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心理社會因素會引發癌症嗎

心理社會因素會引發癌症嗎

來源:美型男    閱讀: 9.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幾十年的行爲醫學研究顯示,心理社會因素是癌症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同樣,癌症病人的不良心理行爲反應,也會嚴重影響病情的發展和患者的生存期。 近幾十年的行爲醫學研究顯示,心理社會因素是癌症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同樣,癌症病人的不良心理行爲反應,也會嚴重影響病情的發展和患者的生存期。

心理社會因素會引發癌症嗎

關於心理社會因素與癌症之間的關係,目前大致涉及以下幾方面認識:①具有某些情緒或個性行爲特徵的人其癌症發病率較高;②直接影響癌症發展和轉歸的內分泌和免疫防衛功能,受患者本人的情緒和行爲反應的影響;③具有某些心理行爲特徵的病人,其生存期較長;④採用情緒支持和行爲干預等心理治療方法,可使癌症病人的平均生存期延長。

(一)生活事件與癌症的發生

國內外不少研究發現,癌症病人發病前的生活事件發生率較高,其中尤以家庭不幸等方面的事件,例如喪偶、近親死亡、離婚等爲顯著。 Leshan(1966)指出,腫瘤症狀出現前的最明顯心理因素是對親密人員的感情喪失;作者(1987)調查發現,癌症病人發病前的家庭不幸事件發生率比對照組普通病人高。類似的研究報告還非常多。在一組接受心理治療的癌症病人中,大多數病人在發病前半年到8年期間曾遭受過親人(配偶、父母、子女)喪亡的打擊,而對照組則少得多。此外,寡婦的腫瘤發病率相對較高;獨身婦女乳癌發生率較高等。這些都證明,負性生活事件與癌症的發生有聯繫。

(二)應對、情緒反應與癌症的發生

進一步的研究還證明,生活事件與癌症發生的關係,取決於個體對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那些不善於渲泄生活事件造成的負性情緒體驗者,即習慣於採用克己、壓抑的應對方式者,其癌症發生率較高。例如,Grossarth (1980)指出,不願表達個人情感和情緒壓抑是癌症發病的心理特點;作者(1987)和高北陵(1989)等也證明,癌症病人對挫折的消極情緒反應比對照組明顯。

(三)個性特徵與癌症的發生

某些個性特徵例如過分謹慎、細心、忍讓、追求完美、情緒不穩而又不善於疏泄負性情緒等,往往使個體在相同的生活環境中更容易“遇到”生活事件,在相似的不幸事件中也容易產生更多的失望、悲傷、憂鬱等情緒體驗。這些個性特徵被證明與癌症的發生有聯繫。例如,作者(1987)通過EPQ測查發現癌症病人的E量表分較低和N量表分較高,這與上述個性特徵有一致性。近年,行爲醫學界已將上述個性特徵概括爲“C型行爲”,並正在探討C型行爲與癌症發生的關係。

(四)心理社會因素與癌症的發展

前面討論的關於生活事件、應對、情緒、個性特徵等因素與癌症發生的關係,其資料大多來自回顧性研究。能否肯定這些因素就是癌症發生的原因而不是結果(即因爲患癌症才報告較多的消極因素),目前尚難定論。相比之下,關於腫瘤的生長和擴散過程及癌症的發展和轉歸是否受病人的心理行爲特徵的影響問題,則結論比較肯定。不少作者(如Stoll B,1982)證明,具有以下一些心理行爲特點的癌症病人,平均生存期明顯延長:①能始終抱有希望和信心;②能及時表達或發泄自己的負性情感;③能積極開展有意義的和有快樂感的活動;④能與周圍人保持密切聯繫。相反,消極的心理行爲反應則加速癌症的惡化過程。因此,結合癌症病人具體的心理行爲問題,及時給予必要的心理干預提高其生活質量,增強其信心,改善其心身反應過程,具有重要的臨牀意義。

(五)心理生物學機制

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研究證明,心理社會因素主要通過免疫中介機制而影響癌症的發生和轉歸(Baker,1987)。例如,緊張刺激使人陷於抑鬱、沮喪時,ACTH及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乃至抑制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調查表明,喪偶者的淋巴細胞轉移功能明顯低下,說明經歷不幸事件者的免疫備用狀態不良;動物實驗也證明,在緊張的迴避條件反射實驗環境中,小鼠多項免疫功能受損,致使皮下接種6G3HED淋巴肉瘤細胞的成功率和生長率提高。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