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大量的潲水豬肉流入珠三角地區 市民的健康難以保障

大量的潲水豬肉流入珠三角地區 市民的健康難以保障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年關,南方日報記者在珠三角地區調查發現,潲水養豬依然是無證養豬場的主要方式之一,大量的潲水豬肉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市場流通,悄然送上了消費者的餐桌。

大量的潲水豬肉流入珠三角地區 市民的健康難以保障

每當黃昏來臨,來自廣西貴港的阿桂騎着電動三輪車從南海大洲村養豬場出發,車上載着三個足有1米高的塑料潲水桶,穿過裏水鎮,駛出南海區和佛山市,去往珠江對岸的羅衝圍湘菜館收集潲水,儲備明日的豬食。

往返二三十公里,阿桂在途中碰到很多老鄉和熟人,偶爾吆喝着打着招呼,就像在家裏出門幹農活一樣,他們同樣騎着三輪車去運載潲水,在廣佛兩地穿梭,成爲傍晚廣佛交界地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臭烘烘的潲水在他們眼中成爲了“香餑餑”,越來越多的外來養豬戶在城市邊緣搭建臨時豬棚,用成本低廉的潲水餵豬,快速出欄後銷往市場獲取更多利潤空間。

在南海里水鎮大洲村養豬場,潲水餵豬已經成爲常態,這裏的40多戶養豬者,依靠潲水養豬減少成本。多名食品研究專家則對這一現象表示擔憂,潲水中含有有害物質如笨、磷、鉛等,對在體內積聚大量重金屬、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並通過食物鏈殘留在豬肉中,間接通過食物鏈條危及人體健康。

據一位熟悉情況的行內人士透露,潲水養殖普遍分佈於南海、中山、惠州、東莞等珠三角城市的城郊。

潲水養豬

一條低成本養豬的捷徑,廣西農民老李帶着妻子背井離鄉,來到廣州尋求潲水養豬的致富之路

大洲村位於裏水鎮政府背後,順着水泥路進村,一個個臨時窩棚沿路而建,約有四五十戶外來打工者在此養豬。

12月3日,記者在大洲村採訪時發現,每家每戶門口都擺放着好幾個大的塑料潲水桶,臨近傍晚,養豬窩棚冒着黑煙,家家戶戶架起大鍋熬潲水,煮沸的潲水臭氣熏天,空氣中瀰漫着令人作惡的味道。

據在此養豬的多位農戶介紹,這裏的養豬戶大多來自廣西,有的戶養了二三十頭,也有的戶養了100多頭,租村民的土地搭起簡易的養豬窩棚,一般出欄期爲半年,一年可以出欄兩批豬近上萬頭。

來自廣西貴港的養豬戶老李介紹,他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就離開家鄉來廣東養豬,靠着從各家餐館收集潲水餵豬,最開始是在廣州天河區的棠下,隨着舊城整頓和改造,他們一步一步搬離城市中心遷往市郊,從廣州天河搬到了芳村,還轉戰過花都和增城,現在搬到佛山。他的同鄉們有的甚至搬到中山、清遠等更遠的地方。“廣東流動人口多,餐館多,潲水多,所以不能太遠離城市。”

在老李看來,潲水養豬並沒有什麼不妥,他們在農村的家裏同樣用潲水餵豬,豬喜歡吃潲水勝過飼料。當時,他們就是看中了廣東餐館衆多潲水量大,發現了這一條低成本養豬的捷徑之後,才帶着妻子和孩子背井離鄉,來到珠三角尋求潲水養豬的致富之路。

從餐館收來的潲水太油膩,阿桂和其他的養豬戶每天從城裏收來潲水後,加入麥麩、玉米粉,有時還加入水浮蓮等青草進行混合釋淡,再用大鍋熬開,“很有營養。”

“豬吃潲水,豬肉更有肉味。”老李告訴記者。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