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昆明遭遇嚴重血荒 病人手術要自己找血

昆明遭遇嚴重血荒 病人手術要自己找血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血荒,心慌!

昆明遭遇嚴重血荒 病人手術要自己找血

這個十月俞女士顯得格外沉重,由於體檢被檢查出患有惡性宮頸癌。當她和丈夫急匆匆從宣威趕到昆明時,醫院卻告訴他們手術無法進行,因爲醫院沒有手術備血。

俞女士丈夫:

住院需要做手術,現在手術是排着隊的,就是沒有血,沒有血做不成手術。

解說:

這個十月和俞女士有一樣遭遇的還有成千上萬的患者,因爲在雲南的昆明正在遭遇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血荒。從去年7月開始,昆明市血庫的不同血液及各種血型開始無法滿足臨牀需求,供血壓力逐漸增大。到最近3個月,持續血荒達到了頂峯。據瞭解,昆明血液中心正常的血液存儲量應該是40萬毫升,以滿足昆明地區260多家醫療機構的用血需求。但是十月中旬以來,他們的血液庫存不足2萬毫升,是應達庫存的二十分之一。

這是不久前記者在昆明市血液中心血庫看到的情況,裝血漿的冰箱空空如也,A型和AB型血各有5400毫升,O型血只有3800毫升,B型血最少,只有800毫升的庫存。各個血型還不夠一臺手術。

李開紅(昆明血液中心血源管理科主任):

今天到目前爲止該發往醫院的血已經發完了,目前整個庫存狀況基本上是空的了。像現在B型血基本上都是空的,只有三袋。如果遇到大失血的病人,這點血可能就只夠搶救一個病人用。

解說:

危重病人危在旦夕,萬般無奈之下昆明醫院二附院的許醫生親自帶着四張危重病人的申請來到血液中心取血,但無功而返。昆明市其它醫院也都處於用血異常緊張的狀態,多家醫院的擇期手術已經被迫停止,一些病人的手術甚至被推遲了一個半月之久。

許廣芳(昆明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輸血科主任):

O型血的儲備要達到1萬毫升左右的儲備,才能夠滿足我們正常的治療用血、急診用血和我們擇期手術的用血。但是我們現在的庫存每天就只有600毫升到900毫升的庫存。

解說:

在昆明血液中心供血科,各大醫院的救護車排成了隊,醫生們必須在這裏等待一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領到血。血庫裏的血正在生產線上加工,加工好一袋拿一袋,血荒的嚴重程度日益加劇。

爲了緩解血荒昆明的媒體加大了宣傳,昆明血液中心也向市民發出了5萬多條短信,併到各個單位去進行動員。昨天,共青團雲南省委、雲南省紅十字會、雲南省志願者協會還聯合發出,致全省各族各界青年志願者開展無償獻血的倡議書。在各方呼籲下,昆明市的很多市民緊急加入了獻血隊伍。與最低谷時期相比,目前昆明市民的獻血量增加了20%,然而數量還是遠遠不夠,昆明的各大醫院還是沒有完全擺脫缺血困境。 #p#副標題#e#

周宗敏(雲南昆明血液中心供血科):

這兩天報紙刊登以後、電視報道後,相對比前兩天稍微好一點點,也不多,還是不那麼多。平均下來大概每個車可能就是30袋左右。

解說:

動員家人朋友獻血,在醫院調配血型,這是癌症患者俞女士的無奈之舉,而這樣的互助獻血方式也被很多人當做應急之選。如今,醫院已經將俞女士家人朋友的500毫升B型血,調配成了500毫升需要的O型血,以讓俞女士的手術得以進行。

就在昆明出現血荒的同時,北京市的血液供應也拉響了警報。

田喜慧(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黨委副書記):

與同期比,我們採血量降低了30%到40%。

解說:

據瞭解,目前北京血液中心庫存量爲6000袋左右,僅爲標準庫存的50%。爲應對庫存不足的問題,北京市血液中心將採取在部分區縣增設街頭採血點,設立校園流動採血車,啓用獻血者數據庫等方式來緩解供血壓力。

田喜慧:

我們到達採血點的時間應該在上午10點以前,晚上我們時間就稍微延長一些,延長到晚上8點。

主持人:

昆明現在血荒緩解的情況是什麼樣?我們不妨聽一下稍早前對昆明血液中心血源管理科主任李開紅的採訪。

李開紅:

通過近段時間媒體呼籲以後,市民的獻血熱情比以前稍好一些,我們目前採集的血液量比前段時間好一點,用血的緊張狀況有所緩解,但是還是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記者:

從血荒到血液供應狀況得到緩解,您認爲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什麼?

