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英一醫院爆發“超級細菌”13名嬰兒感染

英一醫院爆發“超級細菌”13名嬰兒感染

來源:美型男    閱讀: 4.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8月31日,英國一所醫院爆發超級細菌病情,13名新生不久的嬰兒受感染,並至少造成一名不足3個月的嬰兒死亡。
  
  英國《衛報》引述院方說法,強調超級細菌感染不是嬰兒致死的唯一原因,但是這些嬰兒都對抗生素表現出了耐藥性。而英國《郵報》則報道說,還有兩名嬰兒也是死於超級細菌感染。造成感染的超級細菌包括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氏細菌和爲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
  
  “這是潛在的終結者。目前沒有一種抗生素能夠有效抵禦NDM-1。我們將有10年的空窗期,既需要理性使用抗生素,又面臨着無以解決此種感染的(兩難)局面。”蒂姆·沃爾什是英國卡迪夫大學醫學院感染、免疫與生物化學系教授,正是他與合作者在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感染病學》上發表的研究報告,激起了全球對“超級細菌”的劇烈反應。
  
  目前,帶有NDM-1的細菌感染已經蔓延到英國、美國、瑞典、荷蘭和澳大利亞。自今年6月第一例死亡病例後,全球至少170人被感染,並造成多起病人死亡事故。
  
  8月12日,香港衛生署公佈了首宗個案。一名66歲印度裔男子,2009年10月在香港就診時,其尿液樣本發現含有NDM-1的大腸桿菌,該病人現已康復。
  
  目前,中國內地尚未公開過“超級細菌”病例,但在中國,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達80%,外科手術則高達95%。抗生素的過量使用,有可能催化了耐藥性的加速出現。而替加環素和黏菌素這兩種有效藥品尚未在我國上市,一旦患者感染這種細菌,醫生將無藥可施。
  
  北京佑安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金榮華對本報表示,由於還存在對NDM-1的有效抗生素和治癒病例,並非無藥可醫,公衆不必恐慌;但是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病原菌的傳遞肯定是國際性的。”
  
  而與此同時,一個遍佈全國的“超級病菌”監控網絡已經悄然建立。
  
  8月30日,記者從衛生部獲悉,目前每個省市都至少設立了一家定點觀察醫院,嚴密監控包括NDM-1在內的泛耐藥菌的情況。#p#副標題#e#
  
  不是細菌而是基因
  
  “超級細菌”的稱謂並不準確,它其實是一種新的蛋白酶基因。
  
  根據革蘭氏染色法對細菌的分類,細菌可分爲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NDM-1就出現在耐碳青黴烯革蘭陰性腸桿菌科細菌中。
  
  金榮華對本報解釋說,如果革蘭氏陰性菌攜帶了此基因,就表現爲對以往針對 G–有效的抗生素具有抗藥性。
  
  病原體的不同決定了治療方式的不同。SARS等病原體是病毒,對抗病毒沒有特效藥,只能研製疫苗;而細菌感染病例的病原體是細菌,主要依靠抗生素治療。人類與細菌的戰鬥主要依靠使用抗生素,這與SARS和豬流感等傳染病例存在區別。
  
  “病毒傳染治療主要靠人體免疫(細胞免疫)系統來清除,比如SARS感染中疫苗的作用就是使細胞具有免疫作用。”英國牛津大學醫學院人類免疫學中心專家董濤解釋說,而在細菌感染中,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則都重要。由於細菌本身的進化和人類濫用抗生素,導致細菌逐漸具有耐藥性。在此研究中,NDM-1這種酶的存在,就是細菌產生耐藥性的原因。
  
  《柳葉刀》報告的研究者認爲,由於NDM-1的產生,臨牀常見的腸桿菌科細菌(主要是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對除替加環素和黏菌素外的所有抗菌藥物都耐藥,而這將導致臨牀治療無效和患者死亡。
  
  所以陳旭巖也認爲,不能說《柳葉刀》的研究是發現了新“超級細菌”,也不能說發現了一種新的耐藥機制,而是在已知的細菌產滅活酶的耐藥機制中,“又發現了一種被匆忙命名爲NDM-1的酶”。
  
  “由於尚對替加環素和黏菌素敏感,準確地講,這種細菌還不應被稱爲超級耐藥細菌,而應叫做‘泛耐藥革蘭陰性桿菌’。因爲只有對上述兩種藥物(特別是黏菌素)也產生耐藥,纔可被稱爲超級耐藥革蘭陰性菌。”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陳旭巖說。
  
