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大學生頻現心理問題的原因

大學生頻現心理問題的原因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心理健康問題通常源於“關愛缺失”和“價值觀迷惘”

大學生頻現心理問題的原因

專訪北京大學臨牀心理學博士徐凱文

據《京華時報》報道,1月18號,一名女大學生從薊門橋西過街天橋跳下身亡。警方從她口袋裏找到了5頁的遺書,女生在遺書中說自己壓力過大;據《江漢商報》報道,1月12號,一位24歲的大學生因求職不順,與父親吵架後,在荊州古城外跳河自殺;據《廈門晚報》報道,1月6號,集美大學大一學生從17樓墜亡。在不到1個月時間竟然出現了三起大學生自殺事件。不禁讓我們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產生擔憂。1月21日,新華網記者就此專訪北大徐凱文博士。徐博士就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給出了專業的建議。

記者:徐博士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大學生自殺事件折射出大學生羣體的心理健康存在這很大的問題。在您看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哪些問題?

徐凱文:其實只要是人就會有心理問題。大學生也是人,所以他們也會有心理問題,這是必然的。同時他們的心理健康會更容易受到社會關注。如今大學生最普遍的問題就是迷茫,缺乏學習動力,缺少對自我的認同。其中有個人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現在基礎教育越來越不正常,很多孩子越來越厭學。這應該是時代的特點,需要我們重視。

記者:大學生自殺是應該是心理疾病發展到極端的表現,類似的新聞屢見報端,您認爲背後的原因有哪些?

徐凱文:這個問題包含幾個層面。首先是家庭層面。自殺的大學生往往來自有問題的家庭,離異,暴力、親情冷漠等。現在家長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與孩子缺少情感交流,他們忙着賺錢、工作、做生意,以爲給錢就是對孩子好。他們沒有意識到,缺少情感交流會讓孩子缺少安全感和親密感。其次是應試教育。現在很多青少年學生厭學,是因爲覺得學習痛苦、難受,不知道爲什麼學習。在他們看來,這是爲了成人的目的,爲了面子,他們在爲別人受這些罪。

很多人在追問學生自殺事件時會問直接原因,或說誘因。其實誘因是不重要的。100個因素中,它只是其中一個,起到臨門一腳的作用。失戀導致自殺,那多少人失戀都自殺了嗎?關鍵是其他更重要的基礎因素缺位。比如爲什麼失戀了就想要自殺,是因爲眼下的愛情是最後一絲溫暖,但每個人都應有的家人的、親情的溫暖呢?失去和他人,特別是父母親、家人的情感連接,纔會使人產生絕望的孤獨。

記者:大學生心理健康危機背後,是不是也有深層次的社會原因?

徐凱文:是的。特別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個人心態影響非常大,現在我們的社會教育從整體層面認同經濟理性,金錢至上,很多人把人生價值觀定的特別窄。比如很多大學生,你問他爲什麼上大學,他會說是爲了老師、爲了家長去學習。爲什麼進名牌大學,因爲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會有好工作。什麼是好工作,掙錢的就是好工作。這就是人生觀價值觀太狹隘,因而脆弱。

現代人把物質、金錢看成自己的全部支撐和成功標準,自然也影響到大學生。你人生的價值不僅僅在於這些。你的家庭、親情、愛好、對事業的追求、生活的追求以及行善的本性,都是你人生價值的體現。人生是具有豐富的內涵、意義和幸福,不是那麼窄的。

記者:一項針對全國12.6萬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其中20.3%的學生遇到過心理問題。也就是說每5個大學生就有1個曾遇到過心理問題。中國大學生心理疾病狀況是否真這麼嚴重?