李開紅:

主要是通過媒體呼籲報道以後,激發了市民對於無償獻血的關注,很多市民、企事業單位、團體都加入到無償獻血行業中來,所以血荒近段時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記者:

在採血過程當中都遭遇了哪些障礙呢?

李開紅:

我們遇到的障礙就是因爲現在城市規模擴大了以後,我們幾個流動採血點都集中在舊有的鬧市區,我們也想去到新的人員密集區或者新增加的商業區設置流動採血點。我們在一些環節上還是有一些阻力,在審批的過程中還會有一些阻力。 主持人:

剛纔這位科長說是因爲宣傳多了,人們知道的多了,所以稍稍得到緩解。你覺得宣傳能在裏面起到多大作用?

白巖鬆:

說一句可能不是特別好聽的話,我們看樣要被迫地感謝一下血荒。爲什麼話要這麼說呢?因爲只有當出現瞭如此嚴重血荒的時候,大家的心才真慌起來了,全社會的心都慌起來了。慌起來之後媒體就會高度關注,就會動員各種各樣的人羣,就會普及相關的常識,做這項工作的人就會更努力去改變過去的一些做法等等。我們似乎就是在危險當中看到了某種機會,看到了某種前進的動力。但是我想不能總靠這個,我們可以現在感謝一次又一次的血荒,的確血荒出現了之後迅速地能得以緩解。可是長遠來看,不能總是出現血荒,人命關天。

主持人:

但是血荒這個情況並不是說現在纔出現的,應該說一直以來各大血庫的存量就不是很多,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

白巖鬆:

其實真正可怕的是現在是一個全國性的狀況。不僅僅是昆明,我覺得大家今天的重點也沒必要放在昆明,只不過昆明這幾天非常危急,他危急的情況可能是之前哪個城市在前不久體會的。

今天真正讓我更感到一種震動的是就在我們準備這個選題的時候,晚上6點50左右的時候看北京新聞,北京新聞恰恰也在播北京血液的存量,只是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存量只是應該庫存的50%,現在不得不延長採血車工作的時間等等。連北京也出現這種狀況,所以我覺得面對全國這樣一種局面的時候,這個血荒可以當成一種大家關注的社會現象,因爲背後一定是太多的人焦急地等待。 #p#副標題#e#

主持人:

你覺得全國範圍內的血荒到底什麼原因造成的?我覺得從個人來講,誰都有一個以備不時之需,我今天獻血,也許有一天我會用到?

白巖鬆:

我想我們如果僅僅依靠的是獻血的人是出於將來有一天自己會用到而去獻血,不會太多。雖然我們話說的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是相當多的人還是沒有這樣一種危機管理,或者說對自己的一種我將來有可能用血,所以我今天獻血。我覺得也會低估甚至說對很多獻血的人是一種不尊重。相當多的獻血的人其實就是一種無償的、義務的,我覺得是一種善舉。

因爲咱們從這個世紀開始,剛剛開始的時候取消了徹底告別了那種有償的獻血,打算徹底告別,起碼在機制開始。因爲過去艾滋病等等都出現在了這樣一個問題的環節當中,但是現在正在處在一個過渡期,真正無償獻血還沒有建立起來。另外還有一個,我們過去對傳統獻血的人羣太依賴,在很多城市大學生佔到50%,接下來就是軍人,一到暑假、寒假各地就血荒,因爲主體的供血的年輕人走了。所以我們對這種傳統的供血者過分依賴,但是對新的供血的人羣又缺乏開拓,用血最多的體現出來在很多地方是農民朋友,但是獻血裏在很多地方只佔2%甚至3%,這個人羣不是說他們缺乏常識等等,缺乏相關的服務和給他們更有效近距離的提供方便的條件。

主持人:

所以這就引到了一個話題,獻血這個舉動從以前的有償到現在的無償,這是往前邁了重要的一步。但是往前邁的這一步的不應當僅僅是獻血的人,更應當包括那些採血的機構。我們的話題稍後會繼續。

(播放短片)

捐血民衆1:

5點(來的)。

記者:

這麼早來,爲了什麼?