  醫學研究人員發現,“超級細菌”此種基因產生的抗藥性,能夠抵禦除了替加環素和多黏菌素外的所有抗生素;在某些病例中,則可以對抗所有抗生素。NDM-1現階段多出現在大腸桿菌和肺炎克雷伯氏細菌內,也可以在同種甚至一種細菌之間“輕鬆”複製。#p#副標題#e#
  
  有效藥品未在國內上市
  
  醫學界普遍認爲,細菌表現出耐藥性、以至出現“超級細菌”的根本原因,是抗生素的濫用。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的時間正在縮短。
  
  “青黴素發明後大約20多年,細菌對其產生抗藥性;對紅黴素產生抗藥性的時長約爲15年。”金榮華說:“奎諾酮類抗生素,比如環丙沙星,不到5年就出現耐藥性了,新一代耐藥菌的進化最短只需2年。”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世界每年死於感染性疾病的人數約700萬,而現在這個數字上升到了2000萬。抗生素的過量使用催化了耐藥性的加速出現。中國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達80%,外科手術則高達95%,而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生素院內使用率爲30%,歐美髮達國家的使用率僅爲22%-25%。中國使用量、銷售量列前15位的藥品,有10種是抗生素,每年有數萬人直接或間接死於濫用抗生素。衛生部部長陳竺8月20日曾表示,NDM-1的出現,實際上是由於不恰當、過度地使用抗生索所產生的細菌耐藥。
  
  攜帶NDM-1基因的“超級細菌”也已不是第一例。一種名爲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早已在全球蔓延。金榮華說,與NDM-1不同,MRSA主要出現在革蘭氏陽性菌上。
  
  MRSA可以抵抗除了萬古黴素外的其餘所有抗生素,能夠感染傷口和褥瘡,引起各種感染,令免疫力弱的人死亡;呈多重耐藥,常引起院內爆發流行,是臨牀重點耐藥性監測的多重耐藥菌之一。
  
  《美國醫學會雜誌》2007年10月曾刊登政府調查報告稱,每年預計有超過9萬美國人感染MRSA,在美國的致死人數可能會超過艾滋病。
  
  金榮華認爲,“超級細菌”一說源自英語中“super bug”的直譯,進入中文語境後,容易造成普通讀者在理解上的誇大。一般人不用過分恐慌,因爲還有替加環素和黏菌素兩種抗生素對NDM-1有效,且即便產生耐藥性,其比例也只有1%-4%。
  
  但陳旭巖指出,替加環素和黏菌素尚未在我國上市,其中後者的腎毒性和神經毒性亦令人憂慮,因此一旦患者感染這種細菌,的確會使臨牀醫師處於一種“無藥可施”的境地。
  
  抗生素需慎重使用
  
  其實,《柳葉刀》雜誌登出研究報告後的第二天,第一例NDM-1超級細菌的死亡病例也浮出水面。一位比利時的死者因車禍在巴基斯坦接受短暫治療,並感染了含有超級抗藥基因NDM-1的細菌。比利時醫生用強力抗生素多黏菌素治療,也沒能挽回他的生命。
  
  由於印度醫學技術先進,成本則只有西方國家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這使印度成爲全球第二大醫療旅遊目的地。2007年接待了45萬外國求醫者和整容者。研究人員分析說,病人可能就是在手術中受到感染的。英國加迪夫大學8月11日也在網站上發佈的公報說,NDM-1基因最早由教授蒂姆·沃爾什於2009年發現,來源是一名曾到印度就醫的瑞典人所攜帶的細菌。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皮圖特(Pitout)在《柳葉刀》同期配發的述評中指出,這些人均曾前往印度進行過“醫療旅行”。並且在未來5年內,這種所謂的“醫療旅行”將以每年30%的幅度持續增長。
  
  因此,雖然調查的感染病例多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但專家們仍認爲,NDM-1對全球公共健康構成了巨大的潛在威脅,國際間對其需建立起協同的監控機制。
  
  “超級細菌可能向更多國家蔓延。”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提醒人們,超級細菌不可忽略。雖然這不是第一次發現抗藥性的“超級細菌”,但是已然導致全球對“末日細菌”的再次恐慌,並再次警告人類對抗生素需慎重使用。《21世紀經濟報道》
 

英一醫院爆發“超級細菌”13名嬰兒感染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