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北京賣菜十年買洋房稱藝術

北京賣菜十年買洋房稱藝術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九九七年的秋天,張小華在廈門大學裏的一個機構學習美術,遇到了一個影響她一生的人,那個人叫嚴忠祥,她視之爲兄長,已經大四,臨近畢業。他們一起跑步、打球、吃飯,兄長告訴她,外面世界很大,走出山村就不要再回去了。

那年年底,張小華離開了廈門大學,回到了山村,兩人就此分別,之後她顛沛流離,最後去北京做了一個北漂,也與兄長失去了聯繫。

那些年,她全家擠在北京一個不足5平方米的出租房,成爲了一名徹頭徹尾的蟻族,入不敷出。她懷孕8個月的時候還在大雨瓢潑的清晨拉着600斤的白糖給客戶送貨,騎着三輪車從城東蹬到了城西,也不知道雨水還是淚水逐漸模糊了她的視野。

無人依靠,日復一日,生活絕望的似乎永遠沒有出路。但她沒有放棄,兄長的話始終在她耳邊響起,即便再辛苦,也要勤奮的活下去。

改變從張小華在北京三源裏菜市場買了一個攤位開始。

2003年春節,她買下的三源裏菜場的攤位簡陋不堪,和普通的菜市場無異,道路兩邊是賣水果的,中間賣菜,沒有規劃,經常亂糟糟的一片。攤位也不是開放式的,客人進店選購食材,有時就像鑽狗洞一樣鑽進鑽出。

張小華賣花椒、大料、醬油、醋這些傳統中式調料,食材本身並無特色,所以生意慘淡,不過雪上加霜的是,兩個月後,非典來了。

北京賣菜十年買洋房稱藝術

菜市場關門了,她回到了老家,不過並不甘心,她想在北京紮根,就這樣在非典過去了後,她立即買了火車票回到了北京,重新開張。

起初,張小華的生意並不好,她的福建普通話、南方英語的口音很重,顧客聽不大明白,一天100元流水都達不到,有時還會碰到假錢,那樣基本一天就白乾了,於是她學會了看百元大鈔上,毛主席衣領上有沒有褶子來判斷鈔票真假,後來她買了一臺驗鈔機,不過驗鈔機有時還不如人工自己識別更靠譜。

生意雖然並無太大起色,但她始終以笑臉迎人,喜歡向顧客介紹自己琢磨出來的廣式煲湯法,並配有圖文印刷品,足有十幾種。顧客一感興趣就成了朋友,順帶就把調味品買了。

剛搬進三源裏那陣,張小華每天擺攤到很晚,收完攤,還要給飯店送一趟貨。“我姐、我媽打電話問,你回家了嗎?我說我回家了,我已經吃完飯了,其實還在路上,騎着個三輪車送貨,根本沒回去。”

歲月如梭,三源裏菜市場也在悄然發生着改變。2004年,三源裏菜市場迎來改造,更換了地面瓷磚;2008年奧運會前又全部換成大理石,並完善了下水道;2013年,三源裏菜市場進行了封閉改造,更換了昔日的小門頭,彩鋼頂棚換成岩棉板;還在菜市場正門西側開闢了一塊微型停車場,專門停放商戶小推車,結束了原來擾民佔道的歷史。

門面不斷升級改造的結果,就是附近過來買菜的外國人越來越多,甚至佔據了客流的1/2。2008年,泰國前總理沙瑪訪華,非常意外地提出要去三源裏菜市場“故地重遊”。原來,他在北京工作時就在三源裏菜市場買菜,最喜歡吃那裏的烙餅。

菜場的變遷也給張小華帶來了機會。一次,一位泰國的顧客送給她一份當地的食材,說是一種泰國人最愛喝的湯,叫冬陰功湯。她回家後拿這些食材做了湯,喝湯的一剎那,她陶醉了,爲什麼不放醋會有酸味?不放味精會有鮮味?不放糖會有甜味?因爲它們全部是用食材做出的調味,酸味來自檸檬,提鮮的是魚精,糖是椰樹糖,香是檸檬葉的香、茅草的香,全部是植物做出來的美味,不是兌勾出來的。

