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歷史朝代 > 生物鐘學者釋疑熬夜 強迫夜貓子早睡不利健康

生物鐘學者釋疑熬夜 強迫夜貓子早睡不利健康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17年首個揭曉的諾貝爾獎被授予發現晝夜節律分子機制的三位科學家,也讓晝夜節律——生物鐘研究成了熱門搜索關鍵詞。“我並不同意這個觀點,”10月3日,晝夜節律分子機制研究者、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珞穎向澎湃新聞解釋,“至少我們的研究顯示,早鳥型(早睡早起)和夜貓子型(晚睡晚起)人羣的生物鐘是有差異的,強迫夜貓子型人早起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爲他在不應該醒的時候醒來,不應該睡覺的時候睡覺,對他的健康並不好。”

生物鐘學者釋疑熬夜 強迫夜貓子早睡不利健康

強迫早睡不利健康

生物鐘幾乎影響着人類一切生理活動,其中睡眠規律是最爲明顯的晝夜節律特徵之一。張珞穎曾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內科系進行博士後的研究,當時所在團隊發現了一個家族,有明顯早睡早起的習慣,並且發現了與此相關的基因突變。

生物鐘學者釋疑熬夜 強迫夜貓子早睡不利健康 第2張

強迫早睡不利健康

因此對於能否熬夜,張珞穎認爲,“應該遵從自己體內的生物鐘來作息,而不是要遵從一個既定的標準,因爲每個人不一樣。”“有一些人是天生的早睡早起,稱爲早鳥型;而有一些人則是晚睡晚起,也就是夜貓子型,比如我。”

張珞穎說,強迫一個夜貓子型的人早睡是很痛苦的事情,因爲他在應該醒着的時候睡覺,與在不應該吃飯的時候吃飯一樣,對他的健康並不好。”因此,生物鐘所揭示的生活哲學並不等同“不能熬夜”,而是“在正確的時間做對的事情”。

遵循生物鐘有多重要?已有研究證明,人體內的生物鐘,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時段,對我們的生理功能進行着非常精準的調節,包括行爲、激素水平、睡眠情況、體溫,以及新陳代謝等。

“我們的身體好比一個秩序井然的工廠,身體內不同器官的活動就像高度協調的生產線。所有原材料和零部件都必須按時送達,才能保證每條生產線上的產品正常生產,維持正常運行。”

美國內華達大學雷諾校區生物系助理教授張勇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這樣解釋。張勇說,跨洲飛行所帶來的時差正是生物鐘變化對人體造成的影響,而現有的研究發現,生物鐘的紊亂會導致一系列疾病,比如肥胖、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徵、睡眠障礙、抑鬱甚至是癌症

臨牀應用廣泛,但調控機制仍不清晰

在張勇看來,相比過去幾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研究,生物鐘目前還是比較基礎性的研究,“生物鐘不是一個針對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而是更爲基礎的研究,不僅是人類,甚至低等生物,包括真菌、植物等都適用。”

當前已有的研究中,學者已經將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應用到各行各業,比如睡眠、情緒、疾病治療、農業殺蟲等。

“比如有研究發現,農田殺蟲劑在不同的時間段殺蟲效果並不同,這正是因爲害蟲的抵抗效力受到生物鐘影響,因此選在害蟲抵抗效力差的時候殺蟲會事半功倍。”張勇解釋。同樣地,生物鐘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同樣矚目,“癌症病人的放化療也可以與生物鐘結合,因爲不同的時間段病人對放化療的耐受度也不同。”

不過,張珞穎認爲,生物鐘能否應用到臨牀操作與醫生是否知曉生物鐘有關,“諾獎之前,雖然生物鐘的研究並不新,但也屬於比較小衆的領域,甚至全球性的學術論壇也僅有不超過1000人蔘加。”現階段張珞穎的研究方向是晝夜節律與情緒的關聯。

張珞穎說,哈佛大學團隊曾通過問卷調查研究得出,人在一天中的愉悅指數與生物鐘相關,“結果顯示,不同的人在一天中的愉悅指數,在凌晨是最低的,而在傍晚則最高。”不過,儘管發現了情緒與生物鐘相關,“但是如何通過生物鐘研究來控制或調節人的情緒,目前爲止仍不明朗,也是我們正在研究的課題。”張珞穎說。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