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世間印象 > 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多學科聯合——用科學的“姿勢”解決減肥難題

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多學科聯合——用科學的“姿勢”解決減肥難題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千辛萬苦地減肥,卻一次次反彈,越來越胖……”

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多學科聯合——用科學的“姿勢”解決減肥難題

“節食到就差辟穀了,卻還是胖……”

夏日將至,減肥再度躍升“頂流”話題。胖者求瘦,瘦者求更瘦,幾乎成爲現代生活的不懈追求,有人甚至不惜付出健康的代價。

我們爲什麼要減肥?如何正確看待減肥、科學減肥呢?

早在2008年,市二院就已經開始關注肥胖人羣,開設科學減重門診。不妨一起來聽聽專家們怎麼看。

科學評估才能避免“誤入歧途”

減肥之路要走得順暢,首步邁對方向至關重要。

“我折騰了快三年了,上私教、吃代餐,花了7-8萬還是胖,每天還覺得乏力。”吳女士體型肥胖,面色紅潤,在醫院診室裏幾近崩潰,“我到底哪裏做得不夠?”

沒想到,檢查結果竟然顯示吳女士患有柯興氏綜合徵,手術後體重很快減了30斤。

市二院內分泌科主任葉新華解釋:“肥胖是一種表象,有些是生活方式不健康導致的,有些卻是因爲疾病導致的。例如多囊卵巢綜合徵、甲狀腺功能減退、柯興氏綜合徵等疾病,都可能會導致肥胖。如果不進行評估,排除繼發性肥胖,就盲目開始節食鍛鍊,不僅達不到效果,還會誤了治療。”

那麼,肥胖有標準嗎?

“一般來說,亞洲人BMI指數(體重Kg/身高的平方㎡)≥28算是肥胖。”葉新華介紹,肥胖會導致衆多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心衰、卒中、深靜脈血栓、睡眠呼吸暫停、脂肪肝、關節炎、多囊卵巢綜合徵、月經不調、腎衰竭、惡性腫瘤等,肥胖患者預期壽命較正常體重者減少6-15年。因此,肥胖並不僅僅是個“面子問題”,更是一個嚴峻的健康問題。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數據顯示,中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爲50.7%,肥胖率爲16.4%。

對此,葉新華建議:“BMI《24的正常人羣不需要亂減肥,更應注意營養平衡。。28《BMI《32.5的人羣,則可以通過內科治療+生活方式干預的方式來減肥。”bmi》32.5的肥胖人羣,可以考慮減重手術。BMI》37.5的重度肥胖人羣,積極建議減重手術。

條條正路通“減肥”

重器”託底:微創減重手術

陳小姐(化名)曾經很喜歡逛街,一邊聊天一邊試穿,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一個週末,也紓解了平時的壓力。可生產之後,她的體重就像脫繮的野馬一樣,雖然嘗試過節食、代餐、私教健身等,可每次瘦了一段時間就加倍反彈,最終體重突破了300斤。

由於重度肥胖,疾病也接踵而來,嚴重的脂肪肝導致肝硬化伴大量腹水,同時還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徵等,直將她推到了鬼門關的邊緣。被多家醫院拒診後,陳小姐最終來到市二院減重代謝外科中心就診。

經過減重手術,陳小姐現在各項指標趨於正常,也不再害怕人羣,“帶女兒出門再也不用遭受異樣的眼光了。”

“對於多次減肥失敗的重度肥胖,減重手術可以說是一種‘託底’的治療手段。”市二院院長湯黎明介紹:“我們以腹腔鏡方式開展手術,只要在腹部切開3-4個0.5-1.2釐米的小口即可完成。對於美觀要求高的患者甚至可以選擇單孔,即在肚臍上緣切開1.5釐米的小口就能完成手術,利用肚臍的天然褶皺將其遮蓋。術後3天,患者即可出院,飢餓感會降低,少量進食就能獲得飽腹感。”

在湯黎明看來,減重手術遠非“一刀切”那麼簡單,“爲了讓手術效果和就診體驗達到最 佳,我們做了諸多努力:將胃鏡檢查從術前的單獨檢查,改到術前麻醉後進行,使患者可以減少一次應激反應;在幾個小傷口上注射長效麻醉劑,將患者的疼痛感降到最 低,從而利於快速康復;組建多學科團隊,規律隨訪,及時調整患者術後營養運動方案等。”

微創減重手術涉及胃腸外科、內分泌科、臨牀營養科、消化內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神經內科、重症醫學科、麻醉科等諸多科室,需要醫院的綜合實力支撐。

自2014年開展至今,市二院已開展微創減重手術500餘例。患者中未出現任何嚴重併發症,術後一年平均減輕體重30-40千克,最多達100千克。在體重下降後,其代謝性疾病也有明顯緩解。如今,微創減重代謝外科手術因其安全、有效、長期的減重效果,越來越受到廣大肥胖患者的認可。

“大道”至簡:內分泌治療

18歲的小強(化名)在媽媽的陪同下走進診室。站着,眼睛卻始終不離手機。媽媽拉着醫生介紹病情,他卻頭也不擡。

“是你想減肥還是你媽媽想減肥?”葉新華看着小強發問,“如果是媽媽逼着你來,你覺得自己不需要減肥,可以退號。因爲減肥是個系統工程,我們討論的所有問題都需要你來配合執行!小夥子的眼睛離開手機,坐了下來…

