經損傷進一步加重了尿道和盆底功能的異常。

三、月子期。產後如經常仰臥,由於支持組織鬆弛,子宮常向後傾。子宮後傾的結果使子宮軸與陰道軸一致,爲子宮脫垂創造了條件。產後如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或有慢性咳嗽、習慣性便祕,或長期從事蹲、站工作,迫使腹壓增加,引起子宮向下移位。尤其是那些合腹壓增加的肩挑擡擔等勞動。可導致部垂,嚴重者甚至可導致直腸與膀胱同時膨出。

女性盆底主要由三層肌肉和筋膜組成,起封閉骨盆出口,承載和支持盆腔內器官的功能。而盆底肌肉一旦發生鬆弛、破損,其支持作用就會減弱,盆腔器官就會發生移位,這是導致壓力性尿失禁、子宮脫垂、膀胱直腸膨出、陰道鬆弛、性生活不滿意、大便失禁或便祕等一系女人病的主要原因。

在女性的一生中,盆底肌肉受重壓和創傷的機會較多,妊娠、分娩、難產、盆腔腫瘤、子宮和陰道手術、絕經後卵巢功能的喪失、性激素缺乏等等,均易造成盆底肌肉及神經損傷,導致盆底功能障礙。

但是大部分已婚育女性缺乏對該病的基本認識,錯誤地認爲生完孩子後出現這些問題是正常的,於是大多數女性對產後盆底肌肉收縮功能差、性生活質量不高未予理會,直至中老年後出現輕中度壓力性痙攣或不同程度的壓力性尿失禁,有的甚至發展到子宮脫垂。

如何防治盆底功能性障礙

專家說盆底康復訓練,可通過神經肌肉刺激增強肌肉的收縮力,使盆底肌肉強度和彈性增強,同時反射性抑制膀胱興奮,使尿失禁得到完全控制;還可用於子宮脫垂和陰道鬆弛的預防和治療,可加快產後陰道和會陰肌肉彈性的恢復,提高性生活質量,預防產後尿失禁的發生,提高局部肌肉張力,使盆底功能得到恢復。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