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別把矮小當晚長 矮小症的20個治療誤區

別把矮小當晚長 矮小症的20個治療誤區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診斷篇——把“矮小”當“晚長”訪談全文

誤區1.不少人把“矮小”當成是“晚長”,那麼,兩者究竟如何區分?

潘慧教授:矮小症是指兒童的身高小於同種族、同年齡、同性別兒童平均身高的第3百分位(如圖:P3)。但事實上,兒童發育年齡與身高不一定完全一致,相當一部分身高偏矮的孩子是屬於晚長。比如,有的孩子可能實際年齡是9歲,但骨齡才6、7歲。如果他的骨齡比實際年齡落後兩歲以內,其它生長情況都正常,只要現在的生長速度一年能達到5~7公分,就說明生長速度不慢,這種孩子我們傾向於認爲是晚長。

人類的發育年齡有很強的遺傳性。比如媽媽發育晚,十五六歲纔來月經,說明家裏的遺傳傾向就是偏晚的。我曾經蒐集了近百例這樣的病例,這些孩子小時候長得晚、長得慢,到了別人已經不長個兒的時候,他纔開始長,可能二三十歲才追上正常人的身高,但這些孩子最後個子都不矮。

家長一定要定期對孩子的身高進行監測,然後與同齡孩子比較,和前一年的身高比較,以瞭解孩子的生長速度。如果生長速度正常,骨齡在正常範圍內,這些矮小的孩子仍可以繼續觀察,並不急於治療。就怕家長一直認爲孩子是晚長,到檢查的時候發現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所以,如果拿不準,最好讓醫生來判斷孩子是晚長還是真正的矮小,醫生會通過身高、骨齡、生長髮育狀況來綜合評估。

特別強調一點:希望家長帶孩子就診時一定把資料帶齊,一定要告訴大夫孩子的生長情況。現在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長在就診時說不出孩子去年身高是多少,最近半年長了多少。

我爸爸是海員,在我小時候,他每次出海之前都會在牆上給我畫一道線,某年某月某日身高是多少。其實很簡單,雙腳併攏站直,眼睛平視前方,拿一個硬殼書垂直壓在頭頂,在旁邊記下日期就可以了。

 

別把矮小當晚長 矮小症的20個治療誤區

 

診斷篇——等到青春期纔去檢查?

誤區2.家長認爲孩子身高低於同齡兒童是發育較晚,屬於晚長,致使部分孩子臨近青春期纔到醫院治療。

好大夫在線:什麼時候帶孩子去檢查是比較合適的?有的家長認爲如果到青春期孩子都沒長起來纔要去醫院看。

潘慧教授: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每年高考完的時候都有這樣的孩子,要上大學了纔到醫院來看爲什麼不長個兒,結果發現骨骺已經閉合了,孩子已經沒有再長個的潛力了,這種悲劇很多。

對照兒童身高發育標準表,當你的孩子身高小於同年齡對應的身高第3百分位以下,生長速度低於同年齡兒童,需要及時來檢查就診。

● 比如五歲以上的孩子每年生長速度低於5公分,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每年低於6—7公分,就要來做檢查了;

● 還有的孩子現在身高並不矮,但生長速度低,意味着慢慢會離正常曲線越來越遠,跟同齡孩子的身高差距會越來越大,這樣的孩子也需要檢查;

● 還有些畸形體徵的孩子,比如骨骼畸形、脊柱畸形,都需要進一步檢查;

● 有些患有腎炎、哮喘、癲癇、肝炎、貧血的矮小孩子,也應該及早檢查,去除病因,相信很快個子就能追上來。

記者:很多家長還是有一種“等等看”的心態,醫生建議等到什麼時候就不要再等了?

