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黑龍江中小學生心理調查:看課本煩躁進教室萎靡

黑龍江中小學生心理調查:看課本煩躁進教室萎靡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電話“聽”出未成年人心理大問題

黑龍江中小學生心理調查:看課本煩躁進教室萎靡

一看到課本就煩躁,一坐進教室便萎靡,離家出走或輟學的想法縈繞心頭……這些由學習壓力引發的心理問題正困擾着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給本應充滿陽光的花樣年華蒙上陰影。

2010年7月,黑龍江省開通了首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熱線。這個由黑龍江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和省心理諮詢師協會聯合推出的公益心理諮詢服務,每天同步開通5部免費熱線電話,由40多位心理諮詢專家輪流值班,針對未成年人所涉及的過度使用互聯網、學習壓力、人際關係、性問題、情緒障礙等問題進行解答。熱線開通至今,其火熱程度出乎工作人員意料。

面對嚴峻形勢,黑龍江省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問題研究課題組,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熱線電話等心理諮詢記錄進行梳理分析。結果顯示,學習壓力導致的厭學、失眠、焦慮等心理問題佔總諮詢人數的38.8%,而13歲以上未成年人心理問題的人數佔總諮詢人數的87%。

黑龍江省心理諮詢師協會副會長朱廣雨解釋說,這一統計結果說明,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初高中階段未成年人的學習壓力過大,出現的各類心理問題也比較突出,這種情況急需引起人們關注。

弱小心靈難承學校、家長雙重壓力

針對中小學生學習壓力導致心理問題的情況,記者走訪了哈爾濱市部分中小學瞭解到,有許多學生覺得目前學習壓力過大,感覺是在學校、家長的逼迫下學習,而且這種情況已經影響到學生的正常休閒與睡眠,一些學生厭學情緒也比較嚴重。

今年17歲的微嘉是哈爾濱市一個普通工人家的孩子,父母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就把希望全部寄託在孩子身上。可她最近卻患上了“考試恐懼症”:“我現在特別害怕各種考試,總擔心考試成績不好對不起父母,於是我無法集中精力學習,思想不停地開小差,考試成績就越來越下降,而我的心理負擔也越來越重,感覺陷入了惡性循環。”

哈爾濱市一位初四女生說:“我現在精神要崩潰了,每天在學校被老師看着學習,放學後被媽媽盯着學習,他們還總沒完沒了地嘮叨一句話:考不上重點中學你這輩子就算完了。我現在腦袋像漿糊一樣,什麼都學不進去,想離家出走。”

同樣因學習壓力產生心理問題的還有哈爾濱市王女士的兒子。王女士說,兒子現在讀高二,近期不想上學了,父母及親友多次勸說都無濟於事,現在兒子每天將自己關在屋裏,不是睡覺就是看電視。經過進一步瞭解記者獲知,爲了讓孩子將來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學,王女士平常對孩子要求特別嚴格,孩子每天早晨5點起牀,晚間12點以後才休息,長久下來,使孩子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

朱廣雨認爲,學習壓力過大會導致中小學生在情感、態度和身體方面產生一系列負面反應,而孩子學習壓力大的重要原因是學校的教育機制以及家長的教育觀存在問題。

朱廣雨說,一些學校將學生的升學率作爲評價老師教學水平高低的標準,勢必使老師通過向學生加壓,逼迫學生“死讀書”來提高升學率。家長則由於受就業形勢等影響,盲目認爲只有考上名牌大學,將來才能找到好工作,也竭盡全力給孩子施壓。在學校和家長的雙重壓力下,一些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不良影響。

專家:多管齊下爲未成年人安裝“減壓閥”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董鴻揚認爲,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關係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孩子之所以會因爲學習壓力大產生心理問題,究其根本是應試教育“惹的禍”。而國家教育體制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期間需要社會、學校、家長等加強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爲中小學生成長安裝“減壓閥”。

董鴻揚、朱廣雨等專家建議,各級黨委、政府應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視,教育部門需完善心理健康教師培訓工作,新聞媒體應加大宣傳力度普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識,各社會組織也要以專業優勢配合開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各個學校要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工作日程,結合課改將心理健康教育向學科滲透。家長更要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加強家庭教育知識和心理學知識的學習,根據未成年人心理特點加強孩子的能力教育,走出家庭教育誤區。

此外,在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時,中小學生也要學會自我調整的方法:一是培養良好的心態,磨鍊自己的意志;二是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正確的學習態度;三是學會休息,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四是參加文體娛樂活動,提高交際能力。

黑龍江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調研處處長杜丹表示,面對中小學生心理問題上升趨勢,他們聯合省心理諮詢師協會,積極組織心理專家陸續開通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網,現已覆蓋省內所有縣級以上行政區域。同時,他們聯合黑龍江省電視臺打造了一檔疏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的節目《心靈之約》,也在社會引起較大關注。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