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養生熱”向中青年人羣擴散 養生說法千奇百怪

“養生熱”向中青年人羣擴散 養生說法千奇百怪

來源:美型男    閱讀: 6.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青島市的張誠玲女士退休後非常注重養生保健,每天早晨都要看山東臺某頻道的健康節目並跟着一起練習。今年春天,她在一家新開的養生館辦了會員卡,隔幾天就去做拔罐、刮痧,因爲養生館的保健師說拔罐、做針刺放血能夠去除體內的毒素。在保健師的建議下,張女士還買了3000多元的保健品。但是,前幾天女兒程馨告訴她,最近報紙上有專家說拔罐刮痧要因人而異,並不是保健師說的“男女皆宜”、“防病保健”,保健品也不能代替藥品來治病。

“養生熱”向中青年人羣擴散 養生說法千奇百怪

張女士的女兒程馨憂心重重:“錢倒是小事,可萬一以後真有啥病,被這些東西耽擱了怎麼辦?”

這樣的困惑很具代表性。

隨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養生保健熱逐步升溫,但由於相關標準不健全,監管體制不順暢,加上不規範的商業鏈條暗流涌動,缺乏資質的所謂專家、大師推波助瀾,侵害公衆權益的事件時有發生,於是,如何爲公衆養生提供科學指導、維護其正當權益漸成當務之急。

陽氣升騰:養生保健漸成百姓新寵

如今,養生保健深受民衆追捧。

雖然少數“養生大師”最終被證明是欺世盜名,但對民衆追求養生保健的熱情未造成太大影響。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周嶽君表示,健康猶如住房,是剛性需求,儘管有騙子出現,但百姓仍舊渴望獲得有關知識。

如今,在中老年人羣中盛行的“養生熱”已向中青年人羣擴散,“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黃帝內經·素問》中的這句話許多人隨口就能背誦下來,整個社會養生保健已蔚然成風。

一份抽樣調查表明:30歲至40歲的人羣中,有約31.5%的人比較注重日常保健養生,在40歲至50歲的人羣中,這個比例爲43.7%,在50歲以上的人羣中,這個比例爲57.3%。在所有受訪者中,約有38%的人嘗試過足底按摩、刮痧、拔罐等中醫調理方式。某網站日前針對2718名網民進行了有關“養生”方面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69.79%網民對養生可謂是熱衷其中。

自從2002年著名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所著的《登上健康快車》、《健康忠告》等書相繼問世後,中國在“雞血療法”“甩手療法”後又一次掀起了養生熱潮。隨着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吃得越來越好,但諸如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癌症腫瘤等惡性氧化應激類疾病卻越來越多。隨着健康養生類圖書的推波助瀾和媒體、網絡等引導,加上諸如馬悅凌、張悟本等炒作團隊的商業運作,在民衆中就掀起了一股虛高的“養生熱”。

有數據顯示,2006年至2009年間,健康類圖書銷量以每年20%的速度攀升,對全國人民身體素質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促進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因缺乏相關知識,選擇的養生手段或項目不科學,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使健康受到損害,甚至使生命安全遭到嚴重威脅。

虛火上升:養生保健市場魚龍混雜

筆者在青島市市南區某社區調查時發現,社區的幾條路上與“養生”沾邊的門面就有16家。筆者隨機進入了其中4家,發現他們的門面都不是很大,但是所能夠提供種類繁多養生保健項目,其中以足底按摩、拔罐、推拿、刮痧、穴位鍼灸等中醫理療手段最爲普遍。

除卻傳統的中醫技術服務項目,有的養生館還“另闢蹊徑”設置了精油保養腎臟、脊柱等“中醫項目”。店員熱情地向筆者介紹,他們利用茉莉、紅花等中藥製成的精油,按摩脊柱,可讓背部釋放緊張壓力,促進血液循環,保養腎臟等,並一再向筆者保證絕對有效且毫無副作用。

