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母嬰 > 男孩女孩怎麼區別養法

男孩女孩怎麼區別養法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俗話有說“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這到底是怎樣一種規律呢?難道男孩與女孩的教養方式真的不一樣嗎?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力求在每個環節都把寶寶塑造成男孩或者女孩該有的樣子。而孩子呢,直到四歲,他們纔開始意識到性別是個固定的東西,從那時起,他們開始知道什麼是男孩女孩各自應該做的事情,而且對別人明顯“越界”的行爲表示不滿。

男孩女孩怎麼區別養法

大學招生向男孩傾斜,中考自主招生,學校更青睞男生。男孩女孩區別對待不公平,正成爲現在熱鬧的話題,多數人的觀點將“男孩危機”歸咎於當下的教育制度不利於男孩成長;也有人認爲女生的全面超越見證了社會的進步。但看了美國康奈爾大學人類學教授梅雷迪思·斯莫爾的文章《男孩,女孩的社會學認知》,或許我們會對“男孩危機”的原因有不同角度的理解——也許正是我們自己造成了男孩和女孩的諸多差別,甚至是女孩的超越。

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提倡男女平等時間並不很長。所以從現實來說,女孩難免從小聽到各種“女生不如男生機會多”、“女孩以後要比男孩更難找工作”之類充滿危機感的告誡,從而讓女生腦子裏從小就植根下了“要更努力讀書纔能有出息”的想法,也就是斯莫爾所說的家長、老師和社會文化的影響。而書中所提到的同性別同齡人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影響所形成的效應,又進一步奠定了女生羣體性超越男生的基礎。

事實上,嬰兒只是生理上有性別差異的小人。但性別不單是個物理特徵,更是整個思想、感受、行爲和外在形象的處理過程。知道自己和別人的性別,是自我身份認同的一個重要部分。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力求在每個環節都把寶寶塑造成男孩或者女孩該有的樣子。而孩子呢,直到四歲,他們纔開始意識到性別是個固定的東西,從那時起,他們開始知道什麼是男孩女孩各自應該做的事情,而且對別人明顯“越界”的行爲表示不滿。

已經有無數關於兒童行爲方面的研究證明男孩看起來更好動、喜歡打架和比女孩子更有攻擊性。不過這些差異在兩歲前是體現不出的,而且這些結論也取決於研究的環境。終身致力於尋找兒童性別差異的心理學家馬科比就發現,在沒有其他人干預的情況下,女生會和男生一樣好動,尤其是在室外。在單獨的環境中,所有的孩子都一樣。也就是馬科比所寫到的“孩子在單獨玩耍的時候,不同性別導致的積極性差異是最小的。”

但馬科比和其他的科學家也發現,當孩子們在和同齡人一起玩的時候,一切都變了。真正的性別差異出現了。當學齡前的男孩們一起出去玩的時候,他們相互看樣,結果是調皮得近乎瘋狂。性別所導致各種差異更多的是由社會環境所造就。

社會環境在無意識中塑造或者強調着男孩女孩間的細微差別。大人們則深諳,根據性別孩子們應該有什麼樣的表現,然後讓孩子朝着社會認可的性別角色方向發展。

大人們認爲,男孩子們通常看起來比較不可駕馭,女孩子相反會比較合作。有了這些預設目標,孩子們很快學會了該如何表現,因爲他們想要得到家長的認可和更好融入同性中間。研究者發現,孩子從三歲開始喜歡和同性別的小孩玩。因爲同性之間玩的東西、交談的話題差不多。

老師、家長和社會在某種程度上加強了這種不同性別之間的區分。尤其是在公共場所,小孩不管是穿着打扮還是言行舉止,只要與傳統和社會的觀念不同,就會面臨更大的壓力。

這就是爲什麼在六歲之前看起來無關痛癢的性別區分會在二十歲的時候演變得如此可怕。這就是爲什麼作爲父母,我們應該重新審視作爲家長的一些假設和想法。

從幼兒時開始,父母用傳統的思維來決定對男孩女孩該穿什麼;也體現在根據不同的社會預期來塑造男孩女孩。這是一種主流思路的行爲,但我們不禁要思考,這是一種自然進而有益的方法嗎?沒錯,孩子們應該知道他們自己的性別,他們也應該學會成爲適應當地文化中男孩女孩的角色。但是他們不需要對那個角色全盤接受,而那些傳統觀念和要求更不能是限制性的。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