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健康常識 > 年輕小白領慎重進行網上自診

年輕小白領慎重進行網上自診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編輯說話

年輕小白領慎重進行網上自診

如今由於各種原因,一些人生病後不是立即去醫院就診,而是按照網上提供的治療方法自我醫治,這種方法被稱爲“網上自診”。專家提醒,“網上自診”看似給當事人提供了方便,但其帶來的誤診多、維權難等隱患卻常常令患者得不償失。

看病看病貴和恐病症

促使網上自診受熱捧

如今,很多網民習慣了“無所不用其搜”,凡事先在網絡上搜搜,不少年輕網民一旦出現頭疼腦熱,首選不是去醫院就診,而是使用搜索引擎進行網上自診。

網上自診的風靡反映出一些患者對時下醫療現狀不滿的無奈。去醫院看病,上班族首先要請假,去了醫院還得排隊掛號、排隊檢查、排隊交費和拿藥。看一次病,少則半天,多則幾天。耗時費精力不說,而真正面對醫生,往往只有幾分鐘。而在網上自診,只需敲敲鍵盤、輕點鼠標,頁面打開,不但有多位醫生提供即時診斷服務,而且是想看多久就看多久。在網上,一般自診一族僅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就能初步把病診斷了,多位醫生提供的診斷意見對他們的治療有參考幫助。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醫院就醫醫生可能會開“大處方”導致“高價藥”。通常情況下,相同的藥,醫院的價格比市面上藥店的貴,這也造成了年輕小白領一族更加傾向於網上自診。如果能夠通過網上自診確定病情後,自己去藥店買藥(只要不是處方藥)治病,就能省下不少錢。因此認爲,網上自診可能會冒點風險,但實惠。

不少人身體不舒服,喜歡上網查病因,這其實是都市人常見的恐病症。比如心理上的疾病,也依賴網絡,在網上做心理測試等。恐病症的表現有兩種:一是諱疾忌醫,擔心去醫院檢查出大病,所以就網上查查,覺得是一般毛病就自我安慰;二是成天覺得自己有毛病,而且問題還嚴重,然後就去網上搜索來印證自己的判斷,終日惶惶不安。另一些患者怕去醫院看病泄露了自己生病的隱私,特別是性病等傳染病患者,因此選擇網上自診。

■網上自診

三種不良後果讓人擔憂

輕病重斷、自己嚇自己。某商場營業員小李,早上一起牀便感覺臉上異常難受,急忙跑到鏡子前一看,原本嫩白的臉蛋,竟腫得像變異的紅蘿蔔,佈滿一片片的紅斑,異常難看。馬上要到上班時間,她只得戴了個大墨鏡,匆匆趕到單位。坐在辦公室,她不敢把墨鏡取掉,害怕同事嘲笑,便打開電腦,把自己的症狀輸入網站,先在網上自我診斷。按照症狀一對照,她嚇得差點癱在電腦前,天啊,她的症狀和系統性紅斑狼瘡相差無幾。驚恐之下,她把“患”上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消息打電話告訴了老公。那天包括雙方父母、娃兒在內,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哭哭啼啼,她還要交代後事。小李說,她隨後請了一個月的假,整天在家看照片,給娃兒和家人做飯,想着後事等等。直到前晚,丈夫一再追問,是否覈實清楚,她纔不好意思地說,是自己在網上查看的結果。第二天夫妻二人來到市醫院皮膚科。經過驗血等檢查,醫生說只是很普通的接觸性皮炎。

重病輕斷、越拖越嚴重。半個月前,張豔感到肚子周圍不舒服,便上網自查病情。一瞧,便判斷是一般的炎症,就花幾十元在藥店買了藥,邊吃藥邊擦洗患處。過了一週,疼痛不僅不見好轉,反而加重,有時疼得連站起都難受。家人讓她去醫院檢查,她卻反駁:在網上查了,是小毛病,沒事兒。最後家人把她強行送到市醫院婦科門診室,醫生一檢查,原來是宮頸炎,比一般炎症嚴重,原因是沒有及時治療,拖延了治療時間,加重了病情。

