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寶寶如何健康過春節 家長必知三大招

寶寶如何健康過春節 家長必知三大招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節期間,家長帶着孩子迎來送往交際應酬,胃腸負擔的增加使春節前後成爲兒童消化系統疾病的高發期。每當春節假期結束,醫院的兒科門診往往會涌現出大批“積食”的孩子。其實,只要家長多注意孩子的生活方式,順應冬春交接時的養生規律,我們的寶寶不僅可以安康過年,又能爲開春打好健康的基礎。寶寶如何健康過春節呢?

寶寶如何健康過春節 家長必知三大招

寶寶如何健康過春節?

第1招、飲食要“節”

從古至今,春節往往和“大餐”聯繫在一起,雞鴨魚肉是常客,各種海鮮一個也不能少,蔬菜往往成了稀缺貨,這就違背了“多清淡少油膩”的健康飲食原則。孩子處於不斷的生長髮育中,脾胃發育尚未完善,消化吸收的功能也要比成人弱,吃多了油膩的食物會增加胃腸和腎臟的負擔,出現積食,甚至厭食、肥胖、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風險等多種問題。

因此,作爲家長,我們要給孩子每餐準備“愛心菜”,包括綠葉蔬菜,塊莖瓜果,豆類等等,多吃蔬菜保健康。

另外,春節期間每家每戶幾乎都是零食擺滿桌,有些平時對零食嚴格控制的家長此時也會放鬆警惕,給孩子來個大解放。

其實,過節期間讓寶寶適量吃零食,感受一下節日的歡樂即可,切不可過食、貪食,甚至用零食代替正餐。比如巧克力、蜜餞、糖果、肉脯、膨化食品、碳酸飲料等,熱量過高,營養價值少,多吃無益。

對於嬰幼兒,果凍、乾果等小零食也潛藏着危險,家長一定要在節日期間加強看護,避免異物卡喉的悲劇。

第2招、作息要“節”

中醫養生強調“天人合一”,內經稱冬日養生爲“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意思是說:冬季氣候寒冷,草木凋零,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時正是人體養藏的最好時刻,應注意保護陽氣,養精蓄銳,做到早睡晚起,以待日光。

冬季提倡“早臥晚起”的目的是要儘量減少人體能量的耗散。春節,很多人都有守歲的習俗,甚至連續幾天通宵達旦的上網、打牌、玩遊戲、唱卡拉OK,有些人平時工作繁忙,趁此機會大肆補覺,整日昏昏沉沉……家長的這些不良作息時間往往會影響孩子,擾亂了孩子正常的生物鐘,破壞了身體的健康,從而引發疾病。

第3招、勞逸要“節”

親子旅行成了近年來的熱點,春節期間,各大旅行社打着國內氛圍濃,出國享清淨等旗號吸引了大批的家長,準備帶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旅遊的目的是爲了愉悅心情,豐富我們的生活,帶着孩子行程安排要以輕鬆舒適爲原則,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能太過勞累,注意隨着當地的寒溫增減衣物,避免水土不服。

另外,注意旅途中的飲食衛生,在正規的餐廳就餐,儘量不吃“路邊攤”,注意食品包裝上的生產日期及保質期,勤洗手,以防病從口入。

寶寶如何健康過春節 家長必知三大招 第2張

寶寶冬季穿衣的6大注意事項

1、給寶寶一件輕薄的小棉服

小棉服既擋風又保暖,要比多穿幾件厚衣服都禦寒,而且活動靈巧方便。

2、保持寶寶的襪子乾爽

如果襪子過於潮溼,大量的水分就會擠掉襪子纖維中的空氣,而空氣是一種極好的隔熱體,比水保暖性高20倍,因此襪子潮溼時就會使寶寶的腳底發涼,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抵抗力下降而易患上感冒。

3、寶寶的毛衣要選購兒童專用毛線

因爲寶寶的肌膚柔軟,小小的刺激也可引起皮膚過敏,所以在選購時毛線的時候最好選用專門爲寶寶生產的毛線。媽媽還須注意,不要選擇含馬海毛的毛線,因爲容易脫毛,吸入到寶寶氣管和肺內會引起疾病。

4、一定要給寶寶穿上貼身衣褲

有的媽媽認爲,穿上厚衣服就可以保暖,而忽略了寶寶的內衣。殊不知柔軟的棉內衣不僅可以吸汗,而且還能讓空氣保留在皮膚周圍,因此阻斷了體熱丟失,寶寶不容易生病。不易使寶寶受涼生病;而不穿貼身內衣的寶寶由於體表熱量丟失得多,身上摸上去總是冰涼涼的,尤其是下半身,難怪容易感冒了。

5、穿衣要適量、不要因穿得太多而不停地出汗

如果穿得太多,寶寶一旦活動便會出汗不止,衣服被汗液溼透,由此着涼。判斷寶寶穿得多少是否合適,可經常摸摸他的小手和小腳,只要不冰涼就說明他們的身體是暖和的。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6個月以內的寶寶因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散熱多,但身體產熱能力卻不足,所以外出寒冷時還是應該注意多穿衣。

6、絨衣絨褲不要貼身反穿

絨衣絨褲通常採用起絨針織布製作而成,反而柔軟、蓬鬆、保暖性很好,有的媽媽給寶寶反穿。然而,如果反面穿着,這些絨毛很快會因汗液和皮脂的緣故,變得粘結、發硬,若是洗滌時再用力搓揉,就會使這種情況更爲加重,保暖作用因此而減弱。請記住洗滌時應用雙手輕輕去除多餘水分,毛面向外晾曬,曬乾後用手輕輕揉一下,就會使毛面保持蓬鬆柔軟狀態,切不可用力去揉。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