調查中,所有的店主都保證店內的從業人員都是專業理療師,但當筆者提出想看看從業資格證時,大多數店主都以各種理由搪塞,僅有一家養生館向筆者出示了一名店員的從業資格證,但沒有出示全部店員的從業資格證。

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其中有幾家店正在招收學員。經多方瞭解後得知,所謂“招收學員”,大致過程就是先交培訓費,然後觀摩“前輩”的手法自學,當“老師”驗收合格後,便可獨自“上崗”,完成從“菜鳥”到“專業理療師”的轉變。據一位曾經從事過養生足療保健的何姓服務人員透露,當時和他一起從業的同事大多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很多所謂的理療師、保健師甚至連基本的中醫知識都不懂。

上海龍華醫院內科主任醫師周英豪解釋說,作爲中醫領域的一個專業,中醫養生絕不僅是簡單的按摩、推拿、拔火罐而已。只有具備一定的中醫理論基礎,懂得中醫辨證施治的方法,養生方可發揮作用,否則便會適得其反。比如拔火罐,屬於虛症的人羣並不適合,若有體內出血狀況,拔火罐還可能有害。然而,大多社會養生機構的從業人員沒有條件或能力進行辨證分型,往往一種技法男女老少通用,易造成不必要的傷害。#p#副標題#e#

經脈不調:各類養生專家說法不一

“養生熱”催生出一批專家型的“養生大師”和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治病和保健方法。上世紀70年代以來,就有“雞血療法”、“飲水療法”、“紅茶菌療法”、“滷鹼療法”、“甩手療法”、“羊腸線埋藏法”、“氣功療法”、“爬烏龜療法”、“撞樹療法”等讓人匪夷所思的治病和保健方法;到今天,人們開始在那些“養生明星”的“忽悠”下喝綠豆湯、吃長茄子、吃生泥鰍。

這些“養生大師”們傳授的養生方法因其低成本、低風險且日常生活化而頗具誘惑性。而億萬追捧的“粉絲”對他們頂禮膜拜,對他們的說教更深信不疑,甚至有人列出作息時間表,按他們給出的“養生藥方”安排一天的吃喝拉撒睡。然而令人尷尬的是,許多人有時又陷入兩難,因爲不同的“養生大師”所教的養生方法竟截然對立:

早餐應不應該吃?大部分養生書籍都認爲必須吃早飯,而且一定要吃得豐富些;《病從寒中來》卻認爲勉強吃下早餐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利,還可能引起消化不良、痢疾、嘔吐等;

蔬菜水果可不可以多吃?《病從寒中來》認爲生蔬菜有讓身體變冷的作用,所以不要多吃,如果吃的話要放上能使體溫上升的鹽加以中和;《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認爲多吃些生拌菜一類的素食,可以把肝火降下來,讓身體達到一個平衡;《這樣吃最健康》認爲蔬果屬鹼性食物,可多吃;

大蒜可不可以多吃?《不生病的智慧》認爲,大蒜能治很多醫院治不了的病;《這樣吃最健康》認爲大蒜是惰性食物,會使我們經常生病;

補腎效果最好的是什麼?《不生病的智慧》提供的是海蝦,《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提供的是黑豆……

在各種養生書籍裏,說法千奇百怪,一個比一個聳人聽聞。有些方子列出了一些前提條件,有些方子則沒有;有些說法提供了一些依據,有些則找不到。很多老百姓看了之後很迷惑,不知道究竟該相信誰。

對此,北京中醫藥大學的王琦教授非常擔憂地說,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有博士學歷的畢業生,一定工作過3年以後纔給學生上課。中醫科普是面向不確定的大多數,不是什麼人都能講的。

作爲養生熱毋庸置疑的“既得利益者”之一,被冠以“養生界的于丹”、“健康教母”之名的曲黎敏也轉而炮轟“養生熱”。她說:“眼下養生書太氾濫,有的觀點自相矛盾,有的標新立異想當然,誤導了讀者”。

