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不孕不育 > 女性治療不孕有哪些常見誤區

女性治療不孕有哪些常見誤區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作主張加藥量

女性治療不孕有哪些常見誤區

小D婚後兩年與懷孕無緣,經系統檢查,屬於無排卵型月經失調。大夫給開了克羅米芬和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等藥,囑她按照正常劑量服用。前兩個週期照服不誤,可還是沒“喜”。心裏自然十分着急。她突發奇想,自以爲藥物就那麼一點點,到身上能起什麼作用? 量肯定是大了好,說不定能生個雙胞胎。她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第三個週期起,她把用藥量增加一倍,兩月並一月,而且一用就是三個週期,結果出現了“過剩”,引發卵巢破裂住進醫院。在門診,這樣的情況並非罕見。

調節內分泌的藥物,劑量都不是太大,其安全範圍較窄,服該類藥一定要遵醫囑。用藥的原則是符合病情的治療劑量,不可隨意增大或減少,特殊劑量用藥時要嚴密觀察,一旦出現毒副作用應立即停藥並找大夫採取相應措施,不可掉以輕心,也不可自作主張,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用藥期內常間斷

小E婚後兩年有餘,經查是黃體功能不全引起的不孕。 她性子特別急,總希望立竿見影,藥到病除。如治療一個月不見效,非換換大夫不可,從這個醫院到那個醫院,治來治去,一年又是一年,卻依然不孕,埋怨大夫無能、藥物不靈。

其實,不孕症的治療是按週期進行的,特別是內分泌失調更不含糊。譬如卵巢功能低下、黃體功能不全、多囊卵巢綜合徵、子宮發育不良等,往往需要幾個週期,絕非一朝一夕所爲。急性盆腔炎所致的輸卵管阻塞、積水,治療時更宜一鼓作氣,防止轉爲慢性,避免功虧一簣。服雌激素、孕激素時,隨意停藥還會導致月經失調、不規則陰道出血;抗生素間斷使用則易產生耐藥,再治效果不佳;促排卵藥間斷服用,則常常前功盡棄。

重視治療輕檢查

小A結婚3年,一直未能懷孕,看了許多醫院、找了不少醫生,愣是沒確診。索性按藥品說明,自服了不少“女寶”之類藥物,可還是沒“寶”出孩子來。其實,治病重要的是確診,因爲只有明確了診斷才能對症下藥。在沒有明確原因前的治療,是盲目的治療,不僅浪費錢財,還會帶來不少麻煩,出現一系列副作用。就是“補藥”,也是枉然。

一旦兩年同居不孕,至少要看看發育是否正常、內分泌系統是否正常、生殖器管有無病變、精神神經有無異常、全身有無其他重大疾病等,任何一個環節出現毛病,都有可能導致不孕。現在的試驗室、B超、X線造影、腹腔鏡、婦科檢查等手段頗多,疾病一般是不會“漏網”的,應當及時弄清是什麼原因。

女性積極男拖拉

小B婚後兩年有餘,夫妻感情很好,丈夫身體健壯, 她倒是很認真,看不孕症從不嫌麻煩,因爲她認爲丈夫絕對正常,丈夫也心安理得。藥服了一茬又一茬,可觀音卻未送子。再來醫院就診時,大夫非讓丈夫檢查精液常規不可,其婆婆滿臉不高興:“我兒子從來沒有什麼病,沒吃過什麼藥……”結果大夫診斷爲丈夫少精症,此時自稱爲“健壯”的他頓開茅塞,卻又後悔不已。

不孕症是男女雙方的事,初診應雙方就醫,即便再健康的男性,也要粗略地檢查一下,身體外表健壯與否和生育能力無必然的因果關係。在很多的情況下,女性盲目服藥是徒勞的。男性檢查比起女性來較爲簡便,化驗一下精液常規易如反掌,礙於面子或認爲男性健康則生育就沒有問題的結論是不科學的。據臨牀不孕症資料統計,原因在男性者約佔30%‐40%,原因在於女性的約佔45%‐55%,男女均有疾病的約佔15%‐25%。不孕症患者的丈夫,不可過於自信,不要因沒有明顯的疾病而逃避必要的檢查。

孕育常識有誤解

小C結婚三年,前兩年兩地分居,調到一塊後也沒懷孕, 她和丈夫一起看了不少大夫,並沒有多大毛病, 只是小C有時排卵有時不排卵。問了不少朋友,都說兩次月經中間是排卵時間。於是,夫妻倆養精蓄銳,只等此時過性生活。半年多過去了,肚子沒豐滿,月經照常來。一問大夫,方知排卵時間計算有誤。

月經期有長有短,週期也不盡一致。上述方法僅適用於月經28天者,而準是28天者並不多見。確切的判斷方法是下次月經前的14天(13‐15天)爲排卵期。如果月經週期34天,排卵期不是第17天,而是在第21天前後。小C的月經週期是34‐36天之間, 所預算出的時間顯然是錯誤的。

輕信祕方效力大

小F是個老實人,自己又很少有主見。婚後兩年不孕的她,急得有病亂投醫。一見到“祖傳祕方”、“包治不孕”那類外外斜斜的廣告,非去碰碰運氣不可。“碰”了多少次,可運氣始終沒來。錢沒少花,原來正常的月經週期也弄亂了套。

據我們組織的突擊檢查來看,多數遊醫根本無行醫資格,有的連普通的醫學道理都不清楚,看看“設備”、目睹環境,真讓人瞠目結舌、觸目驚心。有病亂投醫,心情可以理解。生育乃終身大事,還能不着急? 然而,您可曾想沒有,這些“大夫”正是針對病人的心理下“藥”的,目的是錢,手段是騙,這纔是真的。不要動輒找遊醫治病,這方面的教訓是十分深刻的,不可置若罔聞,當作兒戲。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