潘慧教授:沒有一個嚴格的界限,我主張當您的孩子低於同年齡兒童第10百分位(如圖:P10)時,就到門診來諮詢一下——爲什麼我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矮?爲什麼我的孩子生長速度比其他孩子慢?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總比等到明白了但什麼都晚了的要好。

我花在門診的大部分時間其實不是診斷,而是在幫這些矮小或者偏矮的孩子找原因。我發現大部分孩子其實不是疾病導致的個子矮,而是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比如經常挑食、偏食、暴飲暴食,打遊戲整宿不睡覺等等。所以家長一定不要等到孩子病了再來。

記者:剛纔說等到青春期再去檢查是錯誤的,那麼是不是所有到了青春期的矮小症患者,都治不了呢?

潘慧教授:那也不是。青春期的孩子偏矮,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評價:現在的身高是多少,年齡是多少,骨齡是多少,然後對他的身高進行簡單的預測。

通常進入發育期的男孩一般還能長28—30公分,女孩能長28—29公分,這個時期還有長高的空間,關鍵是評價孩子到底處於發育的哪個時期。有的家長缺乏這方面的知識,覺得孩子纔剛開始發育,實際他(她)已經發育很多年了;還有的家長誤認爲,等到女孩來月經、男孩長陰毛時,纔是發育了。

誤區3. 很多人誤以爲女孩月經初潮、男孩長陰毛纔算發育開始,可以等到這個時候再看看孩子會不會長高一些。

潘慧教授:這是錯誤的。其實女孩最早發育的跡象是乳房開始增大,男孩開始發育的跡象是睾丸變大,然後纔出現陰毛、長鬍子、聲音變粗等等,但每個人的表現不完全一樣。

孩子的生長狀況是否正常,發育情況是否在預想範圍內,未來的身高是否在正常範圍,這些都可以通過評價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干預。

記者:怎麼判斷孩子處在發育的哪個階段?

潘慧教授:這需要相當專業的知識。一般青春發育期男女差不多都是六年左右,一般以兩年爲界,分成早期、中期、晚期,但每個人的情況又千差萬別。建議這個專業的問題留給醫生去判斷,家長更多地去關注孩子的飲食起居、生活習慣的形成。

誤區4.認爲孩子的父母個頭都挺高,孩子也一定矮不了,那麼,長高跟遺傳的關係有多大?

潘慧教授:生長受很多因素影響,其中遺傳佔很大部分。精子和卵子碰到一塊兒形成受精卵,基本就決定了身高的70%左右,這意味着後天能改變的只有30%,也意味着如果不注意後天的生活習慣,也有可能是矮個兒。很多人覺得這30%太小,其實一點都不小,如果是1.5米的個兒,30%就是45公分。這就可以解釋爲什麼在NBA打球的林書豪爸媽都不高,但他卻能長到1.9米。

有一個公式可以計算遺傳因素決定的預測身高:

男孩=(父身高+母身高+13)/2

女孩=(父身高+母身高-13)/2

上下浮動大概6~7公分。這個公式可以預測出大概的遺傳身高,但是後天環境的影響也佔了相當的比重,這是不可忽視的。

記者:如果爸媽身高都很高,孩子的身高用同齡人的身高去衡量也是正常的,但相對爸媽來說是矮的,需要去查嗎?

潘慧教授:其實個兒高、個兒矮是一種生物多態性的表現,這個世界這麼美好就是因爲生物的多樣性,沒有必要每個孩子都很高。比如爸爸1.8米,媽媽1.7米,孩子爲什麼非得長到1.75米?孩子只要在正常範圍,就沒必要採取極端的干預措施。現在要防止一種病態的心理,就是“恐矮”。不是身高越高越好,有研究發現人類有一個最佳身高,當女孩1.5米男孩1.6米的時候壽命最長。

記者:如果爸媽都很矮,但希望孩子能更高,這種情況下後天有辦法嗎?