徐凱文:這些調查數據並不一定可信。很多調查要看他是怎樣的研究工具。什麼叫產生心理障礙,它有若干項標準。《柳葉刀》是醫學類的權威雜誌,它的調查結果是,2005年的中國人有心理障礙的人數,佔整體人羣的17.5%。

大學生自殺率是遠遠低於平均水平的。因爲受到媒體關注,大學生是受到最好照顧的,所有高校都有心理諮詢中心。教育部要求,每5000個大學生就要有一名心理諮詢師,各個學校都在專門開展工作。我們現在的學生心理諮詢中心,經常有人來的。北大學生覺得這不算什麼。現在學校放假了,還是會有一些學生來尋求幫助。我們平均每個學期要輔導1000人次(指接受輔導的總次數,記者注)。我們還會通過同學或是老師來了解遇到困難,情緒困擾的同學,我們會主動去評估,分析,幫助。學生對我們是非常信任的。我們不會泄露他們的隱私,這是基本的職業道德。我們還會定期開心理健康講座,提升大學生的自我調節,心理健康水平。

記者:即便這樣,仍然有很多大學生出現各種的心理問題,乃至自殺事件。這些問題通常來自於哪裏?

徐凱文:通常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都源於感情問題和就業壓力問題。這裏有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是“愛和被愛”的缺失。也就是說,來自親情、友情以及其他方面的關愛太少。導致他們的煩惱越積越多。因爲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的疏離,遇到問題無法傾訴,這是出現極端情況的重要因素。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迷惘、狹隘和缺失則是更加普遍的原因。

記者:現在通過互聯網,人們可以很方便的交流感情,爲什麼不能解決大學生的感情需要呢?

徐凱文:互聯網是便利的溝通渠道,但並不能縮短人與人的疏離感。人與人的溝通和交流,最好是面對面,情感方面就更是這樣。比如你們來採訪我,如果是電話採訪,或者我們在網絡上交流,很多想法就不能展開,不如我們面對面交流。所以,互聯網提高了關係溝通的便捷性,但降低了關係質量。就像現在的宅男、宅女,會有很多感情問題。我不是反對互聯網技術,而是希望人們注意彌補網絡、電話等溝通方式的缺陷。我會跟一些教授建議說,你們應該經常跟學生吃飯,或者讓學生到你家裏吃飯,情感交流,建立親如家人的關係,我們北大的很多教授都非常贊同,我們做過一個統計,75%的北大研究生導師都請學生吃過飯。

記者:據瞭解,大學生自殺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日趨嚴重。日本現在幾乎每天都有人跳下電車而死。據調查,日本大學生中38%的人曾想過自殺,另有5%的人更是正在“非常認真地考慮”。這是非常大的比例了。在臺灣,“自殺已是15至24歲年齡層的第二大死因”這些地區經濟這麼發達,爲什麼自殺率反而這麼高?

徐凱文:我稱之爲“價值觀病”。心理疾病在西方更普遍,特別是美國。現在全世界都受到美國文化的影響。實際上,全球心理疾病發病率最高的就是美國高達24%,我們追求全球化,就是在追求美國化。美國文化一味追求成功,追求金錢,導致很多人焦慮和自殺。美國的《時代週刊》曾經四次以“焦慮”作爲主題封面。西方的心理學家發現,從上世紀60年代到今天,美國人的焦慮程度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加了。

所以2011年美國的心理學家提出一種新的說法“爲什麼焦慮是好的”,這從側面說明,國外心理疾病的研究者“搞不定”了,所以要先接受它。

不僅美國,現在全世界都在逐利化,導致人們焦慮情緒越來越嚴重,所以醫學界發明出很多藥物來。2012年首季美國銷量最高5種藥中,有三種是抗抑鬱、精神分裂的精神類疾病。可見精神疾病與其他常見病一樣,極大的困擾着人類健康。但是僅靠藥物是無法徹底解決焦慮問題的。同時我們要注意到,負面情緒也會使其他病症更加嚴重。比如癌症患者,很多都是因爲焦慮情緒加重病情的。而良好的情緒是有利於治療的,這已經被科學證明。同樣是糖尿病人,如果他的心情愉悅,他的病情就更容易得到控制。如果他的情緒很壞的情況下,如果只控制血糖,他的病情也難以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記者:經濟高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這也是人們焦慮情緒的重要原因。

徐凱文:中國精神疾病發病率,1986年第一次全國普查的時候爲1.054%,1992年是1.12%。但是2005年第三次普查的時候,驟然增長到了17.5%。按說這二十年是太平盛世的二十年,爲什麼人們的焦慮情緒會增加呢?最主要的是社會變化加快,人們的心理變化加快,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速度也在加快,快到超出了人們的應對能力。就像電腦的CPU,處理的信息量過大會死機一樣。20年前,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是分開的,下了班想找你都很難。現在老闆一打手機,你就要處於工作狀態。工作和生活沒有界限。所以你要保持心靈的平和安靜,就需要智慧和悟性。

記者:您剛纔也提到基礎教育急功近利,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原因。那麼基礎教育的問題在哪裏?