捐血民衆2:

牛排。

記者:

幾點來排隊的?

捐血民衆3:

大概6點半。

記者:

是爲了什麼?

捐血民衆3:

我們是熱血青年。

解說:

血荒年年有,臺灣的捐血中心則另出其招,與牛排業者合作。只要在名額限制內捐血,就送價值500元左右的牛排套餐券,這一招果然奏效,民衆紛紛趕來。當然大多數人也並非都衝着免費午餐而來,捐血只爲送上一份愛心。

記者:

覺得這樣送牛排吸不吸引你?

捐血民衆4:

還好,只是陪朋友來,我只是想救人。 #p#副標題#e#

解說:

事實上,在實行自願無償獻血制度的國家和地區,幾乎都無一例外地面臨着血荒的困擾。即使是在美國,血荒也同樣存在,以紐約爲例,登記捐血的數目尚不及各醫院需求量的一半。對此,不少地方就採取對獻血者各種各樣的補償來鼓勵積極性。

武警戰士:

我第一次獻血,有點激動。

趙士恆(稀有血型者):

大家都知道你是RH陰性,我也是RH陰性,這種感覺就是覺得挺親的。

解說:

按照我國《獻血法》的規定,無償獻血者及其直系親屬在需要輸血時可以免費使用其獻出血液量的3倍的血液。不過讓人遺憾的是授血者必須先繳納各種費用,然後再憑藉有關手續辦理免費的減免,而整個過程之煩瑣、操作之不便,讓不少人止步於前。

此外,時不時報出的血站工作人員管理不善,收入不菲的消息也阻止了一些人的獻血熱情。

這是去年年底曾被各大網站轉載的照片,這一袋血漿沒有被用來治病救人,而是被當花肥澆灌蘭花。標籤上標明來自成都市血液中心,採血日期爲2009年10月3號,失效日期爲2014年10月3號。血漿當肥料的做法立即引起了網友的義憤。與此同時,成都市血液中心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甄處長(成都市衛生局宣傳處處長):

我們一定會把這個事情辦好,因爲我們經歷了地震這麼大的災難,然後這麼大的獻血量、這麼大的用血量我們都沒有出現問題。在這個時候,我們希望大家相信我們有能力把這個管好,也希望他們不要影響獻血工作。

解說:

雖然事後查明這袋血漿是報廢的血漿,但管理不善的問題還是被暴露了出來,極大地消耗了公衆對血站及獻血制度的信任。此外,一些血站設備不全、獻血地點少、獻血不方便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除了管理和設備,還有就是社會對義務獻血的宣傳不足,很多人不願獻血甚至不敢獻血。

劉江(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主任):

通過獻血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提高紅細胞的攜氧能力,使機體整體的供氧能力提高,對健康都是有益的。所以400毫升的獻血對身體是沒有任何影響的。

主持人:

看完剛纔那個短片您就能得出一個結論,血站不能有任何差遲,工作有一點點失誤會對多少人產生影響?

白巖鬆:

其實它可能是一個個別的案例,但是透露給我們的一個信息就是爲什麼現在經常鬧血荒,恐怕排在第一位的是社會公衆當中的一種信任危機,這是排在第一位的。接下來我們相關的機構服務跟不上,思路沒有很好的改變,我覺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接下來當然是普及常識等等。

比如說有一個調查,因爲任何一個調查都不是全面的,我們只是拿它做一個依據,比如說有一個調查如果你還沒有獻過血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擔心感染疾病46.4%,怎麼去解決它,監管和嚴格的法律;第二位的是獻血不方便佔到18.6%,這就靠服務,靠改變思路;第三和第四,一個是擔心傷害身體,一個是主觀上不想獻,加起來接近30%,這就要通過宣傳和普及常識去解決。所以這樣一個簡短的調查,也不一定準確的一個調查其實恰恰透露了我們應該怎麼樣去解決這個問題。