潘慧教授:舉兩個例子:一個是父親1.8米,母親1.72米,兒子長到1.68米,母親在門診哭;另外一個是父親1.61米,母親1.49米,兒子長到1.78米。舉這兩個例子是想提醒大家,遺傳只決定了身高的70%,如果抓住後天的機會,幫孩子養成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及時監測孩子的生長情況,及時給予適當引導,充分挖掘生長潛能,孩子的身高很可能會非常理想。我做矮小症的治療已經16年了,早期隨訪的孩子有很多長到了1.7米、1.8米,這些孩子都不是打生長激素,而是正常生長達到的。

用藥篇——懼用生長激素

誤區1.“恐矮時代”,都想讓孩子長高,濫用生長激素。

記者:雖然改變生活方式能夠幫助孩子長高,但很多家長更想用一種快速的方式——打生長激素。

潘慧教授:現在生長激素有被濫用的跡象。我的老師史軼蘩院士一直提倡的一句話是“我們治病,不美容”。從生物學角度講,人不是越高越好,現在盲目追求個兒高,是一種審美觀念的偏差。

記者:如果不是矮小症患者,打了生長激素會長得更高更快嗎?

潘慧教授:理論上可以,但不主張用,因爲不在適應徵範圍內。生長激素在某種意義上還是一種藥物,是藥三分毒。

第一,正常人並不缺少生長激素,所以花錢打了生長激素卻未必有明顯長高的效果;第二,本來孩子的生長激素在正常水平,打了比正常量大得多的生長激素,可能會導致肢端肥大——手腳變大、顴骨變高、下巴頦往前凸——如果骨骺快癒合了,這種可能性是很大的;第三,過量的生長激素還可能導致代謝異常,比如血糖升高、血脂異常等;更可怕的後果是,目前的技術很難明確人體內是否有腫瘤細胞,而腫瘤細胞比正常組織更喜歡生長激素,注射後腫瘤細胞長得更快,最後變成金剛不死之軀,對放療化療的耐受力都會增強,迅速增生、轉移。

所以,正常孩子原則上不主張用藥治療。現在很多家長長高心切,高迷心竅,甚至到了對矮有嚴重恐懼的地步。門診曾經遇到一個7歲的孩子,身高大概是第50或75百分位,在同齡孩子裏算蠻高的,但家長說太擔心孩子長不高,希望明天就長到1.7米、1.8米才放心。希望家長一定要明白,慢慢成長是一種幸福,濫用生長激素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快樂。身高鶴立雞羣,對孩子也是一種心理負擔。

誤區2.只要是矮小,都能用生長激素,也都有效?

記者:如果明確診斷是矮小了,都能打生長激素嗎?

潘慧教授:矮小的病因很多,比如腎炎、哮喘、癲癇、肝炎、貧血等慢性疾病,甲狀腺功能低減等各種內分泌疾病,特納綜合徵等染色體疾病,都可以引起矮小。現在人類發現的幾千種遺傳病,很多表現都是矮小、畸形、智力障礙等。研究發現有些特殊疾病是不適合打生長激素的,比如慢性乙型肝炎的病人若打了生長激素,以後有可能早發肝癌,還有一些特殊的遺傳病,如唐氏綜合症、範可尼貧血等,這類人得腫瘤的風險遠遠高於普通人,打生長激素後萬一出現腫瘤怎麼辦?還有相當一部分矮小其實是下丘腦垂體區腫瘤導致的,腫瘤慢慢壓迫垂體區,影響到生長激素分泌進而引起矮小,同時伴有尿崩等其它全身表現。我曾經碰到過有個孩子,打了兩三個月的生長激素後出現失明、尿崩,這樣的孩子預後是很差的,因爲腫瘤已經擴散了。

所以,在打生長激素之前,我們都建議做一個核磁檢查,或者其它部位的腫瘤排除檢查。這裏再次強調,矮小可以由很多複雜的原因導致,一定弄清楚病因再進行對應處理,不能只盯着身高忘了其它風險。

相當一部分矮小,只要把基礎疾病治好了,過一段時間孩子的身高就能追上來。比如前段時間我碰到一個矮小的孩子,因爲甲狀腺功能低減導致垂體增生,拍片子檢查後有大夫說是長了垂體瘤,建議伽馬刀治療,後來家長帶孩子到我們這兒又檢查了一次,發現是甲減,把甲狀腺素補上去,幾個月之內長了六七公分,一年以後很快追上同齡的孩子,垂體也縮小了,證明並不是垂體瘤,只是生理性增生。

類似這樣的情況臨牀上很多,所以家長先不要着急,一定把病因處理好了再決定到底要不要打生長激素。如果病因解決了,還是沒有實現追趕生長,這時候可以在允許的範圍內做生長激素治療,但一定要密切監測。

記者:只有生長激素缺乏的孩子打生長激素效果纔好嗎?如果不缺就不應該打?

