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專家稱融入羣體可獲安全感 入鄉隨俗是能力表現

專家稱融入羣體可獲安全感 入鄉隨俗是能力表現

來源:美型男    閱讀: 8.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伴隨着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人們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聽到自己的鄉音。然而,在不同羣體、不同情境中,方言卻帶給人們迥然不同的感受。在很多人的觀念裏,普通話的掌握程度似乎和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存在某種內在聯繫,方言常常讓人感到“沒文化”。當你漫步在不同的城市中,你會聽到各種不同版本的普通話,這些夾雜着方音和地方語言習慣的普通話,被人們戲稱爲“川普(四川普通話)”、“蘭普(蘭州普通話)”等。作爲受教育的標誌,普通話正在擠壓着方言的生存空間,在故土如此,離別家鄉更是如此。

專家稱融入羣體可獲安全感 入鄉隨俗是能力表現

我喜歡模仿各地方言,每每遇到外地朋友,都希望學習一點。有人對我很熱情,侃侃而談鄉音鄉情;也有人扭捏推辭,聲稱自己從不會說家鄉話。對於後者,我常常懷疑,一個在家鄉生長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人,怎能不會講家鄉話呢?

這種現象常發生在那些家鄉地處經濟文化落後地區的人身上,顯然,這種推辭的背後,隱藏着某種文化上的自卑。相反,在經濟文化較爲發達的地區,人們對方言則持有另一種態度。例如上海,本地人之間的交談很少使用普通話,外地遷入的移民也以能說一口流利的上海話爲榮。我們還能看到,很多內地主持人操着一口濃重的港臺版普通話,與其說他們在講普通話,不如說他們更希望泄露出港臺腔。假如“外語”也被視爲一種方言,我們偶爾可以看到一個語言中不斷摻雜着英語的人,常常會說:“這個意思我不知道用漢語該如何表達。”

所以說,有人通過擺脫鄉音來擺脫落後的經濟文化內涵,也有人希望通過擁有方言來佔有某種文化上的優越感。方言的使用除了文化因素外,更凸顯着一個人對自身價值的建立依據。當一個人的價值體驗更多建立在自己內部時,他們往往較少訴求於外部條件,相反,當人們難以從內部獲得足夠的價值支持時,對外部元素的追求則變得迫切,這些外部元素如:方言所代表的文化,家族所代表的身世,和豪宅所代表的財富等。

“鄉音未改鬢毛衰”不僅蘊含着對原生文化的眷戀,也體現着某種個性化的堅定,這種堅定在某種意義上標誌着一個人的成熟程度。在方言現象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變化,一個從偏遠地區到北京或上海的年輕人,熱衷於融入這個比家鄉發達富裕的文化中。他們很快學會了和當地人一樣流利的口音和生活方式,但是,伴隨成長,人到中年,鄉音鄉情似乎逐漸復活。這種復活並非返租式的老化,而是內部價值確立的一種表現,它反映着個體自信的提升和對外部元素的擺脫,這些重操鄉音的人散發出一種全新的從容和親切。入鄉隨俗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尊重,看到老外講着流利的漢語,我們感到開心和被尊重,外鄉人來到城市,情形大致相同。被所處的羣體接納和認可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求,我們需要把自己融入一個更大的羣體中,它能使人感到安全和有支持。然而,更大的安全和支持來自人的內心深處,來自他對自己的欣賞和肯定,其實,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方言、鄉音還是普通話,都不過是“浮雲”而已。

來源:中國青年報(北京大學臨牀心理中心心理醫生姬雪松)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