主持人:

面對剛纔巖鬆所援引的這樣一個調查裏面,將近一半的人不願意獻血首先是因爲怕感染疾病,這個問題我們不妨聯繫一位專家,他是解放軍總醫院輸血科主任汪德清博士。汪主任,您先給我們非常簡單地介紹一下,獻血的時候能夠保證絕對安全嗎?

我們稍後有可能再連線。

巖鬆,你怎麼看人們對於這種安全性,這是在於宣傳不夠嗎?

白巖鬆:

信任的某種危機來自於歷史當中的一些記憶,和曾經在我們這個過程中發生過的一些問題,因爲在上個世紀的時候的確出現了很多,尤其在有償獻血過程當中,有血頭等等,出現了艾滋病高發這樣一個事件,我相信很多人會對此記憶猶新。因此,這個記憶就會潛伏到了自己的行爲當中,因此當自己需要去獻血的時候,他就會想我會不會也有危險。其實從這個世紀一開始的時候,國家針對這個就進行了嚴格的管理,就是希望能通過有償獻血慢慢完全過渡到無償鮮血。但是我們現在正在一個艱難的過渡期,離開了過去那個岸,你說完全到達了那個岸了,還沒有到。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更加嚴格地法律監管,需要重刑,另外需要很好的社會監督,信任感失去也許很快,建立是很慢的。所以大家要共同努力去建立這種信任,不能等血荒的時候我們再玩命地告訴要獻血,平常的時候給人安全感,可能血荒來的就會少。

主持人:

我們接下來就給大家增加一下安全感,我們再來連線汪博士。汪博士,剛纔我提到一個問題,對於獻血者來說每一次獻血都能夠做到絕對安全嗎?

汪德清(解放軍總醫院輸血科主任):

現在如果到正規獻血的血站去獻,應該是非常安全的。因爲現在正規血站所使用的採血的用具都是一次性消毒的,並且非常安全。

主持人:

好,謝謝您給我們這樣一個保障和信心。

再回來,巖鬆,你看剛纔演播室裏面也提到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也是把獻血這樣一個舉動和一些激勵機制捆綁在一起,你怎麼看?

白巖鬆:

我們可以把它當成是一面鏡子去照一照。但是說目前我們現在還正處在一個過渡階段,從完全的有償徹底過渡到無償,我們現在離開那個岸還沒到另一個岸,但是在向這個方向去努力。

比如說這一個調查就會顯示,我們現在其實獻血會有很多鼓勵的機制,比如說你獻了之後,假如有一天你需要用血的話,可能就會是免費的,包括你的直系親屬等等。這個在執行的時候地方會有一些問題,但是我們先不談這些,就看看這樣一個舉措會不會對人們獻血產生一種激勵。這個調查是,如果這些權利落實得很好,會不會影響你獻血的行爲?利人利己,會讓我更樂意去獻血佔55.5%,我覺得這55.%的數字應該更刺激我們相關的機構,怎麼樣去把這樣的問題讓更多的人知曉;當然也會30.2%的說,不會影響我,獻愛心不應計較回報,這就是鐵桿獻血的基礎,但是對於鐵桿的人來說怎麼去靠近他們。

尤其我今天特別想提出來,對於用血量很大,但是獻血量很小的農民朋友來說,我們千萬不要懷疑他們的這種愛心,因爲有很多與獻血有關的感人故事都與他們有關。但是爲什麼他們所佔的比例小?來到他們身邊的相應的服務機構包括採血車等等都非常稀少,服務提供得不夠,相關的宣傳以及常識的普及在這樣的人羣中做得很少,我覺得我們要既維持原來大學生和解放軍當中高獻血的比例,同時又要去擴寬農民朋友這樣一個潛在的愛心的羣體。我覺得這樣慢慢可能血荒的頻率會短,就是說永遠不會出現血荒我覺得很難。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