誤診多,維權難。患者與網上醫生不能面對面進行交流,不能準確判斷病症。一旦判斷有誤,就有可能對患者的治療造成延誤,誤診率偏高。另外,網上有很多醫學知識都不是權威醫療機構提供的。正規醫生診病,離不開四類資料:病史、症狀、體徵、輔助檢查,缺一不可,特別是對一些較複雜的病症,僅靠症狀描述無法辨別。一些小毛病可能隱藏着重大的疾病,這都需要經過專業的醫學檢查才能確認。正常情況下,醫生在沒有見到病人之前是不允許開處方藥的,如果患者在管理不嚴格的藥店買到了處方藥,一旦用錯了將會很危險。網絡判斷病症,基本屬於“隔空猜物”。每一種疾病會同時表現出多種症狀,每一種症狀又可能爲多種疾病所共有。有時症狀是一種假象,有時醫生當面診斷還能誤診,更別提不見病人的網絡了。#p#分頁標題#e#

此外,“網上自診”在維權上也存在不小的風險。醫院就醫,患者和醫生之間形成的是一種合同法律關係,國家有《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師、中醫師個體開業暫行治理辦法》等一系列法規規範醫療行爲,但網上診斷這種屬於邊緣的診斷方式,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進行規範。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裏,醫生資質無法覈實。一旦出現問題,患者將無法找到網上醫生,責任很難追究,相關部門也無法對具體的診療行爲進行調查取證。最終患者將陷入維權無門的尷尬境地,而醫院就醫在這些方面顯然要安全可靠得多。

■網上自診作參考

看病還得去醫院

去醫院之前,先到網上查查,可以增加自己對病情的瞭解。比如,你要是打球扭到腳了,上網一查就會有很多好心人告訴你怎麼處理,這些都是大家的經驗之談,有些確實很有效。求醫前先來個網絡看病就是先給自己上個醫學課,以便就醫時能夠更好地和醫生對話。每次去醫院,自己還沒弄明白咋回事就出來了。由於時間關係,很多醫生也不能講得那麼細,所以患者有必要對病情先有一點了解,這樣有利於和醫生交流。至於網上自診的結果,只可作爲參考。

通過網絡查閱疾病信息確實很方便,但是這些信息當中存在很多錯誤,特別是一些個人貼到上面去的帖子,可靠性更差。每個人的病情都是很複雜的,個體化特徵比較強,往往同樣一種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方法治療,包括藥量大小等等。因此,患者一定要摒除“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療思維,發現患病最好能及時與專業醫生溝通,及時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過程要周密細緻,並及時調整診療方案,這就要求患者和醫生之間有直接的接觸和互動,這是僅僅通過網絡聯繫所無法做到的。另外,在一些非法的醫療網站,任何人都可以註冊成爲會員,以“醫生”的身份在網上“應診”,這些網站,爲遊醫藥販大開方便之門,患者對此更應加以小心。

網絡擁有強大的信息,能提供許多方便,但這樣一個免費的信息場,裏面“龍蛇混雜”,許多信息的科學性、合理性、真實性等,得不到應有的保障。這些並不是很可靠的信息,卻會給人一種心理暗示。對於網絡,不僅要學會選擇性地接受,更要學會選擇性地拒絕,不能只根據網絡上提供的一些信息,或一種可能性,就照此執行。畢竟網上信息的不全面,會造成嚴重後果。與其會有更大的傷害,還不如一開始就上醫院。如果不進行專業的治療,輕症可能惡化成嚴重病症。與此同時,一些患者則錯把一般小病自診爲重病,造成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因此,提醒喜歡上網自診的市民,不管大小毛病,一定要到正規醫院檢查後才能確診。

■文/常怡勇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人民網健康衛生頻道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