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中國95後大學生貴州體驗“鄉土中國” 感知脫貧攻堅

中國95後大學生貴州體驗“鄉土中國” 感知脫貧攻堅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圖爲學生駐村採訪場景。 鍾欣 攝

­從小在大山裏長大的貴州財經大學學生胡讓第一次感慨:自己“不認識”農村。10天的駐村採訪,胡讓走了很多山路:從山頂徒步到山腳,暴雨沖刷過的山路上,一趟來回要走4個小時左右。這段經歷,使胡讓深度地認識了中國鄉土。

中國95後大學生貴州體驗“鄉土中國” 感知脫貧攻堅

­圖爲學生駐村採訪場景。 鍾欣 攝

­8月14日至24日,華中師範大學、蘇州大學、華東交通大學等10所高校10名95後大學生,來到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10個村莊駐村,觀察脫貧攻堅中的“鄉土中國”。活動由貴州水城縣與中國青年報社共同舉辦——“脫貧攻堅中的鄉村力量”大學生記者訓練營活動。

­10名學生從中國100所高校的200多人中選拔,年齡最小的不到19歲,最大的22歲。10天裏,學生們與貧困山村的鄉民、村官“同吃同住同勞動”。

­水城縣是中國西南地區脫貧攻堅中具有代表性的縣,這裏是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的實踐地,也是中國率先探索“村幹部職業化”的地方。

­“這個年紀的大學生一般喜歡熱鬧,喜歡車水馬龍的城市生活,他們能扎進農村,獨立觀察採訪,理解中國農村的脫貧進程,難得,可貴。”水城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龍挺說。

­中國青年報對外合作部副主任賈麗華告訴記者,2012年舉辦中國大學生記者訓練營以來,這是活動時間最長的一次。活動中,學生們獨立採訪,獨立尋找故事、發現線索,每個小組配有3名指導老師24小時線上遠程指導。

­“莊稼地裏長出來的,泥巴地裏走出來的。”駐村學生指導老師袁貽辰評價學生記者們的作品時說,這是踐行“用腳採訪,用筆還原。”

中國95後大學生貴州體驗“鄉土中國” 感知脫貧攻堅 第2張

­圖爲學生駐村採訪場景。 鍾欣 攝

­在烏蒙山深處的北盤江峽谷地帶,胡讓在採訪中發現,當地土壤中碎石多、養分不足,陽光常年直射、水分缺乏,只能種植玉米。“無論老鄉們怎麼勤勞,土地的收益都無法和溫潤的地帶相比。”

­而這一切因爲“三變”而發生變化。胡讓發現,土地正在換一種方式,發揮有史以來最大的效益。“村莊裏新添了化糞池、垃圾箱、路燈等,鄉村道路拓寬至7.5米。遊客進來了。種玉米一畝收穫六七百元的日子正在遠去。”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生戴安琪的體驗點在水城縣米籮鎮俄戛村。當地發展了紅心獼猴桃產業,她採訪農村淘寶站有疑問:“鄉村想脫貧,淘寶想賺錢,這二者是否矛盾?”

­她採訪發現,農村淘寶打通了快遞到村的“最後一公里”,使農村民衆能通過互聯網購物,也能通過互聯網、物流渠道把農產品快速賣出去。“打開了網路,就意味着打開了一條新的致富之路。”

­“獼猴桃不易運輸,不易保存,農村淘寶沒有出臺統一的制度作規範化管理,應該由村淘進一步完善。”戴安琪採訪發現了問題,也對當地政府提出了建議,她說,“政府需站出來做好引導,精品種植是第一步,銷售中更精細的服務才能換來更長久的效益。”

­戴安琪的建議得到了水城官方的重視。龍挺表示,水城縣下一步將在完善產地標準、包裝保準、服務標準上狠下功夫,讓精準扶貧的產業帶動更有力量。

­華中師範大學學生舒佳欣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青壯年農民怎麼才能在村子裏找到更好的未來。”過去,她對農村只有淺顯的認知,現在,她想帶着這個問題長期深度觀察中國農村。

­參與活動的所有學生都有感悟與收穫。舒佳欣說:“10天,10個村莊的採訪,讓皮膚曬黑了一度,對脫貧攻堅國家戰略的認識也加深了一度。”(完)(記者 張偉)

標題:中國95後大學生貴州體驗“鄉土中國” 感知脫貧攻堅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