望聞問切:治理養生市場迫在眉睫

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周嶽君認爲,老百姓之所以如此癡迷於養生,甚至產生普遍的健康焦慮心態,一是因爲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只滿足於溫飽而是更加看重健康,養生興起是必然;二是由於國內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引發百姓對於自身健康的憂慮,所以想方設法追求養生。

北京磨鐵圖書公司總裁沈浩波則認爲,保健書的火爆主要有兩個問題,首先是現在白領的壓力越來越大,亞健康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市場對這個有所需求;第二,如今的中國仍然處在就醫難的狀態,所以很多讀者認爲只要買一本書,就能治百病,可以省下一大筆醫藥費和時間。

今年7月12日,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在衛生部舉行的發佈會上表示,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進一步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尤其是要做好養生保健知識的科普宣傳,幫助公衆提高科學鑑別能力。

鄧海華在發佈會上對此表示,長期以來,我國健康教育工作相對滯後,對養生保健的宣傳和管理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公衆的健康素養普遍不高,對養生保健宣傳缺乏自主判斷和鑑別能力。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進一步普及養生保健知識,滿足人民羣衆的需求。

據瞭解,北京市已經率先在全國範圍內聯手組建了一個健康科普專家庫,入庫專家將享“出鏡特權”,被優先推選至養生保健欄目。所有入庫專家將接受衛生部門的動態管理和公衆監督,一旦發現違規情況,將被取消此項專家資格。

2011年7月5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公佈了“24種編校質量不合格養生保健類圖書名單”,要求出版單位在30日內全部收回並銷燬。在這24種編校質量不合格的養生圖書中,有很多都是所謂“養生大師”們的“名作”,例如張悟本的《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馬悅凌的《不生病的智慧》、曲黎敏的《把健康徹底說清楚》和《從頭到腳說健康》等。

沉心靜養:養生保健重在科學理性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養生康復科主任張國璽介紹說,從中醫來講,養生就是預防爲主、讓人少得病,中醫的養生方法成千上萬,可歸納爲五大類:一、精神養生,通過精神調養的方法(重在養心)讓自己的心理健康;二、起居養生,日常生活有規律,保持良好的睡眠和生活習慣,按照中國古訓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飲食養生,一日三餐,定時定量,營養成分合理搭配;四、運動養生,適量運動,持之以恆;五、藥物養生,合理服用補益藥物。

“中醫養生這五大方法中,我們非常提倡前四種,又不花錢,又經濟實惠,還沒有副作用。”張國璽指出,實在不行再用第五種藥物養生,並要根據中醫辯證原則,不能隨便亂補,這樣纔對身體有益。

中國衛生部健康教育專家、中醫主任醫師溫長路教授強調,養生就是建立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而刻意養生、盲目養生則會養出毛病來,這不僅會影響民族素質,而且影響國計民生。他希望在養生理念上給國民一個比較大的轉變和正確的導向就像人口渴了要喝水一樣,養生是人類本能的保護措施,“其實養生並不難,養生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的生活就在養生”。

魯北中醫藥研究所名譽所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劉乾和主任醫師說:“人們一定要明確養生是‘防’而不是‘治’,養生也不是隨隨便便說着玩的,它是一門學問,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就是要綜合考慮時令氣候、地理環境,尤其是個體體質因素。沒有任何一種養生方法是適合所有人的。這就像中醫裏的偏方,並不是通用的,而是要因人而異,沒有任何一個方子能包治百病。而且這樣的方子也是根據大量的臨牀經驗和實證總結才能夠開出來的,所以一些稀奇古怪的偏方養生,也是對中醫的一種誤讀。”

今年1月,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了《中醫養生保健技術規範》。今年7月5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公佈了53傢俱備養生保健類出版資質的出版單位名單,提醒公衆購買具有出版資格的養生保健書籍以避免上當受騙。

來源:工人日報 本報實習生尹曉鵬 漫畫 李法明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