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藥品 > 小兒夏季熱 如何防治?

小兒夏季熱 如何防治?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明是獨生子,長得特別可愛,上個月才滿3歲。近20多天來,一直髮熱不退,可把家裏人給急壞了,帶着小明到處求醫。先後用青黴素、慶大黴素、紅黴素、磺胺類等多種抗菌素治療,仍天天發熱,做胸部透視、肥達氏反應,大小便及血常檢查,結果均未見異常,最後說他是“夏季熱”,建議看中醫

小兒夏季熱 如何防治?

    來診時見患兒脣紅,精神稍倦。其母親述患兒有輕咳,口乾多飲,汗少,小便多而清長,夜睡不寧,胃納略減,測體溫38.2℃。舌質淡紅,舌苔略厚,微黃,脈細數,指紋略紫。

    按照中醫辨證,屬於感暑伏熱,氣陰兩虛。治療上宜解暑清熱,益氣養陰。用自擬方藥“香荷清暑益氣湯”(藥物:香薷、北杏、連翹、菊花、滑石、荷花葉、蘆根、太子參、蟬衣、地骨皮、淡竹葉、甘草)。服藥三劑,體溫降至37.5℃以下,口乾減輕,有微汗,夜能安寢,仍咳,按照原方加減,再服六劑,諸症悉除。

    小兒夏季熱,屬中醫的暑熱症範疇,爲嬰幼兒時期一種特有的疾病,是我國中南部地區小兒常見病之一。

    以長期發熱、口渴、多尿、汗閉或少汗爲其臨牀主要表現,病發於夏季暑熱之時,故名。本病外因暑熱之氣,內因脾胃虛弱而生。中醫理論認爲嬰幼兒爲稚陽稚陰之體。體弱不耐暑熱燻蒸,暑氣乘虛侵襲肺胃,肺氣失宣則汗閉,汗閉熱不能泄,因而發熱不退;暑氣內蘊,耗傷胃內陰津,而致口渴引飲;暑熱傷氣,氣不能化水,故尿清長而頻。汗與小便,同屬陰津,異物同源,汗閉尿更多,尿多陰津更傷,結果患兒便口渴喜飲。如此形成發熱、無汗、多飲、多尿的主要症狀。

    再加上盛暑之時必兼溼,溼熱之邪易犯脾胃。暑溼相合爲患,多纏綿難愈。久病又必累及腎氣。因此本病的發病過程,傷及氣津,關係肺胃及脾腎。臨牀上可分爲暑傷肺胃、暑溼傷脾、上盛下虛、熱留陰分諸證型。但無論屬虛屬實,兼證如何,均因暑熱之邪外侵,極易損傷陰津。凡大苦大寒之中草藥,最易化燥傷陰;辛燥下泄之藥物,亦散利耗劫陰液,均不宜使用。暑多挾溼,滋滯之品慎用爲善。故治療根本之法,當清暑護陰,輕清疏透,甘涼和潤爲要。若肺衛熱盛者,重於清宣肺氣;陰虛明顯者,養胃陰爲先;脾胃虛弱者,補中益氣爲主;下元虛冷者,配以溫陽補腎;久熱不退,邪伏陰分者,則滋陰清熱,透營泄熱。

    雖然,隨着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代空調設備逐漸進入家庭,本病的發病率明顯下降。但在邊遠山區農村仍屢見不鮮。筆者在粵北山區也頻見此病,在長期臨牀中,以自擬“香荷清暑益氣湯”治之,多有顯效,方中以香薷解暑,發越陽氣,佐以杏仁;更配以荷葉透暑邪外泄,功效更捷;菊花、連翹、蟬衣輕宣之品,辛涼解表;滑石、甘草清暑利溼;投以淡竹葉清心除煩,加強利溼之力;太子參、蘆根益氣、清熱、生津,使氣津得救;地骨皮以退久熱。諸藥合用,共奏辛涼透表而不致汗出過多,清心利尿除溼又不致傷陰,清熱解暑又不嫌過於寒涼,補虛扶正而不留邪之功。故暑邪可解,氣津自復。

    俗話說“防重於治”,由於本病初起時,患兒一般情況良好,無明顯病容,高熱而精神爽快,好玩,食慾正常。久病後則可顯現慢性面容,食慾漸減,面色少華,日漸消瘦,煩躁哭鬧,部分患兒次年夏季仍可發病,對小兒健康發育影響極大。故預防本病的發生,應引起廣大家長的重視。預防可從以下幾點着手:

    1.幼童居室應常開窗,透陽光,通空氣,保健康。

    2.加強鍛鍊,增強體質,夏日多飲水,適時添減衣着,多戶外活動,吸收新鮮空氣,適應外界環境。

    3.多病體弱的幼兒,注意護理,不宜盛夏時節斷乳,如需斷乳,應注意餵養,加強營養。

    4.酷暑期間,儘可能移居陰涼通風之處,尤其是前一年曾患本病者。

    5.春夏季節,嬰幼兒長期發熱,在排除期它疾患時,應注意考慮本病,要早診斷、早治療,防止濫用抗菌素,以免產生不良影響,拖延病情。

    6.大江以南,地卑氣薄,溼勝熱蒸,故春夏之交,始用清涼飲料,尤其上年患過本症的患兒,每日可以鮮藿香6~10克,煎湯代茶;盛夏季節,選用清涼解暑藥,如甘菊、桑葉、荷梗、車前草、蛇舌草、冬瓜皮、西瓜皮、金絲草、蓮蓬等。脾虛體弱孩童可健脾補腎:選用太子參、白朮、淮山、紅棗、覆盆子、菟絲子、蠶繭之類。儘可能防止本病的發生。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