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我國每年僅有1萬人能夠完成器官移植

我國每年僅有1萬人能夠完成器官移植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月18日上午,大年三十,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先後接受了來自兩位逝者家屬的捐獻意願,從逝去的24歲女兵馮碧儀、36歲律師夏光霞體內取出健康的器官,讓8名因終末期腎病、肝病、眼疾飽受煎熬的患者獲得新生。其中三名與逝者年齡相仿的眼疾患者,次日就見到了羊年第一縷陽光。

我國每年僅有1萬人能夠完成器官移植

器官移植是拯救和延續生命的一種特殊方式,但供體器官的短缺限制了更多的生命得到拯救和延續。有人擔心,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爲供體器官來源後,器官移植陷入高度緊缺。但是,春節前後幾起器官捐贈和移植爲公衆帶來了新希望——只要方向正確,拯救和延續生命的器官移植之路將會越走越寬廣。

一個廣泛引用的數據是,我國每年有30萬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只有約1萬人能夠完成移植,主要原因在於國內願意死後捐獻器官的人士比較少。不願捐贈器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擔心器官使用的不公正和不公平,甚至擔心無償捐獻的器官會被拿去牟利。因此,建立“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以公正和公平的原則分配器官是打消這些顧慮、促進人們捐贈器官的最好做法。

馮碧儀和夏光霞捐贈的器官就是按照這一公正原則來分配的。兩人的肝臟、腎臟經過“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進行了廣東全省範圍內的匹配、查找。公平和公正的器官分配只要堅持下去,就會讓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器官移植,並願意在身後捐贈自己的器官。

我國供體器官短缺或適宜於移植的器官短缺的另一個原因是,腦死亡觀念尚未被人們廣泛接受。2003年,當時的衛生部頒佈了《腦死亡的判斷標準和操作指南》,但公衆容易把腦死亡與植物人、安樂死等情形混淆起來,因而腦死亡標準始終未受到廣泛認同。即便捐贈者生前有意願捐贈器官,家屬一般也不願意在他們還存在呼吸或心跳但又是腦死亡的情況下被摘取器官。

爲此,現在我國實施了器官移植的三種標準,即腦死亡、心死亡、心腦雙死亡。這三個標準由神經科與重症監護醫生等經過嚴格訓練後判定,根據器官捐贈者家屬的認可選擇其中之一,當然供體器官的質量以腦死亡後摘取的器官爲最好。

欣慰的是,接受腦死亡科學標準的人越來越多,此次馮碧儀和夏光霞捐贈的器官都是按腦死亡標準來進行的。可以預料,當更多的器官捐贈者像馮碧儀、夏光霞和其家人一樣接受並選擇腦死亡標準,供體器官特別是高質量的供體器官會越來越多,也就會有更多的生命得到拯救和再生。當然,與中國文化吻合而獨創的心腦雙死亡標準也不失爲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正確方向,即在判定腦死亡後,維持器官供氧,保持器官活力,等心跳停止後,再獲取器官。世界衛生組織與世界器官移植學會都認爲,心腦雙死亡標準是中國對世界器官捐獻的貢獻。

此外,中國人捐贈器官還有一種更新穎的接力形式,即器官的再捐贈。2015年春節前,山村教師蒙瑞江離開了人世,父母代他捐出了肝、眼角膜,以及那顆曾在別人身上、移植到他身上的生長了兩個月的腎。這例手術據稱是中國第一例移植器官再捐獻手術,這也意味着,器官捐贈在我國有了另一個渠道。儘管這一方式獲得的器官不會太多,但愛心和善意的感召力是無窮的。

只要方向正確,制度合理,就會有更多的人捐贈器官,也就有更多的生命會得到拯救和延續下去。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