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獻血容易用血難 全國血荒反映信任荒

獻血容易用血難 全國血荒反映信任荒

來源:美型男    閱讀: 8.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日,國內多個省區市的血液儲備紛紛告急。據《人民日報》報道,最嚴重的時候,雲南昆明血液中心血液庫存不足2萬毫升,是應達庫存的1/20。在北京,各大醫院“缺血”情況幾年來一直存在,用血量較大的手術多需患者家屬“互助獻血”。首都獻血服務網近日滾動播出的“血情提示”顯示,A型、B型和AB型3種血型紅細胞均需要“緊急獻血”。

獻血容易用血難 全國血荒反映信任荒

上週,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進行的一項題爲“爲什麼血荒越來越嚴重”的調查顯示(2083人蔘加),77.9%的人在關注“血荒”,76.5%的人表示身邊無償獻血的人數少。受訪者中,70後佔41.0%,80後佔23.0%,90後佔1.7%。

獻血容易用血難:56.2%的人表示缺少全國聯網的獻血信息系統

調查顯示,45.5%的人表示願意無償獻血,37.7%的人“不願意”,16.8%的人表示“不好說”。

衛生部辦公廳新聞宣傳辦公室主任鄧海華2011年年底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人口獻血率只有8.7‰,低於世界高收入國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國家的10.1‰,離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10‰也有一定的差距。

北京某韓企管理人員雷繼良,從1999年開始,在天津、北京、河南、陝西等地獻血多次,獻血總計有3000毫升,還捐過造血幹細胞。但最近幾年,他很少獻了。因爲他了解到,各地的獻血證不能統一使用。如果要用血,天津的獻血證只有在天津才管用。這讓他感覺以後親屬或自己免費用血很難真正實現。另一方面,一些關於血液中心的負面信息,也讓雷繼良覺得,對血液管理機構的運行缺少監督機制,讓人擔心這些機構會佔用社會資源去牟利。

雷繼良每次看到的獻血者,基本都是學生、軍人、打工者等,他感覺社會上有權有錢的人很少去獻血,“這種現象也讓人感到不平衡。”

河南鄭州某企業研發人員李志軍夫妻倆,從10年前就開始獻血,獻了不下10次。2005年,李志軍的岳母做手術住進了新鄉市的醫院。輸了兩袋血,花了幾百元錢。按他們的獻血量,應該可以全部報銷。可是,手續太繁瑣了。首先,得去醫院開證明,然後去血站。由於他們戶口在農村老家,要到縣裏開證明,還要去村裏辦手續。光醫院和血站就相距30多公里。幾趟下來,“腿都跑細了”。後來他就乾脆放棄了,因爲報銷的錢還抵不過油錢和路費。

血站的服務態度也讓李志軍不滿。血站工作人員一聽是報銷的,就“愛理不理的”,和他來獻血時的服務態度差異很大。還有一次,李志軍和妻子一起去獻血,結果人家只對B型血的妻子熱情接待,對於O型的他,只說:“你這個不用!”這也讓他一肚子氣,“我又不是賣血,無償獻血還得求着人似的。”

發生過幾次這樣的事情,李志軍對獻血也不太熱衷了。他覺得,誰也不想家裏有事,一旦出事,如果能省去路上的奔波就可以報銷用血費用,也算是給家庭多一重保障,一定能刺激工薪階層去獻血。可是,獻血容易用血難大大打擊了獻血者的積極性。“爲什麼不能實行身份證登記制度,然後全國聯網?”