潘慧教授:這句話也不完全對。隨着研究和經驗的積累,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矮小的孩子可以用生長激素,除了生長激素缺乏症可以用之外,特發性矮小(不缺生長激素,但莫名其妙就是長不高)在排除孩子有特殊疾病的可能後,也可以打。還有小於胎齡兒,這種孩子大概有25%左右的可能會矮小,70%左右的孩子能夠實現追趕生長。如果兩到三歲還追不上正常孩子的話,這輩子估計都追不上來,我們可以用生長激素讓他追上正常人的平均水平,然後再觀察。

不是所有矮小的孩子都需要用生長激素,但生長激素分泌正常的孩子有一部分也在適應證裏面,是可以用的。隨着研究經驗的積累,我們發現有些特殊人羣用生長激素也是安全有效的,關鍵是需要積累更多的循證醫學證據來支持。

誤區3.早產兒容易矮小,爲避免發生,可用生長激素治療?

記者:您提到的小於胎齡兒,跟早產兒是一回事嗎?有些家長覺得早產兒容易發生矮小,需要提早治療。

潘慧教授:早產兒是沒到時間就提前生出來了,這些孩子有的出生時跟胎齡對應的體重是正常的。小於胎齡兒是指足月出生的孩子體重小於2500克,不足月的孩子對應的出生體重更小。

記者:就是說與胎齡對應的體重有一個標準,如果沒有達到,就叫小於胎齡兒。

潘慧教授:對,這樣的孩子在新生兒大夫、營養科大夫的支持下,有可能實現追趕生長,如果到三歲還追不上來,就需要進行干預。

記者: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小於胎齡兒都需要去檢查,也是在發現個子矮的時候纔去查。您的文章中還提到“小於胎齡兒無論自身的生長激素正常與否,打生長激素都是有效的”,這是什麼意思?

潘慧教授:有很小一部分小於胎齡兒的孩子生長激素是缺乏的,打了生長激素之後效果很好,但是大部分小於胎齡兒生長激素是不缺的,但打生長激素同樣有效。這是我們臨牀觀察到的一個現象。

記者:所以小於胎齡兒的矮小兒童都可以嘗試打生長激素?

潘慧教授:都可以嘗試,只不過用的劑量不一樣。

記者:會出現正常兒童打完生長激素之後的那些風險嗎?

潘慧教授:目前觀察在合理的劑量下是安全有效的。

誤區4.檢查骨骺已閉合,仍想用生長激素。

記者:如果孩子比較大了,檢查發現骨垢完全閉合,這樣的孩子打生長激素還有用嗎?

潘慧教授:這個問題門診天天有人問,很多家長不死心,查了骨垢已經癒合或者接近癒合,還是想打生長激素。實際上這樣的孩子用了以後效果會很差,反而出現肢端肥大等併發症的風險會很大,我不主張打。

目前,從醫學角度來說,骨骺閉合就沒有辦法治療了,除非斷肢增高,但是我們國家是不允許正常人斷肢增高的,除非有特殊需求,在特別准許的醫院裏纔有資格做這樣的手術。而且這類手術我見到的悲劇挺多的,有的手術後兩條腿不一樣長,有的孩子骨頭不癒合最後殘疾了。

誤區5.希望孩子能長高些,私自調整生長激素劑量。

潘慧教授:發現生長激素缺乏,我們推薦的起始用量是0.10µ每公斤體重,如果進入青春期則推薦用0.15µ。臨牀上一般先按這個標準來打,然後觀察三個月,看孩子的生長速度,如果一個月能長1公分左右就比較理想,如果達不到就需要監測血裏面的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水平,根據這個水平來上調劑量。