青少年來看減肥的,超過一半會經歷這樣“劍拔弩張”的開場。

在“沙場老將”葉新華看來,減肥首先是一場“心理戰”:“肥胖人羣通常自控力較差,很多患者到醫院來都想躺平了減肥。但實際上吃藥、打針這些都是輔助手段,說到底我們要更重要的是幫助患者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找回自我管理的能力。幫助患者發現問題,給他們更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

減肥方法千千萬,卻都萬變不離其宗——“管住嘴、邁開腿”。聽起來很簡單,實行起來卻並不容易,需要科學的方法和技巧。

葉新華解釋說:“人體是一個非常精細的系統。它會通過各種方式來維持體重,這就是爲什麼減肥這麼難的原因!例如現在常見的極低熱卡減肥法,短時間內體重可以快速下降。一個月體重下降20斤很常見。那身體會出現什麼反應呢?吃的少,食物的熱效應減少,基礎代謝率會明顯減少,體力活動相關的熱量消耗會減少,與此同時胃腸道對食物的吸收會增加,飢餓感和食慾會明顯增加。所以患者往往只能堅持很短的時間。可一旦吃的東西回到之前的水平,身體卻還處在隨時擔心熱量不足的饑荒狀態,基礎代謝率,非運動熱消耗還維持在較低的水平,體重反彈就開始了,進入了減肥-反彈的惡性循環!也就是我們說的越減越肥!

所以科學的減肥必須合理的控制熱量攝入,選擇正確的食物和烹飪方法。同時堅持運動,循序漸進方得正果!

“我都快絕食了,就是減不下來!”這類哭訴,葉新華坐診時耳朵都快聽出繭來了,可一細問,這一天僅吃的一兩樣,往往是蛋糕、奶茶之類超高熱量的食物。

“有時候,吃什麼比吃多少更重要。”爲了更形象地和患者講解熱量,葉新華上門診時總帶着兩個大箱子,裏面放滿了食物模型。“我們吃50克大米不飽,可以換成吃100克土豆或者200克玉米,熱量是一樣的。減肥時要控制飲食攝入熱量,卻不是非餓不可。”

葉新華建議,進餐順序應以湯、蔬菜爲先,其次葷菜,最後纔是米飯,時間在半小時以上爲佳,“消化需要時間,因此飽腹感往往姍姍來遲。如果吃得太快,可能攝入已經夠了,你還沒覺得,很容易吃過量。”

葉新華始終認爲,減肥應該是一場“持久戰”,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只有減脂增肌才能科學、持續地減肥成功,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減肥的過程也是我們改變生活飲食習慣的過程。不要指望一下子瘦成一道閃電,悄悄地減肥是個好的選擇。”

“黑科技”助力:腸道菌羣移植

47歲的吳先生(化名)推門走進診室,笑着遞出病歷本:“這個月減了20多斤,整個人都輕鬆多了!”

一個多月前,他因爲重度肥胖伴痛風,甚至不能自己走路,是被家人推着來就診的。

二十年前,吳先生也曾是一名愛好運動的健康小夥,只是由於工作原因運動量驟減,飲食又偏油膩,整個人便像氣球一樣“膨脹”到了268斤,近四年來更是反覆被關節痛折磨,這纔想到去醫院看病。

經過菌羣移植治療,吳先生的體重在一個月內從134千克下降至113千克,減重達15%。且體脂率也從40.6%降至34.1%。

“現在關節不痛了,能自己走來複診,也能慢慢開始鍛鍊了。”吳先生說,“說實話,首 次聽說這種治療方法時,我只是抱着試試看的心態,沒想到真的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新的開始。”

市二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袁小青介紹,人類腸道中存在着一個多樣化的、動態的微生物羣落,稱爲腸道微生物羣,包含1000-1500種細菌,其數量超過人體自身細胞的10倍以上,基因總數則是人類的100多倍,被稱爲人體的“第二大腦”,對腸道環境、營養物質代謝、生長髮育、免疫激活以及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等都有重要影響。菌羣移植是將健康人糞便中的功能菌羣,移植到患者腸道內,重建新的腸道菌羣,可以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迄今全世界已超過兩萬例患者接受糞菌移植治療,在抗生素相關性腸炎、炎症性腸病、頑固性便祕、代謝性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兒童自閉症、阿爾茲海默症等疾病中均取得了顯著療效。

早在2017年,市二院就開始籌建“腸道微生態研究與診療中心”,2018年被推薦爲“中國醫學與微生態學整合聯盟第 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單位,2018年5月我中心正式運行,是常州市內唯 一可以進行菌羣移植臨牀治療的中心。中心建有現代標準化糞菌製備GMP實驗室,同時成立多學科聯合的專業醫療團隊,聯合內分泌代謝科、消化科、神經內科、腫瘤科、兒科以及皮膚科等多學科專家共同進行腸道菌羣相關多系統疾病的治療。(文章來源:互聯網)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