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骨科 > 什麼是無症狀的腰椎間盤突出

什麼是無症狀的腰椎間盤突出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無症狀的腰椎間盤突出的認識始於50年代。從屍檢中發現腰椎間盤突出的比例很高,而患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卻是少數。在40歲以上的屍檢中發現約有1/3間盤突出。現將有關文獻綜述如下。

什麼是無症狀的腰椎間盤突出

1 間盤退變與下背痛

一般認爲,間盤退變始於20歲左右,隨着年齡增大,出現纖維環裂隙,髓核含水量減少,脆性增加,軟骨板鈣鹽沉着,破裂等一系列改變。與間盤退變有關的頸椎病、腰間盤突出症、獲得性椎管狹窄等一直被認爲是頸、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但間盤退變本身與臨牀症狀的關係如何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纖維環外層和後縱韌帶有竇椎神經支配,被認爲是間盤源性下背痛的組織學原因[1]。有作者報道局麻下刺激纖維環和後縱韌帶可誘發腰痛,纖維環斷裂可引起腰痛,修復過程中隨血管長入的神經組織受刺激也可能是腰痛的原因。早期的研究發現纖維環後方的放射狀撕裂,在50—60歲的無症狀者的發生率爲40%,60—70歲爲75%[2]。間盤退變可引起椎間盤高度的減低,以往認爲這可能與下背痛有關,但很多患者腰痛緩解而間盤高度如前。Tertti等[3]從1503名14—15歲芬蘭兒童中,篩選出35名有腰痛症狀者作MRI研究,發現有間盤退變的佔38%,而同齡無症狀者爲26%,兩組間無明顯差異,提示下背痛與間盤退變無因果關係。

年來,利用MRI技術的無創性及對間盤退變的高度靈敏性特點,對無症狀人羣的間盤退變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20—39年齡組中,34%至少有一個腰間盤退變;40—59年齡組佔59%,平均2個間盤;60—80年齡組中退變佔93%,平均3個盤[4]。頸間盤退變相對較晚。青少年無症狀者頸間盤退變少見,40歲以上者退變爲47%[5]。

生理退變是指與年齡有關的生物學改變或者理解爲成熟期後,個體、組織、細胞的功能減退,是一個漸進性、不可逆的衰老過程。間盤退變可能出現解剖學的改變,但退變不屬於疾病範疇。多數學者認爲間盤膨出由退變引起,而Boden等,只有一半的退變間盤發生膨出。無症狀人羣的間盤膨出發生率與年齡呈顯著相關(P《0.001)[6]。Sether等[7]對自新生兒至79歲的27具新鮮屍體的椎間盤作MRI檢查,以瞭解年齡與信號強度改變的關係,結果表明,間盤中心信號強度隨年齡增加而減弱,可能與水份、粘多糖減少及膠元增加有關。

2 神經組織的受壓與代償

正常情況下,神經組織本身具有一定的活動度,加上中央椎管和側隱窩的形變能力,能夠適應脊柱旋轉、屈伸運動產生的牽張力。研究表明:直腿擡高時S1神經的活動度平均爲2.5mm,最大可達5mm[8]。脊神經根的活動度主要依賴於硬膜外間隙的存在。硬膜外間隙富含脂肪及疏鬆結締組織,CT掃描可清晰顯示在椎管壁與硬膜囊之間存在着一個自由空間,Weise[9]稱之爲椎管的儲容積(spinal Reserve Ca-pacity SRC)。隨着年齡增大,L3-4水平的SRC值逐漸減小,而在L5水平不同個體之間差異較大,跟以往的椎管造影所見類似。

3 間盤突出與神經根受壓

間盤突出是否引起神經根受壓或牽張,其決定因素主要有以下3方面。

1 突出間盤與神經根的相對位置 最常見的間盤突出爲椎體內突出,一般無症狀。旁側型較中央型、旁中央型更易引起神經受壓。一組腰間盤突出症的CT資料顯示:旁側型面積平均31(9—65)mm2,旁中央型爲74(7—154)mm2(P《0.003)。中央型爲78(10-160mm2(P《0.01)[16]。45歲以上者中約70%間盤突出不產生症狀,與有嚴重根痛而手術者相比,區別不在於突出間盤的大小,而在於突出間盤的位置,後者間盤突出多位於側方[13]。90%脊髓圓錐終止於第1、2腰椎之間,也有的止於T12椎體下部或L3椎體上部,Radish和Simmons的研究發現腰骶神經根的解剖變異爲14%[17]。由於個體差異或解剖變異的存在,突出間盤與神經根的對應關係有時是不確定的。Osamu[18]報道一個案:女性,67歲,臨牀症狀表現爲L5神經根受損症狀,CTM,MRI及椎管造影顯示:L1—2,L5S1間盤突出,首次手術發現,L5S1間盤突出,但無神經根受壓,術後症狀如前,再次行L1—2髓核摘除,症狀消失。

2 間盤因素 30名腰突症患者在保守治療過程中每人作了3次CT檢查,結果發現持續性痛者(n=12),突出面積平均爲96.9(30179.8)mm2,間隙性痛者(n=48)爲75.2(0-160.5)mm2,(P=0.10),無根痛者爲(n=16)27.8(0—95.8)mm2,與前二者相比具有顯著差異(P《0.005),窄基型(n=14)突出面積平均爲76(47—134)mm2,寬基型(n=16)爲104(52—180)mm2,P《0.03,突出間盤與椎管面積比(A指數)、矢橫徑乘積比(ST指數)、及矢徑比(S指數)三者中,後者與坐骨神經痛最具相關性[16]。間盤因素中尚須考慮到突出間盤的生物力學特性,包括突出間盤的蠕變能力,退變程度,是否鈣化等。經皮腰間盤切除術後,很多患者根痛緩解,但影像學檢查突出物大小、形狀無改變。Jenny認爲間盤內壓力下降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與Kambin和Brager的觀點相符[19]。

3 椎管因素 陸裕樸等報道641例腰椎管狹窄症87.5%合併腰間盤突出,1244例腰間盤突出症合併椎管狹窄佔45%。一個間盤的輕度膨出和微小突出,如合併發育性或獲得性椎管狹窄,已足夠引起硬膜囊或神經根受壓,反之,如椎管較大,則不易引起神經受壓。研究表明,有症狀的腰間盤突出較無症狀者的椎管爲小,間盤突出合併椎管狹窄者病程較長[20,21]。侯氏[15]按橫斷面形狀將骨性腰椎側隱窩分成三角型、貓耳型、牛角型、三葉草型、混合型5型,認爲三角形椎管不易產生側隱窩狹窄症,除非合併有間盤膨出,而貓耳型和牛角型椎管產生側隱窩狹窄症的比例較多。三葉草型更易產生側隱窩狹窄症。

在脊柱外科領域,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和治療是存在爭議較多的話題之一。總的看來,椎間盤源性疼痛和神經功能障礙的產生機理十分複雜,對影像學檢查的特異性評價也有待於大樣本的研究。對無症狀的腰椎間盤突出認識不足,過分依賴於影像學檢查而不結合臨牀表現,可能導致診斷和外科決策的失誤。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