客家人愛吃是全國聞名的。張小華小時候生活在農村,吃的都是原生態的東西,沒有任何勾兌的調料。那碗冬陰功湯好像喚醒了她的味覺記憶,看着攤位上的醬油醋,她覺得這不是她喜歡的,一個真正熱愛美食的人不應該把它僅僅當成一個生意,而是分享,她賣的東西一定是她自己真正愛吃、認可的食物。

她決定放棄原先的調味料,開始經營東南亞新鮮的食材。

怎樣才能在北京也能喝到這樣的冬陰功湯?她開始找食材,最初,她用一些國產食材來替代,但怎麼煮味道都不太對。因爲泰國的氣候一年四季都是夏天,長出來的東西比較甜、比較香,而國內是季節性的,食材的酸度和香度都達不到,發現這個問題後,她決定去趟泰國尋找食材。

到了泰國,張小華去了曼谷郊區的一個普通農貿市場,走進市場的那一刻,看到琳琅滿目的各種海鮮、香茅、咖喱、蘭香葉……琳琅滿目,她一家一家的問,一家一家比,終於找齊了當地製作冬陰功湯的全部食材。

她在當地進了一批新鮮食材帶回國內,她把這些食材裝成一小包一小包地送給大家,每個小包裏面都裝着泰國青檸檬、小紅蔥頭、檸檬葉、香茅、南姜,愛吃辣的還會加小米辣椒。她還把做法寫在A4紙上,寫完了複印很多份,每來一位顧客,她就笑吟吟的講一遍,“要不要嚐嚐東南亞的酸辣湯?”

當時,北京的東南亞餐館並不多,在自家做東南亞食物的人就更少了,所以張小華一直覺得,整個京城第一個研究出冬陰功湯做法的人就是她。

在泰國的時候,張小華還發現他們吃什麼都用一種特別的沙拉汁來蘸,酸酸甜甜的很好吃。也許是因爲對食物非常敏感,嘴巴很叼,比如甜,她一下就能嚐出來一種食物中放的是椰子糖還是冰糖。

泰國沙拉汁中有13種食材,她大概吃出了10種,然後就拿着從泰國進口的食材各種試,最後的配方是把南姜、檸檬葉、香茅等這些食材剁碎,像酵素一樣蓋起來等它們自然發酵,基本一晚上就試出來了。

從那之後,她就開始專門經營東南亞食材了,自己家做飯也再沒有用過那些加工出來的調料,她吃的酸要麼是檸檬釀的酸,要麼是米酒釀的酸。“我賣出的每一樣食材都以健康、自然爲標準,採購冬陰功湯的西紅柿,也會到他們地裏去看,如果地裏一根草都長不起來,東西長得再好也不會要。”

客家人不怎麼吃辣,但北方人愛吃辣,張小華就自己研究了一種辣椒醬。她想了各種各樣的配方,辣椒、菜籽油、花椒、麻椒選的都是最好的產地的,然後,先炒花生米、雞肉碎,放少量的油炸一下,然後小火熬辣椒油,放花椒麻椒,炸一段時間後撈起來,再放辣椒,慢慢熬,熬完了再倒回去重新熬,一共七個小時。

“我的標準就是那個辣味不能到胃,鹹度也要適中,她用的是火山玫瑰鹽,喜馬拉雅的山鹽,最好是吃下去出一身汗,點到爲止。”她說。

還有酸梅湯,她是用11種食材配出來,包括烏梅、山楂、甘草、黃芪等,喝起來酸酸甜甜,有種淡淡的藥材味,最重要的是,沒有添加糖,用的是南方的一種植物糖——甜葉菊,甜度很高,但卻不是添加糖,不會給身體帶來很多的負擔。

