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杭大新村何去何從未有定論:上個世紀曾大師雲集

杭大新村何去何從未有定論:上個世紀曾大師雲集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原標題:上個世紀這裏曾大師雲集 杭大新村何去何從

杭大新村何去何從未有定論:上個世紀曾大師雲集
小區中的兩幢建築被列爲杭州市歷史建築。

在杭州松木場西溪路北、杭大路東有一個幽靜又略顯破敗的小區,門口只有一個路牌:西溪路56號,和它毗鄰的是有名的方林富炒貨店,第一次去的人如果問路,別人會說:哦,就是方林富旁邊那個小區。

小區名叫杭大新村,這個如今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區,曾經學者雲集,入住過大批學術界的泰斗。有人稱其爲“浙江學術的聖地,新西溪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小區中的兩幢建築還被列爲杭州市歷史建築。

前幾天,浙江大學一位年近80的退休老教授發了一條爲杭大新村呼籲的長微信:聽說有關部門準備對小區進行改造,我不知道改造的方案怎樣,但如果把杭大新村作爲一般的城中村那樣去改建,就太遺憾了……

幽靜小區裏的教授樓

發微信的老教師叫湯洵,已經在杭大新村居住30多年。他說,“小區初建於上個世紀50年代,當時是專爲照顧老杭大的教授們建的,裏面住過許多當時全國有名的專家學者,算是浙江知識分子最集中的小區。”

杭大新村佔地近60畝,大約1957年左右初現面貌,當時這裏還是西溪的一部分。現在的杭大新村住戶不足百戶,大部分房子都處於空置狀態。但走進小區裏面,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優雅。樹木林立,鬱鬱蔥蔥,青藤上樓,紫薇爬廊,鳥雀聲不斷,松鼠吱吱叫着從枝頭一躍而過。

小區內的建築時間跨度從上個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有兩三層的小樓,也有五六層的高樓,大約有二三十幢。附近居民如今依然通俗地把這些小樓稱爲“教授樓”、“專家樓”。

“兩層到三層的小樓都是最早的一批,這幾幢兩層小樓,就類似於如今的聯排別墅。上下四間,住四戶人家。”湯老師指着小區東邊的三幢建築說。

每幢樓都自帶一個小庭院,磚木結構,坡頂洋瓦,外牆用青磚細砌,水泥勾縫,典型的蘇式建築風格,因爲久未住人,小院落裏雜草叢生。

據蔣禮鴻之子蔣遂回憶,杭大新村最初有十幢二層小樓,四幢三層樓,後來陸續有新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首批的五幢二層小樓,這五幢住的大多是知名教授。“但也並非完全論資排輩。蔣祖怡先生當時也是講師,因爲上有老母下有五位子女,也住在這裏。校方還是很人性化的。”

“這裏曾經住的都是大師級人物,隨便說一個出來,在學術界都如雷貫耳。”湯老師說。

杭大新村何去何從未有定論:上個世紀曾大師雲集 第2張

名人中的普通人

在杭大新村生活過的都有哪些名人?

一代詞宗夏承燾;國學大師姜亮夫;我國化學史和分析化學研究的開拓者王璡;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浙江大學終身教授陳橋驛;動物學家董聿茂;除此之外還有“詩孩”孫席珍、研究敦煌學的蔣禮鴻、研究古文獻及現代漢語的任銘善……

這個名單還可以列得更長,浙大曾評出浙江大學百年文科名家五十多人,有人粗略統計,其中十多位都曾在杭大新村居住過,他們都被稱爲重量級人物。

不過,對很多普通人來說,這些名字顯得陌生。

對此,蔣遂說他們是名人中的普通人。他引用高曉聲的一段話:有的人僅在所從事的專業領域或職業範圍是名人,甚至名如豐碑,彪炳史冊。但是,超出專業領域和職業範圍,也許就沒有多少人熟悉他們的名字了。