徐凱文:我們的教育是一種殘酷的競爭淘汰體制。爲什麼社會的“比”的心態這麼嚴重,是因爲它幾乎成爲一種思維定勢。從小到大都是這樣,要麼我上來你下去,要麼你上來我下去。

北大的很多學生就是這樣,一路都在跟別人做比較,最後上了北大,感到成功了,但來了北大還是在比較,走上社會還在比較,什麼時候是個頭呢?

北方某省每年有200個左右清華北大名額,該省有一所著名的中學,能佔90多個。但這個學校幾乎就像魔鬼學校。中午吃飯只有半小時吃完,休息時間很少,每個月只有半天自由活動時間,比監獄裏的犯人放風時間還少。而這就是最成功的,也就是最功利化的基礎教育模式。還有很多學校搞分班制,分普通班、尖子班。你學習好就能進尖子班,你學習不好就會進入普通班。這就是說學生隨時都在面臨“被淘汰”的危險。我們做過研究,凡是這種環境來北大的學生,都特別容易產生挫敗感,特別脆弱,特別容易是去學習動力,更容易休學退學。

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傳道和解惑。所謂“傳道”,就是價值觀,你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你過的怎麼樣跟別人沒關係。別人當官那是他喜歡當官,不一定適合你。你做好自己的就行了。解惑,就是解決他們的各種困惑和問題。相對而言,“授業”沒有想象的那樣重要。現在知識更新換代那麼快,學生最重要的是有求知慾和自學能力。而基礎教育對此的挫傷是需要重視的。

總之,人不能把自己的價值觀定的過窄,把錢和社會地位當成唯一目標。如果所有人都以這個爲目標,有多少人幸福快樂呢?

記者:判別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怎樣纔算是心理健康?

徐凱文:這個因人而異。學術界對此並沒有絕對嚴格的判斷標準。但簡單來說,至少內心平靜,情緒穩定,有良好的親密關係,這個親密關係是指要學會愛和被愛。我們剛纔說過,人的自殺通常都是因爲“關愛缺失”,需要人關愛的時候,關愛缺位,就會使人心理陷入絕境。所以來自家庭、朋友、老師、同學等的關愛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在價值觀上,人的本性都有行善和利他的因素。這種利他是指不僅讓自己美好,也要他人美好。這是人的天性,善的根源。心理不健康的人,大多都以自我爲中心,陷在自我的漩渦裏出不來。哈佛大學曾經對109個人跟蹤研究50年,後來整理出30個生活最好的,家庭幸福美滿,30個生活不好的,酗酒入獄的等等。發現一個特別大的差別,就是前者有更多的公益、利他的行爲,包括他們所捐的公益慈善的錢是後者的6倍。當然公益慈善不一定是捐錢。你在生活中可以做各種各樣的利他行爲,比如你能不能爲別人輔導功課?你能不能幫人推一下車,能不能對身邊人的多一聲關心和問候?(記者:高纓纓)

徐凱文簡介:

北京大學副教授臨牀心理學博士精神科主治醫師

北京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

北京和睦家醫院(UFH),執業精神科主治醫師

中國心理學會臨牀與諮詢心理學註冊系統註冊督導師委員祕書長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治療與諮詢委員會,危機干預委員會委員

徐凱文博士多年致力於心理學工作者的培育,課堂風趣幽默,課堂活躍,更與時代相結合,拓展出《危機干預》,《罪犯心理矯治》,《心理創傷治療》,《看電影學精分》、《用精分洞悉世界》等多種心理學落地工作坊,深受廣大心理學愛好者和心理學從業者的歡迎。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