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骨科 > 頸椎病有哪些認識的誤區

頸椎病有哪些認識的誤區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提起頸椎病,大家一定不陌生。據統計,近年在我國幾個大城市中,因頸肩痛前來就診的患者已佔骨科門診病例的第一位。由於頸椎病分型複雜,表現各異,即使對臨牀醫生來講,診斷和治療頸椎痛也非易事。而對頸肩痛的患者來說,頸椎病更是頭號難纏的疾病。

頸椎病有哪些認識的誤區

小文近期覺得頸部疼痛不適,想到自己經常伏案工作,心想是得了頸椎病,很是擔心,就到醫院看醫生。經過詳細的檢查,醫生給小文下了“頸肌勞損”的診斷。像小文這種給自己胡亂扣上“頸椎病”帽子的例子還真不少見,這都基於他們對頸椎病的一知半解。

頸椎病=頸肩痛?

不少人認爲,頸椎病就是頸肩部疼痛,這其實是個片面的看法。頸椎病的症狀複雜多變,除了頸肩部疼痛,還可能會有頭暈、噁心,嚴重者還會大小便失禁、癱瘓等。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人們認爲頸肩部疼痛就是頸椎病,也是一種斷章取義的做法。引起頸肩部疼痛的疾病較多,像小文就是頸部肌肉慢性損傷引起的頸部疼痛。其他如落枕、肩周炎、風溼性肌纖維組織炎、各種先天性畸形、炎症等,也會引起頸肩部疼痛。因此,在完善各種相關的臨牀和影像學檢查前,不要過早地爲自己扣上“頸椎病”的帽子。

頸椎骨質增生VS頸椎病

門診中還常見一種情況,即患者帶着X線片或磁共振片來就診,一開口就對醫生說自己得了頸椎病。經醫生仔細檢查發現,頸椎只有輕度的骨質增生,頸椎間盤也只有輕度的退變,患者並無任何的症狀和體徵,有的僅是一副愁容。

其實,隨着年齡的增長,人體的椎間盤到20歲左右就開始發生退變,退變的速度和程度因人而異。椎間盤退變和骨質增生是“孿生兄弟”,往往在同一患者身上同時見到。頸椎間盤變性和骨質增生、骨贅形成,無疑是頸椎病的一種病理改變。若患者無相應的臨牀症狀與體徵,則不能認爲是頸椎病,而只能說出現了頸椎退變現象,或者說頸椎病發生的先兆,提醒患者對頸椎病的預防要提到日程上了。

表現不同,病因也不盡相同

那麼,究竟什麼是頸椎病呢?按照目前國際上較一致的看法,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以及繼而發生的椎間關節退行性變所致脊髓、神經、血管損害表現出的相應症狀和體徵。也就是說,要診斷頸椎病,必須有結構的改變(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表現(頸痛、頭暈等),兩者缺一不可。

頸椎間盤退變是頸椎病發生和發展的主要因素。脊柱是由許多個椎骨“砌”成的,椎間盤就是連接上下兩個椎體之間的“軟墊”,它能維持椎體的穩定性。當頸椎間盤退變時,其彈性降低,體積縮小,不能像原來那樣有效維持椎體之間的高度和頸椎的穩定性,這時頸部肌肉爲了維持頸部的穩定性和靈活性,會持續處於緊張狀態,所以患者常感到頸部疲勞,不能持久看書、看電視等。隨着病情加重,患者會感到後枕部疼痛,或晨起後“脖子發緊”、“發僵”、活動不靈等,如果患者不知把頭放在什麼位置爲好,這就提示早期的頸椎病,也是臨牀上所謂的頸型頸椎病(頸椎病分多種類型,例如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等)。通常這類患者的頸部會有相應的壓痛點,X線檢查會發現頸椎的生理彎曲有改變,各個椎骨的排列不夠整齊。

隨着椎間盤退變的進一步加重,椎間盤組織向外突出會壓迫脊髓和(或)神經根,而椎體間不穩又會在椎體周圍形成骨刺,加重對脊髓和神經根的壓迫。頸部的神經根支配着上肢和部分頭面部的運動和感覺功能,當它受壓時,患者不但有肩頸痛,還有向上肢或後腦部放射的疼痛,且伴有手臂麻感,嚴重時還會出現上肢無力、手指麻木、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持的物體不自覺落下等。若患者出現上述表現,就要高度懷疑是神經根型頸椎病作怪,這時,醫生除了建議患者行常規的X線檢查之外,還建議患者行磁共振(MRI)檢查,以便更好地發現椎間盤、韌帶、神經等軟組織的病變情況。

脊髓是大腦指揮我們行動的“通路”,當頸部脊髓受壓時,患者會出現四肢乏力,行走不穩,走路如踩棉花般,易跪倒或跌倒,並伴有相應肢體的麻木,感覺減退,甚至有少數患者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四肢癱瘓等。

當突出的骨刺壓迫到椎動脈或頸椎不穩牽拉椎動脈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時,患者會出現眩暈、頭痛、視力改變、耳鳴甚至精神障礙等症狀,此爲椎動脈型頸椎病。由於其症狀不典型,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因此需要做頸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頸椎動脈造影來提供診斷信息。

另外,當有不同的組織同時受損時,患者會混合出現上述症狀的一種或多種,臨牀上稱之爲混合型頸椎病。

由此可見,頸椎病表現複雜多樣,而且在實際情況中,大部分患者的症狀表現錯綜複雜,並不像上述那麼典型,所以只有通過專業醫生的詳細檢查才能診斷頸椎病,切莫自己亂扣上“頸椎病”的帽子,以免產生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和造成不良的後果。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