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換季時易高發細菌性食物中毒

換季時易高發細菌性食物中毒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日寶安區鬆崗一家企業發生集體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引起了市民對食物中毒事件的關注。記者從深圳市疾控部門獲悉,從歷年的統計情況來看,我市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以細菌性食物中毒爲主,多集中在5-6月份和10-12月份。

換季時易高發細菌性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什麼時候容易高發?

據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衛生科主任、主任醫師黃薇介紹,細菌性食物中毒在換季的過程中較易發生,主要是由於氣溫較高,溫差變化快,微生物容易生長繁殖;如果人們對食物的儲存和食用缺乏正確的處置,再加上人體防禦機能在氣溫變化時往往有所降低,易感性更是增高。

細菌性食物中毒發生的原因,往往是由於食品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後,在適宜的溫度、水分、PH值和營養條件下,微生物急劇大量繁殖,食品在食用前不經加熱或加熱不徹底;熟食品受到病原菌的嚴重污染並在較高室溫下存放,從而使食品中含有大量活的致病菌或者它們產生的毒素,以致食用後發生食物中毒。

哪些微生物可致食物中毒?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曾表示,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三大敵人依次是: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天然毒素、有機污染物等化學性污染以及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劑。但我國對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食品安全問題尚重視不足。

黃薇介紹,細菌及其毒素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見的生物致病因素。那麼都有哪些微生物可致食物中毒呢?

(1)細菌及其毒素: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見的生物致病因素,感染後可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和多種感染性腹瀉。常見的致病菌及其污染的食物主要有沙門氏菌(畜、禽肉)、副溶血性弧菌(水產品)、蠟樣芽孢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剩飯)、肉毒桿菌(發酵製品、肉製品)、李斯特單核細胞增生菌(乳製品)、椰酵假單細胞菌(銀耳)和大腸桿菌(肉製品)等。

(2)寄生蟲和原蟲:主要是華支睾吸蟲,感染後可引起肝吸蟲病;阿米巴原蟲,感染後可引起阿米巴痢疾。

(3)病毒和立克次體:通過食品傳播的病毒主要有諾如病毒、輪狀病毒、甲肝病毒和戊肝病毒等,感染後可引起病毒性腹瀉、甲肝、戊肝等疾病。

(4)有毒動物及其毒素:主要有河豚魚的河豚毒素、魚類中青皮紅肉魚(鰹魚、參魚、鮐巴魚、魚師魚、竹夾魚、金槍魚等)的組胺、貝類的石房蛤毒素、新石房蛤毒素、膝溝藻毒素及脫氨甲酰基石房蛤毒素。

(5)有毒植物及其毒素:主要有毒蕈(臭黃菇、牛肝菌、鹿花蕈、豬嘴蘑等)的精神毒素、溶血毒素、光過敏毒素等;苦杏仁、木薯的氰苷;粗製棉籽油的棉酚。

(6)真菌毒素:主要有赤黴病麥的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雪腐鐮刀菌烯醇、鐮刀菌毒素玉米赤黴烯酮;黴變甘蔗的節菱孢黴。

食源性疾病如何預防?

食源性疾病如何預防?黃薇表示,從社會層面來看,首先是要充分認識食源性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提高法制觀念,全面貫徹《食品安全法》,加強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工作。其次要認真落實企業良好生產規範,嚴格執行食品生產加工的每個工序操作規程,保證產品質量符合衛生標準要求。再者食品從業人員必須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狀況,提高衛生知識水平,防止從業人員帶菌傳播食源性疾病。同時要減少食品污染,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要防止細菌、病毒、寄生蟲、黴菌及其毒素、有毒有害化學物和農藥對食品的污染,控制食源性疾病。

黃薇也表示,市民應瞭解衛生知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減少家庭發生食源性疾病的機會。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家庭食品製作安全的十條黃金規則:①選擇安全(如:新鮮、乾淨、保質期內的)食品;②使用符合衛生要求的水;③處理及食用食品前需反覆清洗雙手;④徹底加熱烹調食品(食品要燒熟煮透);⑤做熟的食品最好立即食用;⑥精心儲存(如:冷藏)食品;⑦避免生食品與熟食品接觸,防止交叉污染;⑧經儲存過的食品食用前需徹底再加熱;⑨精心保持廚房所有表面、食品容器等的清潔衛生;⑩避免昆蟲、鼠類和其它動物接觸食物。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