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器官捐獻難產 因“身體要完整入土”

器官捐獻難產 因“身體要完整入土”

來源:美型男    閱讀: 9.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妻子捐器官老公誇她“開明”

器官捐獻難產 因“身體要完整入土”

溫州正式啓動器官移植捐獻工作試點24天后,僅有4人成爲率先的試水者。

退休幹部謝先生,今年73歲。他說自己身體健康,已說服家人,要成爲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謝先生也是4個人當中說服了家屬的唯一一位。

44歲的李先生是一個熱心市民,獻過血、捐獻過骨髓。今年3月份,他的父親過世,他才知道,早在10年前,父親就決定捐出角膜。這事對他觸動很大,所以此次得知可以捐獻人體器官後,李先生第一時間報了名。

51歲的夏女士,泰順人,在市區打工。她看到人體器官捐獻工作試點啓動後,很激動,帶上身份證,轉了好幾次公交車,找到市紅十字會報了名。夏女士說,自己日子過得不好也不壞,沒做過壞事,就想能在身故後“做點好事”。她老公事後才得知此事,不僅沒責備,反而誇她“思想開明”。

“人都有百年之後的那一天,器官有用還不如捐獻出來,也算爲社會做一點有意義的事。”四人中的沈小姐年紀最小,29歲。她說還沒來得及說服父母,不過她覺得“他們應該會同意”。

“身體要完整入土”成攔路虎

“短短20天,我們已經接到近80個熱心市民的認捐電話,不過,真正預登記的還只有上述4位。”溫州市紅十字會救災救護處副處長鬍育淼近日向記者透露。

器官捐獻是大事,公民除自己有意願外,還須徵得家人的同意。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在和許多熱心市民作此溝通後,絕大部分人都沮喪地掛掉電話。因爲他們知道,要說服家人太難了。

“很多家人都提出反對,有的甚至問‘你腦子是不是進水了’”?角膜捐獻志願者李紅(化名)告訴記者,她本人此次也有意捐獻器官,但之前捐獻角膜已遭親人阻止,此次怕他們反應太大,沒敢“造次”。

“人們的傳統觀念,是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在溫州市遇到的最大阻力。”胡育淼表示,不僅在溫州,全國其他試點城市也遇到相同問題,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倫理崇尚身體完整,死後入土爲安。這種傳統觀念很長時間內將成爲器官捐獻的攔路虎。

到底有多少人願意成爲人體器官捐獻者?記者在街頭隨機做了調查。

總共有30位各年齡段的市民接受了記者的口頭調查,只有8位市民表示,在其身故後,願意捐獻出自己的器官,有22位堅決反對。在這22位持反對意見的市民中,很多人對該問題很忌諱,記者爲此也沒少費周折。

很多患者在苦苦等待器官供體

一邊是傳統觀念的束縛,一邊卻是器官的奇缺。據統計,我國每年有150萬的人需移植器官,但每年僅一萬人能如願,原因正是器官的缺乏。

“溫州的情況也很嚴重,溫州市很多患者都在苦苦等待器官供體。”溫州市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移植中心主任楊亦榮告訴記者,不少患者是在苦苦等待中離開這個世界的,有時萬般無奈,一些患者會發動網絡求助,在全國範圍內搜索;有些“硬撐”着的病人,好幾年才能找到合適的供體。

“中國的肝臟等器官移植手術成功率已達到國際水平,但器官供體不足使手術嚴重受制。”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醫學專家鄭樹森日前也感嘆。

“從救死扶傷的角度講,我們太需要器官捐獻了。”楊亦榮表示,一名志願者捐獻出的器官,往往可以救活好幾個人的生命,的確是“功德無量”。但遺憾的是,溫州市別說髒、腎等臟器,眼角膜捐獻者也很少。溫州醫學院附屬眼視光醫院手術時使用的角膜,很多都是來自外地,甚至來自國外。

浙江醞釀建立捐獻者救助機制

器官捐獻可以讓生命繼續發光發熱,也許,我們真要改變一下傳統觀念,此次器官捐獻工作正式試水就是一個契機。楊亦榮認爲,也許人體器官捐獻的道路還很漫長,但作爲醫生和大多數人們,還是希望看到傳統觀念慢慢開明、進步,畢竟器官捐獻是過世之人能做的最大善事。

中國紅十字會當前開展的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是指面向社會公衆在其身故後自願的器官捐獻,不涉及活體器官捐獻。器官捐獻主要視捐獻器官及組織的可用性而定。原則上,有關器官或組織功能良好,沒有感染艾滋病或其他嚴重傳染病,沒有癌症(除原發性腦腫瘤)者,一般都適合捐獻器官。

所有的器官捐獻者都必須滿足自願、無償、死亡這3個條件。凡願意捐獻器官和遺體的個人,都可以在生前通過書面申請器官捐獻登記。如果沒有登記的,在身故後,其配偶、成年子女和父母也可以書面形式捐獻器官和遺體。

捐贈者死亡後,醫生就會啓動捐獻程序,把捐獻者尚能使用的器官,移植給臨牀急等移植器官救命的患者。捐獻者完成捐獻後的遺體,將由醫院進行符合倫理原則的醫學處理,恢復其原貌。

對於每一個願意捐獻器官和遺體的個人,浙江省有關部門正在醞釀一個器官捐獻者的人道救助機制,通過財政補助、社會捐贈以及受益方定向捐贈等方式,籌集一筆基金,給予器官捐獻者一點道義上的安慰。同時,爲了表彰這些捐獻者的高尚行爲,浙江省還醞釀籌建一個紀念碑,緬懷他們。本報記者陳東昇 本報通訊員王永勝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