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陰性艾滋病來源於恐艾症 偏執人格是真病

陰性艾滋病來源於恐艾症 偏執人格是真病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所謂“陰性艾滋病”是指自稱染上病毒者普遍都有與艾滋病感染極爲類似的症狀,但經多次HIV檢查卻仍顯示陰性,臨牀報告顯示他們是“無明顯的器質性病變”。

陰性艾滋病來源於恐艾症 偏執人格是真病

艾滋病恐懼症 (俗稱恐艾症)

獲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綜合恐懼症,是一種對艾滋病的強烈恐懼,並伴隨焦慮、抑鬱、強迫、疑病等多種心理症狀和行爲異常心理障礙。

4月4日

香港媒體稱,患者感染“陰性艾滋病”後會出現淋巴腫脹、皮下出血、舌苔生絨毛等症狀,且無法根治,內地至少有六個省市發現該病毒。

4月4日

廣東媒體就此調查時發現,很多醫院都曾接觸過這樣病例,患者大多有過高危性行爲。

4月5日

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透露,“陰性艾滋病”只是恐艾症狀,並無未知病毒。

4月6日

衛生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鄧海華通報,中美兩國實驗室對上述人員的檢測均顯示艾滋病抗體爲陰性,且尚未檢測到相關致病病原體。

本站消息 針對近日媒體報道稱有部分人員自述疑似感染“陰性艾滋病”一事,昨晚,衛生部辦公廳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鄧海華通報,中美兩國實驗室對上述人員的檢測均顯示艾滋病抗體爲陰性,且尚未檢測到相關致病病原體。

59名自述疑似患者均未查出病

據鄧海華介紹,2009年6月以來,陸續有羣衆向衛生部反映稱自己出現了類似艾滋病急性期症狀,認爲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未知病毒。衛生部對該人羣反映的問題高度重視,立即組織有關機構積極開展接訪、調查和諮詢等工作,認真聽取他們的建議和要求,解答他們的疑問。中國疾控中心專家還通過信函、電話、網絡等方式解答他們的疑問,介紹了相關知識。

2009年7月,中國疾控中心開始啓動相關調查工作,但因匿名的原因,該人羣基本情況不甚清楚。2009年9月-2010年1月,中國疾控中心專家通過網絡與該人羣取得聯繫,並招募了59名自願接受調查的“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者”進行了第一次調查。調查結果表明該人羣艾滋病抗體檢測均爲陰性,未檢測到相關致病病原體,缺乏新病毒或未知病原體感染的證據。

考慮到調查對象自述症狀與XMRV病毒(異嗜性鼠白血病病毒相關病毒)導致的慢性疲勞綜合徵的臨牀症狀相似,59名調查對象均檢測了XMRV病毒,結果均爲陰性。中國疾控中心將檢測結果和初步結論向該人羣作了說明,但未得到該人羣認可。

後中國疾控中心又將採集的血液標本送美國相關實驗室進行病原學檢測。目前美方反饋稱,已經檢測的樣本艾滋病抗體均爲陰性,尚未檢測到相關致病病原體。

僅2人一年內因扁桃體疾病住院

在第一次調查的基礎上,衛生部又組織專家制訂了“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羣”的流行病學調查方案,並於2011年2-3月在北京、上海、江蘇、浙江、湖南和廣東6省(市)開展了系統的流行病學調查工作。

目前共調查了40人,其中包括曾參與過第一次調查的15人。結果顯示,調查對象分佈於不同的市、縣,未呈現聚集性,也未發現調查對象之間存在共同的體徵和互相傳染的情況。

實驗室檢查結果發現,調查對象血常規結果基本正常。大部分調查對象及密切接觸者均能正常工作和學習,一年內僅2人因扁桃體疾病住院,未出現因其他嚴重疾病而住院或死亡的情況。

綜合兩次調查結果,衛生部專家認爲,目前可排除該人羣感染艾滋病病毒,沒有證據表明該人羣所述疾病具有傳染性和聚集性,沒有臨牀、實驗室和流行病學證據支持該人羣患有某種傳染性疾病。#p#副標題#e#

偏執人格使任何檢測都沒有說服力

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前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陰性艾滋病”只是恐艾症狀。然而,這一表態並未完全打消網民的疑慮:如果病因是“恐艾”,爲何卻能讓這羣患者有舌苔長絨毛、淋巴腫脹等真切的感受?

“病痛”真正原因是過度焦慮偏執人格

曾接觸過恐艾症患者的廣東精神衛生專家昨天表示,讓這些患者一直查不出病因卻感到受“病痛”折磨的真正原因是心理衝突,過度焦慮、內心道德衝突和偏執人格,使得任何檢測都沒有說服力。

“我們收治過一些恐艾症患者。其實他們的病根在於過度焦慮、內心道德衝突和偏執人格。”廣東省人民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學心理研究室主任謝永標坦言,心病不除,任何檢測在這些所謂的“陰性感染者”面前都沒有說服力,他們還會執著於尋找所謂的“病根”。

謝永標表示,有些恐艾症患者患有焦慮症,表現爲過度關注自身健康。有些患者存在偏執人格,容易自我強化,不斷給自己暗示。“情緒可以引起生理反應。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緊張焦慮時,會有出汗、胃腸蠕動緩慢、便祕、心慌等不舒服的感覺。”他說,普通人過一陣子就會對此釋懷,而有偏執人格的患者只會定向地認爲這是自己“有艾滋病”的表現,哪怕檢測查不出來。

將病因歸結爲“未知病毒”陷怪圈

如果一個偏執型人格的人認定自己有病,那麼即使檢查結果正常,他也認爲是檢測機構的能力不行,或存心隱瞞。於是,省市衛生機構的檢測查不出來,就求助於衛生部,國內的機構信不過,就要求助於國外機構。如果還是查不出艾滋病病毒,那麼就是“未知病毒”。

一旦將病因歸結爲“未知病毒”,這個奇怪的邏輯就可以永遠延續下去:因爲醫學的發展就像一個不斷膨脹的圓圈,圈外的未知世界總是比已知領域要廣闊。

恐艾症患者需心理治療

他們大多有過高危性行爲

從親身接觸中,謝永標發現,很多患者存在着激烈的內心衝突。他們大多有過高危性行爲,而這往往在他們的道德標準體系中是“不道德行爲”。

“發生性行爲,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是‘本我’的需要,而‘超我’在道德層面指責他們,‘你這樣做不對,是要受到懲罰的’。”謝永標說,最後道德戰勝了本能,他們在潛意識中選擇了“得病即受懲罰”,是對錯誤行爲負責,以此來爲自己的行爲開脫,逃避內心的折磨。

謝永標說,實際上,這是一種內心防禦機制的合理化,爲了證明自己是正確的,寧可讓自己變成內心最恐懼的“艾滋病病人”。

在他接觸的病人中,根據程度不同,輕者爲“疑病症”,即“一會兒相信自己的‘有病’感覺,一會兒相信醫生的‘無病’診斷”。重者則表現爲偏執型精神病,“無論檢測結果如何,他就是不信,會用各種證據來證明自己有病。”

謝永標說,對於這些恐艾症患者,醫學專家的結論和檢測結果重複百遍也是無力的,他們最需要的是接受心理治療,打開心結,弄清楚是什麼經歷、哪些內心衝突,讓他們陷入“恐艾”的迷思中執迷不悟。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