國外有過專門的研究,隨着生長激素劑量的增加,療效也會隨之增加,但達到一定劑量後,再往上增加劑量時,副作用就會迅速增加。所以提醒各位家長,不是劑量越大越好,必須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在大夫的指導下調大劑量,不要私自調藥。

生活篇——以爲光靠用藥就好 忽略生活習慣

誤區1.家長爲了讓孩子長得快,總是讓孩子多吃、多補?

潘慧教授:生長受多因素影響,有些孩子不一定是吃得少。其實很多孩子吃得不少,但可能吸收不良。而且讓孩子暴飲暴食,反而容易發生積食,飢一頓飽一頓,對孩子的健康沒有好處,門診見過很多吃出胃腸道疾病的孩子。

大家一定要記住,我們特別強調均衡飲食,什麼都吃不挑食,但什麼東西都得適量。對於長個兒的孩子來說,除了營養治療以外,更重要的是綜合治療,飲食、運動、睡眠、情緒、儘量少生病等,不只是簡單的只重視飲食。

誤區2.每頓都讓孩子吃得很飽,孩子吃的東西也多,爲何不長高?

潘慧教授:不只是吃飽,孩子吃的東西也非常關鍵,好多孩子喜歡吃垃圾食品。人們以爲垃圾食品就是洋快餐,其實洋快餐經過大家的督促鞭撻已經變得不那麼垃圾了,反而是現在的罐頭、土特產等又鹹又油,很不健康;還有的孩子天天吃方便麪,吃榨菜等醃製食品、吃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含色素的食品,都不利於健康;另外,很多孩子特別喜歡吃甜的東西,比如糖果、甜飲料等,我曾經碰到一個孩子,他的姥姥說打孩子出生到現在沒喝過水,只喝甜的飲料,結果又矮又胖,這是很大的問題。

兒童時期養成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孩子將受用終生。儘量不要讓孩子養成對高鈉、重口味、高脂、甜的食物有特殊傾向。而且媽媽在孕產期也儘量不要吃這些東西,國外有研究發現,孕婦在懷孕期間的飲食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口味選擇,也就是說,孕婦吃垃圾食品,孩子出生後很容易對垃圾食品有傾向性,這是很糟糕的事情。

記者:有家長擔心孩子一旦開始發胖就會不長個兒了,所以會限制孩子的飲食。怎麼平衡?

潘慧教授:現在兒童肥胖症很多,應該通過均衡飲食多運動,讓孩子有健康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單純限制飲食。處於快速長個兒時期的孩子,對營養的要求是很高的,不能太過控制飯量。這是需要醫生拿捏的藝術,既不影響孩子長個兒,又不能讓孩子太胖。很多家長認爲胖了就是營養過剩,但其實是營養失衡,不該吃的東西吃太多了,該吃的東西又不夠。很多孩子飲食結構不合理,肉類攝入過多,蔬菜類、纖維類攝入過少,水喝得太少等等,便祕現象也非常嚴重,這需要營養科大夫指導,不能盲目採取一些極端措施。

誤區3.只要運動多,就有助於長高?

潘慧教授:這是很多家長的誤區,幫孩子運動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不要突然運動,也不要不運動。要循序漸進,避免受傷,尤其是冬天。有的孩子平時不運動,突然打一次籃球就骨折了,一躺三個月,反而更胖了;還有很多家長說孩子學習忙,其實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稍微一擠時間就出來了。

第二,參加什麼樣的運動。小孩應該多參加伸展型運動,比如快走、慢跑、游泳、跳繩。打籃球也可以,但不要站半天偶爾投一下籃,必須有一定的運動量,讓孩子出出汗,心跳上來,這對孩子心肺發育也有利。有的小孩去練槓鈴,儘管沒有充分證據證明舉槓鈴會讓人個子矮,但還是建議不宜負重太大。

