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我國“治未病”體系的建立仍然亟待克服

我國“治未病”體系的建立仍然亟待克服

來源:美型男    閱讀: 6.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社會經濟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老齡化進程加速,慢病防控已經成爲我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中醫學在幾千年來的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的經驗和手段,強調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治未病”理論也是中醫學的核心理念。記者近日調研發現,自2007年全國啓動“治未病”健康工程以來,各地興建了不少“治未病”中心,但“治未病”體系的建立仍然亟待克服政策、人才、學科發展等障礙。

我國“治未病”體系的建立仍然亟待克服

“治未病”:慢病防控的需求

近日公開發布的一份《2020年健康醫療預測報告》中顯示,目前中國高血壓人口有1.6億到1.7億人,高血脂的有將1億多人,糖尿病患者達到9240萬人,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萬到2億人,血脂異常的1.6億人,脂肪肝患者約1.2億人。這些數據背後,是對於慢病防控的巨大需求。

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馬烈光介紹,中醫“治未病”的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一書中就有記載。“治未病”包括三個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

具體說來,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未發生前,注重保養身體、培護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特別適合健康、亞健康人羣的養生保健;既病防變,是指生病之後,注重治療、增強正氣,驅除邪氣,防止疾病轉變與發展,對已患病的患者起到防止疾病向不好的地方發展,及時治療直到痊癒的作用;而瘥後防復,則是指在疾病緩解或痊癒後,通過中醫調養防止疾病復發,適用於慢性疾病緩解期的預防治療。

以預防爲主的大健康體系是降低社會醫療成本、解決醫改難題的突破口。幾乎全球所有國家都面臨醫療成本過高的問題。目前,很多醫院採取各種方式降低死亡率,但卻沒有很好地採取行動降低發病率。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達到同樣健康標準所需的預防投入與治療費、搶救費比例爲1:8.5:100,即預防上多投入一元錢,治療就可減支8.5元,並節約100元搶救費。美國經過20年研究發現,90%的人通過健康管理和教育,能把醫藥費降低10%。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程京認爲,將“治已病”的思路轉向我國傳統醫學“治未病”理念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讓“不生病、少生病”與“治好病”並重,才能使全民的健康得到更有效的保障。他說,例如一個孩子出生後如果通過檢測知道其患高血壓的風險高,家族也有病史,那麼家長就應在給孩子配餐時注意少鹽,養成清淡口味,降低成年後患高血壓病的機率。日本就是通過這一簡單方式將高血壓導致的腦卒中發病率降低了80%。

“船到江心補漏遲,注重養生、防患於未然,‘治未病’理念內涵豐富,具有現實意義。”馬烈光認爲,隨着醫療環節的“端口前移”,衛生預防成爲當前醫學研究的重點,而中醫學中具有預防特點的“治未病”理念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提倡“治未病”,注重機體保養,順應了當前在生活水平提高的條件下,人們追求健康的趨勢。

在馬烈光看來,“治未病”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是在疾病沒有徵兆前的積極保養預防,有疾病徵兆時就及時干預,疾病產生後截斷其轉變過程,處處體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當前社會條件下,利用中醫“治未病”的優勢和特色,不僅能夠減少疾病的發生、阻斷疾病深入或轉變、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保健需求,還能降低醫療費用,實現“多贏”局面。

“治未病”存在渾水摸魚現象

據瞭解,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於2007年啓動了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探索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力爭用30年時間構建起比較完善的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經過8年的試點,形成了“治未病”工作的總體思路和方法。但對於“治未病”體系的健全,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只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馬烈光說,目前很多醫院的“治未病”科室實際上是“拼湊”出來的。掛“治未病”的牌子,事實上卻是做康復、鍼灸的,或者把其他科室醫生直接調過來就組成了一個“治未病”科室。由於缺乏特色,一些“治未病”科室甚至面臨生存危機。並且因爲目前“治未病”理念不清晰,還出現了渾水摸魚的現象,比如,社會上不斷出現的各種打着養生旗號的“神醫”。

