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獨居老人家中摔傷 38項獨居老人跌倒隱患

獨居老人家中摔傷 38項獨居老人跌倒隱患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獨居老人在家摔傷了10天居然沒有人知道,這是爲何呢?作爲子女應該常回家看看,哪怕是打一通電話也好。獨居老人也是需要關心與呵護。希望社會、子女能夠對老人心理健康問題加以重視。

獨居老人家中摔傷 38項獨居老人跌倒隱患

獨居老人家中摔傷:南京一名68歲的獨居老人10天前在家中摔傷,雙腿活動不便但他不想麻煩別人,整整在家爬行了10天。最後因爲多天不出門沒有吃的連家裏的狗都餓得不行了,老人才自己打了電話報警求助。

延伸閱讀:38項家庭跌倒隱患

1、樓道有燈泡不亮。

2、樓道燈的開關不方便開啓。

3、樓道的扶手不完整、不乾淨。

4、樓道旁邊堆有雜物。

5、樓梯的邊緣不能看清。

6、地毯或地墊不平整,有褶皺或鬆動。

7、過道有雜物堆放。

8、室內地面不防滑。

9、養有貓或狗且未系鈴鐺。

10、進門需換鞋,但鞋櫃旁沒有供換鞋使用的座椅。

11、室內照明不足。

12、進入每一個房間前不可以先開燈。

13、經常需使用梯子或凳子取物,且梯子不穩固,不防滑。

14、沙發高度和軟硬度不適合,起身時吃力。

15、常用椅子沒有扶手。

16、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時必須繞過傢俱。

17、走動時必須從電燈線、電話線等上走過或繞過。

18、有鬆動不穩固的傢俱。

19、臥室走道沒有安小夜燈或雙控照明開關。

20、躺在牀上必須下牀才能開關燈。

21、牀位高低不合適,上牀下牀有困難。

22、牀邊有雜物影響上下牀。

23、牀頭未裝有電話。

24、排風扇和窗戶通風不好。

25、取用常用廚房用具時需攀高。

26、做飯時需要的調味品不能伸手可及。

27、廚房地面油滑。

28、衛生間地面不平整,排水不通暢。

29、衛生間有門檻。

30、馬桶旁沒有扶手。

31、浴缸、淋浴房地磚不防滑但未使用防滑墊。

32、浴缸或淋浴房旁沒有扶手。

33、洗漱用品不能伸手可及。

34、淋浴間沒有防滑沖涼凳。

35、陽臺未封閉,下雨時會被雨淋溼。

36、陽臺的地磚不防滑。

37、陽臺上堆有雜物,影響走路。

38、陽臺地上的水不及時擦乾。

如何促進老人心理健康

一箇中心:老年人應該保護好自己的心身健康。老年人心身健康了,就不會給社會和家庭造成負擔,這本身就是對社會和家庭做貢獻。一個心身健康的人,他的生活質量才能提高,才能享受到生活給予的樂趣。

二個要點:瀟灑一點,糊塗一點。老年人應該活得更輕鬆一些、寬容一些。瀟灑者,自然大方,輕鬆自如,不拘束;糊塗者,大徹大悟,淡泊寧心,不爲瑣碎事所擾。人生苦短,生命纔是第一位的,何必斤斤計較那些生活中的無聊瑣事?糊塗一點,寬容一點,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何樂而不爲呢?

三個忘記:忘記年齡,忘記疾病,忘記恩怨。老年人不要總擔心自己年事已高,疾病纏身,也不要總回憶過去的恩恩怨怨。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規律,沒有人能夠逃脫這個過程,所以沒有必要對必然要發生的事情過分擔憂。人生旅途中難免會有一些風風雨雨、坎坎坷坷、恩恩怨怨,沒有必要對已經過去的事情斤斤計較。老年人應該放鬆自己,樂觀地生活,這纔是最重要的。

四老:有個老伴、有個老窩、有點老底、有幾個老友。老年人一定要有個老伴,特別是男性老人。俗話說:“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就是說,老夫老妻在一起生活是最好的,兒女再好也不如夫妻相互照應好,即使是新組合的老夫妻也比子女的照顧要好得多。老夫老妻在精神上相互安慰寄託,在生活上相互照顧關懷,是其他關係所無法替代的。夫妻間的感情溝通對養生保健非常有益。

五要:要掉、要跳、要笑、要俏、要聊(嘮)。

要掉老年人要放下架子,保持一顆平常心,這對於有社會地位的人來講尤爲重要。老年人離退休後,不要再講我是某某長、我是老專家、我是老教授、我是着名藝術家,想當初我如何如何等。要把自己放在一名普通老百姓的位置,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問題和處理周圍事物,心態纔會平和,心身才會健康。

要跳:老年人要經常活動,而不是單純指跳舞。“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以增強體質,使機體充滿活力,還可以調節情緒。

要笑:老年人要對生活充滿樂觀情緒,時時保持着愉快的心態。每天對着鏡子笑幾次,就會有好心情。

要俏:老年人的穿着要漂亮一些,讓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這樣就會感覺年輕了許多,別人也會看到其煥發出的青春朝氣。

要聊:老年人要經常與別人進行思想和感情交流。封閉自己和孤獨感是危害老年人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是引起老年抑鬱症和老年癡呆的原因之一。聊天是一種最經濟實惠而且又非常有益於心身健康的活動,對防治抑鬱症和癡呆均有益處。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