張小華自創的薏米水會加香蘭葉,這就是因爲蘭香葉的清香給了她靈感,還會用它來燜米飯、煲湯,做很多菜。後來,她還加了伊朗的無花果和客家的冬瓜糖。“把洋薏米浸泡10分鐘,冬瓜糖和無花果切碎,香蘭葉洗淨打結,先用香蘭葉煮水,再煮10分鐘洋薏米,最後加入切好的果肉煮30分鐘。也可以把所有食材一起放入高壓鍋,加3升水煮30分鐘,最後濾出的汁是飲品,剩下的食材渣還可以做一個甜品。”

她還研發了很多湯譜,比如花旗參響螺片雞湯、霸王花海底椰玉米豬骨湯、雞骨草扁豆豬骨湯、羊肚菌燉排骨湯、菜乾鴨腎蜜棗瘦肉湯……

因爲這離使館區很近,外國顧客非常多,她也會根據他們的需求去進一些相應的食材,漸漸的,這個菜市場就變得和別的菜市場不一樣了,張小華也變得不一樣了。

張小華從來不認爲自己是一個“賣菜的”,她說自己是一個畫家。“食材就是顏料,它們給我靈感,讓我創造出各種不同的食物。”

在她看來,就像三源裏菜市場,原來,它就是個再普通不過的菜市場,但現在,它已經成了北京最特別、最洋氣的菜市場,很多在別的菜市場見都見不到的食材,在這裏都買得到。每年,菜市場還會和藝術家聯合搞一些藝術作品展覽,它早就不是什麼簡單的菜市場了,它完成了一個蛻變。

從2005年開始,隨着生意越來越好,她的熟客開始遍及北京。

2006年,有一位意大利熟客要離開中國,特意趕來謝她,並贈送了自己的名字“Lisa”給她,她特別珍視這份情誼,把店名改成Lisa'sshop。

2012年,張小華貸款在北京買了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全家搬出了原先的住處,那是一個只有5、6平方米的出租屋,裏面住着張小華夫妻及2個孩子,還有公公婆婆,連洗澡的地方都是在外面搭一個塑料布圍起來的棚子。

這個住處承載了張小華一家人在北京奮鬥的十年,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她懷念但不留念。

去年,張小華還在泰國買了一個農場,專門種植香茅、南姜、檸檬葉,還有芒果,供應國內的食客。

現在,很多明星都會來她的店買食材,陳小春經營的餐廳就從她店裏買的胡椒粉,他覺得她賣的胡椒粉非常地道,沒有任何添加劑。

林依輪也會經常來她店裏買一些東南亞的香茅、檸檬葉、南姜,還有一些香料、中草藥,有時拿着很大的罐子來裝。

謝霆鋒在《十二道鋒味》裏面做叻沙面,麪條也是從她這裏買的。在張小華看來,明星和其他顧客並沒有什麼不同,大家都是熱愛美食的人,喜歡食材最天然的味道。

生意規模越做越大,張小華店裏的驗鈔機卻派不上用場了,不是假鈔變少了,而是客人們幾乎不使用現金買東西了,她辦了POS機,但現在使用率非常低,更多的人開始使用支付寶付款,三源裏也成爲支付寶合作的全國首家無現金菜市場。

她說自己是知足常樂的人,“每天支付寶掃碼之後手機會發出“支付寶到賬XX元”的提醒,就能感覺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報。”

她未來的計劃是,準備把一些東南亞食材通過淘寶等互聯網平臺賣向全國,另外她還準備和人合夥開一間專賣進口食材的超市,把真正天然的食材介紹給更多消費者。

張小華說,有些人一句無心的話卻會讓別人銘記一輩子,甚至作爲一個信念存在。

這二十年來,嚴忠祥的話讓她在生活最底層掙扎的時候給予了她溫暖,讓她明白了,再小的人物,也可以有大大的夢想。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