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藥品 > 麻黃

麻黃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麻黃

別名:龍沙、狗骨、卑相。

麻黃

性味:性溫,味辛、微苦。

歸經:肺經、膀胱經。

入藥部位: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質莖。

麻黃的用法用量

用法:2~10g。

炮製:①麻黃:取原材料,除去木質莖、殘根及雜質,抖淨灰屑,切段;或洗淨後稍潤,切段,乾燥。

②蜜麻黃: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淋入麻黃段中拌勻,悶潤,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不黏手時,取出晾涼。每100kg麻黃段,用20kg煉蜜。

③麻黃絨:取麻黃段,碾絨,篩去粉末。

④蜜麻黃絨: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淋入麻黃絨中拌勻,悶潤,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不黏手時,取出晾涼。每100kg麻黃絨,用20kg煉蜜。

麻黃的功效作用

功效: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主治: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等病症。

麻黃的禁忌

體虛自汗、盜汗、虛喘及陰虛陽亢者禁服。麻黃髮寒力較強,故表虛自汗和陰虛盜汗,喘咳腎不納氣的虛喘者均應慎用麻黃。而且,麻黃興奮中樞神經,多汗、失眠者慎用麻黃。

麻黃的相關論述

①《湯液本草》:“夫麻黃治衛實上藥,桂枝治衛虛之藥。桂枝、麻黃,雖爲太陽證藥,其實榮衛藥也。肺主衛(爲氣),心主榮(爲血),敵麻黃爲手太陰之劑,桂枝爲手少陰之劑。故傷寒傷風而嗽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②本草經疏》:“麻黃,輕可去實,故療傷寒,爲解肌第一。專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氣者,蓋以風寒溼之外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則腠理閉拒,榮衛氣血不能行,故謂之實,此藥輕清,故能去其壅實,使邪從表散也;咳逆上氣者,風寒鬱於手太陰也;寒熱者,邪在表也;五臟邪氣緩急者,五緩六急也;風脅痛者,風邪客於脅下也,斯皆衛實之病也。衛中風寒之邪既散,則上來諸證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堅積聚,亦非發表所能。潔古云:去榮中寒邪,泄衛中風熱,乃確論也。多服令人虛,走散真元之氣故也。”

③《本草通玄》:“麻黃輕可去實,爲發表第一藥,惟當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爲相宜。雖發熱惡寒,苟不頭疼、身痛、拘急、脈不浮緊者,不可用也。雖可汗之症,亦當察病之重輕,人之虛實,不得多服。蓋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誤汗,雖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爲之動搖,或亡陽,或血溢而成壞症,可不兢兢致謹哉。”

④《藥品化義》:“麻黃,爲發表散邪之藥也。但元氣虛及勞力感寒或表虛者,斷不可用。若誤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矚,爲亡陽症。至若春分前後,元府易開,如患足太陽經症,波時寒變爲溫病,量力減用,人六神通解散,通解表裏之邪,則榮衛和暢。若夏至前後,陽氣浮於外,膚膜開泄,人皆氣虛,如患足太陽經症,寒又變熱症,不可太發汗,使其元氣先泄,故少用四、五分人雙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裏。此二者乃劉河間《元機》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時感暴風寒,閉塞肺氣,咳嗽聲啞,或鼻塞胸滿,或喘急痰多,用人三拗湯以發散肺邪,奏功甚捷。剖疹子,當解散熱邪,以此同杏仁發表情肺,大有功效。”

⑤《本草正義》:“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鬱,宣泄氣機,是爲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爲開肺,雖曰散寒,實爲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觀於《本草》主中風傷寒,去邪熱氣,除寒熱之說,及後人並治風熱斑疹,熱痹不仁,溫瘧嵐瘴,其旨可見。且仲景麻黃湯之專主太陽病寒傷營者,以麻黃與桂枝井行,乃爲散寒之用,若不與桂枝同行,即不專主散寒發汗矣。抑麻黃之泄肺,亦不獨疏散外來之邪也,苟爲肺氣鬱窒,治節無權,即當惜其輕揚,以開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黃湯之治裏水黃腫,《千金》麻黃醇酒湯之治表熱黃疽,後人以麻黃治水腫氣喘,小便不利諸法,雖曰皆取解表,然以開在內之閉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鬱肺,而鼻塞音啞;熱邪窒肺,而爲濁涕鼻淵;水飲漬肺,而爲面浮喘促;火氣的肺,而爲氣熱息粗,以及燥火內烙,新涼外束,乾咳嗑燥等證,無不恃以爲疏達肺金,保全清肅之要務,較之杏、貝苦降,桑皮、杷葉等之遏抑閉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黃性質最輕,氣味又淡,《本草》雖曰苦溫,亦因其功用而懸擬之,不過言其溫和升發之義耳。乃流俗畏之,幾以爲大溫大熱之藥,則李瀕湖《綱目》性熱一言誤之也。而繆氏《經疏》更爲過甚之詞,競有味大辛、氣大熱之說。不知麻黃髮汗,必熱服溫覆,乃始得汗,不加溫覆,並不作汗,此則治驗以來,鑿鑿可據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熱。若用以泄肺開暗,亦且無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況輕揚之性,一過無餘,亦必不能大汗頻仍,留戀藥力,釀力巨患。”

⑥《本經》:“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堅積聚。”

⑦《別錄》:“主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餘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

⑧《藥性論》:“治身上毒風頑痹,皮肉不仁。”

⑨《滇南本草》:“治鼻竅閉塞不通、香臭不聞,肺寒咳嗽。”

⑩《綱目》:“散赤口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