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全面兩孩政策 會不會導致人口激增?

全面兩孩政策 會不會導致人口激增?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全面兩孩政策 會不會導致人口激增?

10日上午,國新辦召開新聞發佈會,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計劃生育基層指導司司長楊文莊、法制司司長張春生,介紹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有關情況。王培安表示,兩孩政策實施後,短期內出生人口明顯增加,但不會造成生育堆積,全國人口總量增幅不大。計劃生育政策要堅持,但更注重提升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促進人口均衡發展。

人口總量峯值延後兩年左右

全面兩孩政策,會不會導致人口激增?王培安說,2007年、2008年,國家人口計生委就提出了“三步走”思路,即雙獨兩孩、單獨兩孩、適時實施全面兩孩。經測算,在目前約1.4億已育一孩的已婚育齡婦女中,按現行生育政策可生育二孩的約5000多萬人,佔37%;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後,新增可生育二孩的目標人羣約9000多萬,佔63%。預計政策實施後,短期內出生人口明顯增加,生育水平有所回升;全國人口總量增幅不大,峯值延後兩年左右,2029年達到峯值14.5億人。

單獨兩孩政策的實施,釋放了部分生育勢能,降低了出生人口堆積的風險。截至2015年9月底,約176萬對單獨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2014年人口出生率比2013年提高了0.29個千分點,出生人口性別比下降了1.72個點,是近年來出生率上升、出生人口性別比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

王培安說:“經測算,9000萬目標人羣中約28%的人會生,約2000多萬人。其中約1700萬會在這5年內生出來,每年平均生育的孩子數大約300萬左右。夫妻年輕一點的,還會根據經濟、工作等情況安排推後生育。”

據調查,20—44歲已婚人羣平均理想子女數是1.93個,農村約2.1個,城鎮約1.8個。還有80%的人希望有兒有女。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有利於滿足羣衆生育意願,同時增加勞動力供給,延緩人口老齡化進程。據預測,兩孩政策實施後2050年可增加3000多萬勞動力;到2050年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比重與不調整政策相比降低兩個百分點。長期看,將降低人口撫養比,使經濟潛在增長率提高約0.5個百分點。

“我們預測到2020年總人口是14.3億,還不到14.5億,預留了空間。這對資源環境壓力略有增加,但不影響國家既定資源環境戰略目標的實現。”王培安說。

全國人大修法後政策生效

全面兩孩政策何時正式實施?王培安說,需要全國人大修訂《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相關的配套措施。修法通過之日,就是政策生效之時。

這並不意味着計劃生育政策取消。王培安說,人口衆多是我國基本國情,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必須堅持。“當前,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就是要實施好全面兩孩政策,推進計劃生育服務管理改革,引導家庭負責任、有計劃地安排生育。”

據介紹,兩孩政策實施後,將實行生育登記服務制度,取消兩孩以內生育審批,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準備生育的夫妻可到一方戶口所在地或居住地辦理登記,免費領取生育服務證,提供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生殖健康優質服務。優化辦事流程,全面推行網上辦理,落實首接責任、一站式服務和承諾制。

關於計劃生育家庭的獎勵扶助和優待等政策,張春生介紹,兩孩政策實施之前,領取了獨生子女證的計劃生育家庭,依然繼續享用相關的獎勵和政策優待。如果申請再生育將不再享有原有的獨生子女相關獎勵優待。

兩孩政策後,上百萬的基層計劃生育工作隊伍不會沒事可做,而是工作任務更多了,而且更重、更艱鉅。“第一要解決生得起的問題,特別是在大城市,一個是經濟負擔,再一個是生養精力;第二要解決生得出的問題,因爲目標人羣40歲到49歲的佔50%;第三要解決生得好的問題,做好優生優育服務。”王培安說。

生育產假和配偶產假制度將調整

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後,短期內人口出生每年增加300萬人,婦幼保健、托幼、教育等公共服務壓力增大,就業性別歧視可能會加重,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供需矛盾加劇。但王培安認爲,這是可預期、能應對的。

將加大出生缺陷綜合防治力度,強化孕產婦與新生兒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設,切實解決產科和兒科醫護人員和服務能力短缺問題,確保母嬰安全。合理配置託兒所、幼兒園及義務教育、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資源,滿足新增人口需求。配合有關部門積極推動調整完善生育產假和配偶陪產假制度。保障女性就業權益。

有人擔心兩孩政策會增加境外如香港地區奶粉市場的壓力。楊文莊表示,在婦幼產品生產方面,這幾年會按照國家“十三五”工作總的安排,加大對這方面的投入。國內的企業也會根據社會潛在的需求加大投入,國際市場也會有很多資源,根據中國新生人羣的需要,提供一些母嬰產品進入市場。而且生育率是不斷地釋放出來,不會一天就爆發式增長。

按照推算,兩孩主要集中在城鎮,大城市壓力最大,有報道稱北京等地已出現“建檔難”。楊文莊認爲,加大社會投入,加強分級診療,加強基層的培訓,引導羣衆合理地選擇助產服務機構,通過加強服務完全可以滿足需求。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