第三,運動需要持之以恆。要想運動對生長髮育有利,建議每星期至少運動五次,每次半個小時左右,而且要持之以恆、循序漸進。不要興致來了就運動,接下來的好多天又不運動了。

最後提醒大家,運動一定注意量的概念。運動過量容易受傷,導致肌肉勞損,電解質紊亂。小孩畢竟處於快速生長髮育期,身體抵抗力和平衡能力還不是很強,一定要量力而行。

運動的形式很重要,運動的內容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堅持。

誤區4.孩子學業重,功課多,晚睡也很正常,不會影響治療效果?

潘慧教授:舉個例子,內分泌科經常碰到一些尿崩的孩子,因爲尿量大所以夜裏睡不好覺,這樣的孩子往往不長個兒。當然,不排除腫瘤對生長的影響、喝水多所以不愛吃東西所帶來的影響,但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夜裏睡覺不好。生長激素在夜間11點到凌晨這段時間分泌最多,個子也長得最快。如果生活習慣不好,天天熬夜打遊戲,會影響生長激素分泌,身高就會受影響。

消費篇——迷信保健品、增高鞋、增高儀

誤區1.矮小是因爲缺鈣、缺鋅,可以多補鈣補鋅就能增高?

潘慧教授: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吃不好喝不好是因爲缺某種營養,特別喜歡給孩子吃一些補品,結果很多孩子補出了問題。

缺鈣缺鋅臨牀上確實不少見,但是必須在大夫指導下去治療,不要盲目地補。好多孩子一出生就一直補鋅,其實鋅是微量元素,不是補得越多越好,如果把微量元素補成宏量元素,反而會出問題。還有的孩子補鈣補出腎結石,這樣的情況家長一定要注意。

誤區2.先試試增高藥、增高鞋,不行再考慮去醫院?

潘慧教授:很多矮個的孩子穿着增高鞋來門診,並未發現身高有明顯增長。我沒有專門做過這方面的觀察,但確實沒見過有效的。

口服增高藥是我最反對的。第一,所謂的口服增高藥實際多半是維生素、鈣、氨基酸,這些東西就是營養品,如果好好吃飯均衡飲食,這些營養是不缺的,老吃這些東西反而容易影響孩子的胃口。

第二,現在很多廣告宣傳“國際先進技術”“博士研發”“生長肽”“合成肽”……我經常跟學生開玩笑說,打這個廣告的博士,學位肯定是買來的,生化都不及格。肽類物質吃到胃裏是躲不過強大的消化酶的,最後都變成氨基酸,跟吃肉產生的氨基酸可能種類上有點差異,但實際沒什麼兩樣。目前還沒有辦法幫助肽類物質克服強大的胃酸,所以口服生長肽在人體內起不到作用。

我最擔心的是增高藥里加性激素。門診碰到過好幾個這樣的例子,十來歲的女孩服用三年口服增高藥,身高只有1.36、1.39米,但骨齡已經達到了15、16歲,骨骺已經完全閉合,也就是說這輩子再也長不高了。我懷疑有的增高藥裏可能添加了性激素,吃下去以後肯定會短暫長個兒,但這是建立在骨骺快速癒合的基礎上的,等到你明白過來的時候已經再也不長了,這叫飲鴆止渴。

大家一定要慎重,衛生部門批准的“健”字號產品裏沒有“增高”這一類功能,更談不上藥,大家千萬不要上當。

誤區3.使用增高儀或身體牽拉儀有助於長高?

潘慧教授:我碰到過有的家長給孩子用骨科的牽拉儀,結果因爲負重太多,最後出現撕裂拉傷。

實際上,這種長個兒是通過擠壓骨頭末梢的軟骨板(骨骺),使其向兩邊不斷鈣化,越長越快,長骨變長,最後實現長個兒。牽拉是拉開關節之間的間隙,並不會使長骨變長,這種間隙還會縮回去,所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增高。所以我覺得所謂的增高儀、牽拉儀也是不科學的。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