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中醫如何治療口咽癌

中醫如何治療口咽癌

來源:美型男    閱讀: 5.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口咽癌多由熱毒燻蒸,毒瘀互結咽部所致,初期以陽證、實證居多,後期每因耗損腎陰及精氣,陰損及陽而出現陰寒之象,故中醫對本病的治療,初期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消腫軟堅祛瘀爲主,後期本虛標實則以挾正祛邪爲法。

中醫如何治療口咽癌

1.熱毒瘀結型。

主證:咽部灼痛、吞嚥不利,口乾渴飲,口氣穢臭,腫物潰爛或出血,大便乾結,小溲黃赤等。舌紅苔黃,脈弦細。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消腫軟堅。

方藥①:犀角地黃湯(《千金方》)、合普濟消毒飲(《醫方集解》)加減。犀角(小牛角30g代之),生地20g,赤芍12g,丹皮9g,紫草15g,銀花12g,玄蔘12g,麥冬12g,馬勃4.5g,生甘草3g,山豆根30g,川楝子9g,夏枯草12g,蚤休30g,露蜂房9g,天葵子9g等。

另選用半枝蓮30g,魚腥草30g,白花蛇舌草30g,夏枯草15g,龍葵30g,藤梨根30g(每次選其中四味)煎湯代水煎藥。

淋巴結腫大者加海藻、昆布、薏苡仁、山慈姑、牡蠣化痰軟堅散結;無唾液分泌者,以玄蔘15g,生地15g,菱冬15g,生甘草10g,煎湯頻頻含飲;口腔碎痛者以青黛末噴敷口腔;大便乾結者加火麻仁15g;瓜窶仁15g。

分析:方中生地、赤芍、丹皮、水牛角、紫草涼血散瘀、清熱解毒;銀花、連翹、甘草、馬勃、山豆根清熱解毒消腫;玄蔘滋陰降火;川楝子理氣疏通壅滯;夏枯草、蚤休、露蜂房、天葵子軟堅散結,祛腐消腫。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消腫軟堅、脫腐祛瘀之效。

方藥②:黃連解毒湯(《外臺祕要》)合荊防敗毒散(《攝生衆妙方》)加減。黃連3g,黃芩1.5g,黃柏1.5g,連翹1.2g,羌活0.3g,獨活1.2g,人蔘0.9g,黃芪6g,當歸尾1.2g,生地黃1.2g,矢口母1.2g,防風1.2g,防己1.5g,藁本1.5g,桔梗1.5g,澤瀉0.6g,蘇木0.6g,陳皮0.6g,甘草0.6g。

分析:方中黃連、黃芩、黃柏、連翹清熱解毒;蕘活、獨活、防風、防己、藁本祛風散結;生地黃、知母、當歸尾、桔梗、蘇木涼血活血,祛瘀消癰;人蔘、黃芪補氣託毒。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祛風散結、活血消腫之功。

2.痰凝血瘀型。

主證:咽部疼痛、時有跳痛感,局部潰破,周圍色白,口臭,喉間有痰,梗阻不適,張口困難,脘痞納呆,舌質暗,苔黃膩,脈滑數或澀遲。

治法:清熱化痰、活血化瘀、軟堅散結。

主藥:清氣化痰丸(《醫方考》)、合失笑散(《和劑局方》)。膽南星10g,半夏10g,陳皮10g,黃芩15g,杏仁10g,瓜蔞仁20g,枳實10g,竹茹10g,黃連5g,夏枯草15g,山慈姑15g,蒲黃10g,五靈脂10g,白英30g,白花蛇舌草30g。

胸脘痞滿;納呆者,加薏苡仁20g,砂仁10g;口乾渴飲者,加天花粉20g,玉竹10g;腫塊潰破痛甚者,加蒲公英30g,金銀花15g;咳吐血性分泌物者,加茜草根10g,三七粉(衝)6g。

分析:方中膽南星、半夏、杏仁、瓜蔞仁、黃芩、黃連、竹茹化痰清熱;夏枯草、山慈姑化痰軟堅散結;枳實、陳皮行氣破結;蒲黃、五靈脂活血化瘀、散結止喘;白英、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抗癌消癰散結。全方具有清熱化痰、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功,爲治療痰凝血瘀熱蘊型口咽部腫瘤之方。

3.陰虛內熱型。

主證:腫瘤日久,口咽部狹窄或纖維性變,影響吞嚥和呼吸,口渴咽燥、手足煩熱等。

治法:養陰生津、清熱解毒。

方藥:沙蔘麥冬湯(《溫病條辨》)加減。沙蔘10g,麥冬15g,天冬18g,石斛10g,幹瓜蔞20g,太子參1.5g,淮山12g,甘草3g,丹蔘15g,白朮10g,藕片20g,銀花9g,豬苓15g,茯苓12g,白英20~30g,白花蛇舌草30g,絞股藍10g。

鼻塞加蒼耳子草備12g,自菊花9g,薄荷6g(後下),鵝不食草9g;黃膿涕者加魚腥草30g,山海螺15~20g,蒲公英30g;頭昏加潼蒺藜1Zg,制首烏15g。

分析:方中沙蔘、麥冬、天冬、石斛養陰生津;太子參、淮山藥、白朮、甘蕁等益氣健脾;藕片、自英、丹蔘、幹瓜蔞涼血散瘀、金銀花、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全方具有養陰生津、清熱解毒、涼血散結之功、爲扶正祛邪、標本兼顧之方。

4.正虛毒瘀型。

主證:形體羸弱,神疲倦怠,舌菌大如泛蓮,質硬或口腔粘膜糜爛,潰口色淡,面色蒼白,肢體遞冷,腰腿痠軟,夜尿頻多,口淡乏味,舌淡質潤,苔薄白,脈沉細等。

治法:補腎柔陰養陽,軟堅散結攻毒。

方藥:腎氣丸(《金匱要略》)加減。熟地15g,懷山藥12g,茯苓10g,澤瀉10g,菟絲子10g,淮牛膝10g,山茱萸6g,丹皮8g,制附片5g,壁虎5g,全蠍1只,蛇蛻(熔)3g,皁刺炭3g。

納欲不振,大便溏薄者加黨蔘、白朮、黃芪、陳皮、谷麥芽健脾理氣開胃,脾胃健運則化源充沛。腰腿軟弱,頭暈耳嗚者加枸杞子、仙靈脾、制首烏等以補腎氣;咽喉乾燥灼痛者加生地、玄蔘、麥冬、山豆根等滋陰潤燥,清熱解毒。

分析:方中熟地、懷山藥、茯苓、菟絲子、山茱萸、淮牛膝等補益脾腎,腎爲先天之本,脾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病久脾腎兩虧,氣血俱虛,陰損及陽,故加熟附片以溫補腎陽,鼓舞腎氣。脾腎得健,正氣得復,方能玫邪。壁虎、全蠍、皁刺,蛇蛻等破瘀散結,消痰軟堅。全方扶正培本,攻邪散結,標本兼治。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