吳節告訴記者,在基層,很多“治未病”科室實際上已經成爲變相的中醫鍼灸室,與鍼灸、康復科室沒有什麼區別,難以吸引患者,更別提普及“治未病”的理念了。

目前“治未病”地區發展不平衡也是一大障礙。馬烈光告訴記者,“治未病”中心多設立在大城市、大醫院,鄉鎮、小醫院發展滯後,很少設立專門的“治未病”科室。實際上,廣大鄉村地區對疾病防控需求非常巨大,但是由於政策、條件、待遇、發展空間等因素限制,基層醫療專業人員的匱乏特別是中醫藥人才與技術方法缺乏,讓“治未病”體系在基層落地生根仍然舉步維艱。

對於“治未病”體系的建立來說,學科發展嚴重滯後也是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馬烈光告訴記者,當前全國各大中醫院校都設立了康復專業、鍼灸專業等,但是幾乎沒有專門設立“治未病”專業的,也沒有專門的“治未病”教研室,更缺乏專業的“治未病”教材。“學科建設落後,理論與臨牀脫節,導致‘治未病’人才嚴重斷檔。”馬烈光說,這種現狀,不能不令人擔憂。

“治未病”體系亟須要政策扶持

接受採訪的專家學者建議,健全覆蓋全國的中醫“治未病”體系,還需要進一步規範標準、加強政策扶持和人才培養等,讓其真正落地生根。

一是規範“治未病”的行業標準。吳節認爲,目前,“治未病”缺乏具體的標準和流程,存在“四個不統一”:價格不統一、穴位不統一、病種不統一、藥物不統一。例如,對於大衆已經廣泛接受的“三九貼”、“三伏貼”,具體貼在哪個穴位上、收費多少,基本上是一家醫院一個樣,患者難以辨別和選擇。而且,標準缺乏還容易造成混亂和假冒僞劣的產生,也給了各種打着醫療、養生、中醫旗號的江湖騙子以可乘之機,使各種“神醫”用偏方打着包治百病的旗號招搖撞騙。

二是加強對“治未病”的政策扶持。吳節告訴記者,中醫“治未病”的理念非常豐富,但是目前國家在政策上還是偏重未病先防,對於既病防變、瘥後防復支持不夠。實際上,“治未病”在很多方面也大有可爲,可以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和特色。她告訴記者,目前,該院“治未病”中心就開設了試管嬰兒孕前調理特色服務,爲即將做試管嬰兒的婦女進行專業調理,大大增加了試管嬰兒成功的機率,還能減少妊娠期疾病的發生。目前,每年來預約進行該項服務的婦女已達到上萬人。

三是加強“治未病”學科體系建設和人才培養。馬烈光建議,將“治未病”科研、教學、臨牀緊密結合起來,培養理論深厚、技術嫺熟的專業人才。並且,可以將“治未病”與當前熱門的健康產業結合起來,形成獨具特色的“治未病”產業,吸引更多優秀人才。

四是強基層,加大力度培養基層“治未病”學科帶頭人,促進“治未病”落地。四川綿陽市衛生局中醫科科長田勇建議,將社區和農村作爲實施“治未病”的重要平臺,把“簡、便、驗、廉”的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應用融入醫改,提升基層“治未病”水平。

五是儘快建立全國性的“治未病”信息網絡。吳節建議,“治未病”涉及健康檔案的管理、慢病防控等多個環節,過程漫長,亟待建立一個數據完善、共享暢通的信息化體系和平臺。

此外,對於“治未病”的宣傳科普也需要加強。專家建議,很多普通民衆還存在將“治未病”當成“治胃病”的誤解,“治未病”內涵豐富,如何準確、生動的讓“治未病”理念進入社區、學校、鄉村,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