造成血荒的原因是什麼? 調查中,57.3%的人表示免費用血手續繁瑣,人們缺乏動力。56.2%的人表示缺少全國聯網的獻血信息系統,獻血容易用血難。50.5%的人直言,人們不願意獻血是怕免費用血的補償機制無效。

同時有48.2%的人認爲是擔心感染疾病。37.6%的人表示擔心影響身體。32.8%的人表示“獻血沒有實惠”。13.0%的人表示“獻血不方便”。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周子君,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過去獻血在醫院就可以,後來出於衛生規範和統一管理的需要,都由血液中心來做。這就在客觀上造成了民衆獻血不方便,要獻血只能去血液中心或幾個固定的點。過去是有一些行政性強制,使血液供應能夠保持穩定。實行自願無償獻血制度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獻血主體也變成了以年輕人和大學生爲主,這就導致一到放假,這些人一回老家,就沒什麼人獻血了。甚至氣候也成爲影響獻血的一個因素,天一冷,大家不願意出門,自然也不會獻血。

對於一些人擔憂的影響身體健康,周子君表示,這大可放心。人體內的血液在進行新陳代謝的循環,經過一定的週期就要更新。很多人擔心獻血對身體健康有影響,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作用。從生理上說,剛獻了血,身體是會有一些反應,但一兩天就能代償回來,不會有長期的健康問題。

他說,現在用血都是在醫院把單子填好拿到血站覈算報銷,中間需要一大堆手續。這完全是可以改進的。比如用電子方式,建立血站與醫院之間的信息網絡系統。要用血時,網絡可以顯示用血者或其親屬的獻血信息。醫院直接跟血站結算,不用讓患者和家屬來跑這個手續。

調查中,25.5%的人指出目前血液採集渠道過於單一。24.1%的人認爲患者涌向大城市求醫造成區域性“血荒”矛盾突出。21.5%的人表示是醫療服務增長導致臨牀用血量增加。

血荒反映信任荒:88.3%的人認爲公衆對義務獻血信任不足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外科主治醫師趙承淵說,相對發達國家,我國民衆獻血積極性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對獻血有害健康的顧慮(損傷身體,傳染疾病);二、對血液管理部門不信任,認爲無償獻血滋生腐敗(有償用血);三、在無償用血報銷遭受挫折後積極性受到打擊;四、中醫思想影響(血很寶貴),無私救助他人的社會風氣尚未形成。

“血荒其實是信任荒!當有人告訴你,你滿懷愛心獻出的鮮血被一些機構拿去牟利,你還會獻麼?只要不透明和不接受有效監督還在繼續,我就永遠不去獻血。”一名民意中國網網友說。

調查中,88.3%的人認爲,血荒反映了信任荒,公衆對義務獻血信任不足。83.8%的人表示,人們不願意獻血是因爲制度不透明,擔心血液被牟利。

趙承淵表示,一邊是等待用血的病患,一邊卻是日益枯竭的血源。謠言的散播加劇了這一矛盾,造成的惡果顯而易見。既然我國和其他多數國家一樣施行無償獻血的政策,那麼緩解血荒只能寄希望於政府、輿論和道德觀念的轉變。在此之前,身爲無奈的醫生,所能做的也只有盡力傳播可靠的專業知識,以期澄清某些誤解。

對於很多人質疑的“爲何獻血無償,而用血卻要付費”,趙承淵說,這實際上是國內外通行的做法。例如同是無償獻血的美國,一個單位懸浮紅細胞(200ml)的收費大約爲220美元,這當中包含了醫院的檢驗費用,血液提供部門的儲藏、運輸、人力成本等等。因此,以無償獻血爲理由要求用血免費是不合常規的,除非國家能夠承擔血液處理過程中的全部成本。

而對於一些人擔憂的“感染風險”,趙承淵說,當前國內所使用的採血用具均爲一次性使用,不存在過去賣血時代的黑箱操作,因此由於獻血而感染疾病的風險可以忽略。而經獻血點採集的血液,要經過嚴格篩查除外感染性,方能用於臨牀。不符合標準的血液將被廢棄。經過重重檢測,雖然不能百分之百地規避受血人的風險,但輸血的可靠性較之過去也已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公衆的信任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周子君表示,中心血站和採血點基本都是公益性機構,是非營利的。因此完全可以把血站的財務狀況以及用血情況向社會公開,用了多少血、用於什麼途徑。信息不公開,誰也不知道自己獻的血去哪兒了。到底是真正用在病人身上還是被人牟利了,這些問題不搞清楚,肯定會影響公衆的獻血行爲。