而這些名人中的普通人都在杭大新村留下過生活、治學的痕跡。

在杭大新村度過童年和少年時期的蔣遂對父親蔣禮鴻的印象是手不釋卷。

蔣遂的父母分到的是一套三室一廳一廚一衛,80多個平方米。

“早飯後坐在書桌前開始修書,旁邊就放一杯茶,午飯後休息到兩點半,到晚飯,吃完繼續到10點半,無論春夏秋冬,不管節假日,大年初一也是如此。早年間,連散步都不願去,覺得浪費時間。”

姜亮夫的女兒姜昆武也曾回憶父親:十平方米的房間,三書架、一牀。書佔三分之一……一桌是個“公共”場所:吃飯時將書移開,是餐桌;來客奉茶是“茶座”;寫稿時一尺見方,放紙筆擱手……在外面不論多大的煩惱,一上書桌,便見眉目舒展,漸漸“入定”。而看書之後,最大的消遣是到附近的黃龍洞散步。

任平是任銘善的兒子,在杭大新村生活時,就親見過夏承燾和弟子們的交談。

“他門下的研究生有陸堅、陳銘和施議對。隔幾天就會聚在夏先生家。陸恭敬有分寸,陳儒雅而深沉,施活躍而好問,其實聲調最高的還是夏先生,並且無拘無束,時有爽朗的大笑,將現場的氣氛搞得很融洽。”

因爲杭大新村的房前屋後都有一處庭院,住在這裏的學者們把各自的庭院打理得頗有自家特色。

“孫席珍家的院子種了很多花草,打理得很精緻,很漂亮。林淡秋家的就比較隨意粗放一些。”杭州歷史學會副會長、歷史建築研究學者仲向平說,“中國人講究宅院合一,小院子幾個平方不重要,它反映的是一種居住關係,折射主人的性格、興趣。”

蔣遂記憶中,自家的小院就被母親盛靜霞收拾得井井有條,裏面種了桃樹、柳樹、芭蕉。而蔣祖怡家就種了枇杷、柿子樹等。

“可惜的是,很多當年老先生們親手栽下的果樹現在已經不在了。”

杭大新村何去何從

2000年之後,居住在杭大新村的教職工陸續搬出,曾經的談笑和論道都漸行漸遠,現今,這裏只剩下70多戶。

2008年,杭州市政府公佈第四批歷史建築時,杭大新村23、24幢赫然在列。這塊石碑矗立在這兩幢小樓一側:杭大新村建築羣。20世紀50年代的公寓式住宅,反映近代建築演進的歷史脈絡。

根據今年3月份媒體公開報道:杭大新村因歷史遺留問題,成爲各類安全隱患的“集聚地”,多數房屋年久失修,還有的被鑑定爲C、D級危房,房屋長久空置、電路老化嚴重等隱患頻現。今年,北山街道將加快推動政校企三方合作,集中精力完成杭大新村整治等工作。

仲向平在他的《老房子 續》中稱:這片綠色小區,曾是浙江傳承中國文化的中心,是浙江學術的聖地。

“我覺得它有三點價值,一它是共和國建築的代表,當時國內很多學校禮堂都是這種風格,坡頂、筒子樓或者小別墅。這裏成規模,保存比較完整。二這裏曾經居住了大批中國著名的文理科教授,他們是國之棟樑,在這裏留下過生活、治學的痕跡。三從環境上來說,這裏曾是西溪的一部分,四周有老和山、桃花河、沿山河,有山水價值,是水邊的美墅。”

仲向平感嘆,杭州城內這樣的新村已經不多見了,類似的綠楊新村、筧橋新村、武林新村等都已經沒有了,“說杭大新村在杭州是獨一無二的也不爲過。”

杭州市文保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也表示,在他個人看來,杭大新村具有成片保護的價值,建築格局保留完整,從建築式樣上來說,可能算不上獨特,但重在有文化價值。

杭大新村何去何從,還未有定論。

這個月,杭州市有關領導曾到這裏調研,對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稱杭大新村是杭大在杭州城市發展中留下的寶貴記憶,擁有一定的保留價值和歷史內涵。其中一個要求是要傳承文化。區域內房屋建築、道路景觀等都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要重視歷史建築保護利用工作,將杭大新村的建築風格和文化特色有效保留。

來源:浙江在線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