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新加坡醫療管理模式的啓示

新加坡醫療管理模式的啓示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前正值深化醫改進入全面推進的關鍵時期,新加坡雖然國家性質和管理體制與我國不同,但其對醫療機構改革和管理中的許多經驗和做法,值得在今後工作中,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對照分析研究,有針對性地學習和選擇性地借鑑。

新加坡醫療管理模式的啓示

一、新加坡醫療概況

(一)醫療保障制度

新加坡是依靠政府補貼和強制個人保險來實現全民醫保的典型國家,通過政府津貼、保健儲蓄計劃、健保雙全計劃、保健基金構建了整個醫療保障網絡,後三者被稱爲“3M策略”。

1.政府津貼:新加坡政府按照門診和住院兩種類型來爲病人提供財政補貼。其中,就門診看病而言,政府爲成年人補貼50%,對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和65歲以上的老人補貼75%。而對於住院患者,根據住院條件的差別,病房分A、B1、B2、C四個等級。對各等級病房的補貼率分別爲0、20%、65%和80%。如果每次總住院費超過500新元(C級)至1000元(B2級),即可啓動保健儲蓄。

2.保健儲蓄計劃:這是一項帶有強制性的全國醫藥儲蓄計劃,相當於我國的城鎮在職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國民必須將每月收入的7%~9.5%儲存入個人專用戶頭,用於支付戶頭持有者及其直系親屬的住院費用和特殊的門診費用。爲避免儲蓄提早用盡或過度耗費,此項保健儲蓄在使用時是有限度的,政府積極鼓勵患者選擇與自己經濟實力相稱的病房等級。

3.健保雙全計劃:設立於1990年,健保雙全的投保是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首次繳付公積金時,就自動在健保雙全制度下交保,除非他們選擇退出。這是一項低廉的重病保險計劃,爲投保人提供重病保障,萬一患上重病或長期疾病需要龐大的醫藥開支,而保健儲蓄又不足支付這些開支時,可動用健保雙全資金。

4.保健基金:設立於1993年,是政府設立的一項保健信託基金,主要使用利息收入協助貧困病人支付醫療費用,其實質是通過政府買單爲貧困者提供安全網,是一個託底的國家保險基金。

(二)醫療服務體系

新加坡實行雙軌的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即政府提供非營利性醫療保健服務體系,私人醫生提供營利性醫療保健服務。根據所有制不同,醫療機構分四大類:1.公立醫院、專科中心或政府綜合診所;2.私立醫院或專科中心;3.私人診所;4.慈善義務機構,包括老人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康復中心、終端疾病醫院、慈善醫療義務中心等。其中公立醫療機構共有8家中大型綜合醫院、10個專科中心、18家綜合診所等。

在新加坡醫療服務分工比較明確,門診主要由私立醫院、開業醫師、公立醫院及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綜合診所)提供,而住院服務則主要由公立醫院提供。在公立醫療機構就診一般須要預約,無法選擇醫生,就診等待時間稍長;而在私立醫療機構就診一般不須要預約,可以選擇醫生,就診等待時間短。新加坡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的醫療服務量差別很大,公共體系和私營體系在醫療市場中所佔的份額:門診病人分別是20%、80%;住院病人分別是80%、20%。

長期以來,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社區醫療中心的建設,通過財政高投入、高補貼建立起較完善的公立社區醫療衛生中心,覆蓋全體居民,並制定了嚴格的病人逐級轉院制度:病人先到社區醫療中心就診,如社區醫療中心沒能力治療,再轉到大型的綜合醫院,由社區醫療中心推薦轉入大型綜合醫院的病人,這樣既堅持了“公平優先、兼顧效率”的原則,又避免大醫院、專業醫生看“小病”的資源浪費現象。

二、新加坡醫療管理特點

(一)政府重視對衛生事業的投入。

一是建立了全民的醫療保險網絡,保健儲蓄、健保雙全和保健基金,使每個國民都享有基本的醫療保障。二是對住B級病房的病人醫藥費進行直接補貼,減輕中低收入者的醫藥費用負擔。三是凡國家公立醫院和綜合診所,全部由政府投資建設和購置設備,不需要醫院從經營利潤中負擔。

(二)建立了完善的逐級轉診網絡和制度。

一是私人診所、綜合診所、社區醫院、綜合醫院、專科中心等醫療網絡健全完善,分工明確,運轉平衡良好。私人診所和綜合診所均勻地分佈在各個居民社區,居民患常見病、多發病及需要長期服藥治療的慢性病多在個體診所、綜合診所和社區醫院內解決。二是患者實行雙向逐級轉診,既方便患者就醫,提高了服務質量,而且更降低了醫藥費用,節約了有限的衛生資源,避免了像我國一患病不論大小輕重就往大醫院擠的無序局面。因而新加坡的大型醫院大病重病住院病人較多,而門診病人一般不像我國那樣擁擠。

(三)衛生事業管理先進規範。

一是建立公立和私立醫院兩種所有制醫院相互競爭機制,醫藥價格藉助市場機制調控,有關媒體及時公佈各大醫院的平均住院費用、平均住院天數及單病種費用供患者自行選擇。二是重視對世界先進管理經驗的借鑑吸納,新加坡衛生和醫院管理的標杆都是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其管理人員和專業醫師出國學習考察的機會十分普遍。

三、體會與啓示

(一)堅持公益性大方向。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衛生事業必須堅持公益性,強化政府責任,增加衛生事業投入,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障制度,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二)完善醫療保障制度。建議借鑑新加坡模式,制定分級服務標準、自主選擇服務類別,反比例分攤醫療費用,實現醫療統籌基金合理再分配,建立起一個區域性分級醫療保障制度。

(三)健全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基層醫療機構是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重要載體,也是新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薄弱環節。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強、質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小病也到大醫院看,使大醫院人滿爲患。提高基層服務能力,構建基層優質醫療服務網,是聯結醫改各項重點的重要紐帶。

一要做到工作重心下沉,把更多的財力、物力投向基層,把更多的人才、技術引向基層。明確基層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和服務模式,引導基層醫療機構與居民建立相對穩定的服務關係,在健康管理、常見病和多發病診療中發揮主體作用,提高醫療服務的可及性、便利性,使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成爲羣衆健康的守門人。通過提高基層看病報銷比例、加強宣傳引導等多種措施,有效地吸引和鼓勵更多的城鄉居民看病不出社區、不出鄉村,使基層醫療機構成爲羣衆就醫的首選之地。

二要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的硬件建設,繼續支持基層醫療機構的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提高基層規範化服務水平。進一步加強村衛生室一體化建設力度,夯實基層最網底建設。

三要在軟件建設上下更大功夫,把建立全科醫生制度作爲關鍵舉措,通過規範化培養、執業醫師招聘和設置特崗等方式,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積極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爲居民提供連續的健康管理服務。要進一步完善促進醫療人才向基層流動的相關政策措施,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機制和柔性流動機制,鼓勵大醫院退休醫生到基層和農村執業,對到艱苦邊遠地區醫療機構服務的醫務人員,應該落實津貼政策或給予必要補助。

(四)促進醫療資源縱向整合。建立縣級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從制度上幫助基層醫療機構提高服務能力,從政策上有效引導居民利用社區衛生服務。一要明確縣級醫院及上級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對基層醫療機構應承擔的職責和義務。通過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等方式,帶動基層醫療機構的發展。二要引導一般診療下到基層,逐步建立以合理分流病人爲主要內容,以雙向轉診爲紐帶的分工協作機制。三要促進醫療資源縱向整合和雙向轉診,提高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的業務素質,提升基層衛生醫療服務水平。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