調查中也有不少人提出,臨牀用血浪費嚴重。57.2%的受訪者表示不獻血是擔心血被濫用。

福建省福清市中醫院內兒科住院醫師張祖德告訴記者,現在醫院對醫務人員臨牀用血管得很嚴。沒有輸血指徵,是絕對不能用血的。要給一個住院病人輸血,要填一個申請單,經過上級醫生、科主任和血庫負責人三級審批通過,才能輸血。而且現在醫務人員也是能不輸血就不輸血,因爲輸血是有風險的,有時要比失一點血的風險更大。因此,大家不用擔心濫用的問題。#p#副標題#e#

“大家都不獻血,最終遭殃的還是我們自己”

如何解決血荒問題?調查中,77.5%的人建議,血液使用情況及相關信息向社會公開,接受公衆監督。70.8%的人希望建立全國統一的獻血親屬優先用血平臺。68.8%的人表示要改進獻血者免費用血的激勵機制,建立無償獻血長效機制。66.8%的人希望採供血機構做到運行規範透明。

北京市民劉冬英希望,建立長效獻血與用血機制,將個人獻血與醫保卡相統一,按照獻血多少,給予就醫時優先掛號等優惠政策。

天津市民張凱說,要讓公務員帶頭獻血,大家看得見了,就會有動力。不能總是學生、農民工獻。

江蘇南通市民錢漢林認爲,無償獻血其實等同於見義勇爲,能反映一個人的優秀品行。在提倡無償獻血的同時,應該進行有示範性的精神鼓勵,顯示一個人的社會價值。他建議,可以設計一種五色手環,作爲榮譽的象徵和用血的憑證。無償獻血一次就單色,獻血兩次爲兩色,依此類推,無償獻血5次以上爲五色。每年公示手環發放數,其實也是對無償獻血量進行公示。

據《京華時報》報道,北京市衛生局近日表示,在推動團體獻血量與地區精神文明考覈相掛鉤工作的同時,無償獻血情況也將作爲高校師生評優考覈指標。

本次調查顯示,對於將獻血與評優考覈掛鉤的做法,僅20.8%的人表示贊成,認爲“能有效提高獻血的動力”。70.9%的人反對這種做法,認爲“違反了‘無償’的應有之義”。

“很多事一與名利金錢掛鉤,就變了味兒。如果因爲我無償獻血而給我評優,我寧願不接受。” 李志軍說。

張凱認爲,獻血宣傳的不真實和不誠懇,造成了民衆對獻血機構的不信任。獻血機關總以獻血對人無害來鼓勵民衆獻血,他們低估了大家的智慧和覺悟。大多數獻血的人絕不是因爲對自己無害而去做,而是懷着對他人的巨大善意纔去做的。

調查中,28.6%的人認爲無償獻血的理念還未在公民中廣泛傳播。

周子君在美國時經常看到,紅十字會等組織向居民宣傳獻血。他認爲,獻血宣傳不能只說那些“虛”的,得針對獻血者的顧慮進行宣傳,並對影響民衆獻血的問題進行改進。如有的獻血者覺得獻血點少、不方便,有的人覺得用血時手續太繁瑣,有的人則是對血站的信息公開不滿意、產生不信任感。血站就得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以消除公衆在這些方面的顧慮。

趙承淵說,消除誤解、打消顧慮是科普人士和專業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針對血荒,除了要求醫務人員努力“節流”之外,“開源”纔是徹底解決之道。獻血是一項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舉動,抵制獻血的行爲非但無助於解決社會弊病,反倒會將期待救命血的患者推入更深重的痛苦中。

“無償獻血是道德情操的體現,能夠最大限度避免以牟利爲目的出賣血液,減少‘血頭’、不規範採血等帶來的公共衛生風險。”他呼籲大家,如有機會條件合適,能獻就獻吧,這是做好事,不應本着求回報的心理去做,“大家都不獻血,最終遭殃的還是我們自己”。

調查中,36.1%的人建議採用新技術,延長血液保存時間。30.3%的人表示要建立獻血網絡平臺,開展網絡預約獻血服務。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