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清明節傳統民俗盤點 祭祖踏青放風箏

清明節傳統民俗盤點 祭祖踏青放風箏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傳統民俗盤點 祭祖踏青放風箏

祭祖

祭祖即民間說的“上墳”。清明人們要到過世的親人的墳頭上填土、壓紙、焚香、燒紙錢,俗稱“上墳”。這些風俗主要表達對祖先、對英靈的“思時之敬”。古人插戴楊柳還有“思青(親)”的寓意。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就極爲生動地描繪了北宋年間清明時節京城百姓踏青遊玩的熱鬧情景。

放風箏

這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就像串串閃爍的明星,被稱爲“神燈”。古時,人們常常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明之風把斷線的風箏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讓一切煩惱都隨風而去。古時有個講究:清明時不能去撿別人放飛的風箏,以免沾上晦氣。《紅樓夢》中就有林黛玉放風箏剪斷線,而紫娟去撿時被勸阻的故事。

盪鞦韆

這也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起源於我們東北的山戎族,初稱千秋,春秋時齊桓公北征山戎帶入中原。漢武帝時,因以“千秋”爲祝壽之詞,就將這種活動改爲“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杈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爲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唐代詩人對清明有過一首極優美的詩:“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簾紅杏裏,女郎撩亂送鞦韆。”

蹴鞠

蹴是“踏”的意思,現在我們常用的一個詞“一蹴而就”,就是“踏一步就成功”的意思。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有人說足球是我國發明的,就是基於此點。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特別是清明插柳,更是風行一時。

還有牽鉤(拔河)、打馬球、鬥雞、登山、採藥等一些活動……憋了一個冬天的人們成羣結對,走出戶外,奔向空氣新鮮的大自然,鍛鍊身體。如今清明節有了假期,戶外活動的項目也比以前豐富了許多,人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走出城市,在大好的時光裏到效外去活動了。

清明節的雙重性恐怕與寒食、清明兩節合一有關,也與清明節的氣候有關,更與傳統文化的沿襲有關。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