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霧霾不分國界 看看倫敦如何治理霧霾

霧霾不分國界 看看倫敦如何治理霧霾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霧霾不分國界 看看倫敦如何治理霧霾

中國是如今世界上遭受霧霾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霧霾範圍非常廣,想要治理霧霾就要多借鑑一下國外的治理經驗。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倫敦是如何來治理霧霾的。

倫敦鐵腕治霧霾

1930年3月29日,倫敦卡農街車站大樓的屋頂上,幾名工人清理厚厚的灰塵。

2013年伊始,“大霧”、“霧霾”等詞頻繁出現在中國各大媒體、網絡上。當年1月中旬,北京空氣質量甚至達到“六級”嚴重污染狀態,全國數十個城市出現嚴重污染。此後,重度霧霾頻繁出現。

這不由讓人回想起60年前倫敦的那場“毒霧事件”。不過,如今的倫敦已徹底摘掉了“霧都”的帽子,並努力將其打造成爲一個節能環保的綠色生態城。記者對此進行一系列調查採訪。

鐵腕一:法律限制工廠建設

20世紀初的倫敦是一座黑色的工業之都,輝煌卻又灰濛濛,由煤炭支撐的工業革命讓倫敦城內遍佈工廠。1952年12月,煤炭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塵等氣體與污染物在倫敦城區上空蓄積,引發了連續數日的大霧天氣,一場史無前例的毒霧奪走了超過1.2萬人的生命。倖存者們的生活也從此改變,成千上萬的人患上了支氣管炎、流感、肺炎、心臟病等疾病。而這些煙霧就是來自倫敦工業、交通和家庭所產生的煤煙與海霧相混合,形成的極濃煙霧。

事件發生後,英國人開始反思空氣污染造成的苦果,痛下決心,通過一系列“鐵腕”式的措施整治環境,並催生了世界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法案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還要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竈,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冬季採取集中供暖。

1968年後,政府先後頒佈了《控制公害法》、《公共衛生法》、《放射性物質法》、《汽車使用條例》等多項法令。這些法令的嚴格執行與實施,對控制倫敦的大氣污染和保護城市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到了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

鐵腕二:大力推進“綠色交通”

隨着汽車的普及,上世紀80年代後,交通污染取代工業污染成爲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爲此,英國政府要求所有新車都必須加裝淨化裝置以減少氮氧化合物排放。2003年,倫敦市政府開始對進入市中心的私家車徵收“擁堵費”,並將該筆收入用來推進公交系統發展。與此同時,政府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公共交通和綠色交通。

倫敦市政府還公佈了更爲嚴厲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車進入倫敦,計劃在20年內,減少私家車流量9%,每天進入塞車收費區域的車輛數目減少超過6萬輛,廢氣排放降低12%。倫敦還計劃2015年前建立2.5萬套電動車充電裝置。目前電動汽車買主將享受高額返利,免交汽車碳排放稅,還可免費停車。

除了限制私家車流量,以自行車爲標誌的“綠色交通”近幾年在英國異軍突起。倫敦市市長鮑里斯·約翰遜就是“綠色交通”的崇尚者,他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從2008年起,約翰遜提出了自行車“旗艦計劃”,內容包括開通巴克利自行車高速公路、自行車租賃計劃、自行車培訓、增加停車點和新組建一個自行車警察部門、保護騎車人的安全,以及一系列提升自行車這一交通方式形象的活動。

據倫敦自行車運動協會估計,倫敦每天有55萬人騎自行車出行。如今在倫敦,帶着摺疊自行車坐地鐵、火車已經是很自然的事,就連航空公司都有專門規定,爲自行車空中託運大開方便之門。

鐵腕三:倡導綠色能源

新能源的使用也是英國政府一直倡導的。按照英國政府2012年的計劃,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要佔15%的份額,40%的電力來自綠色能源,既包括對依賴煤炭的火電站進行“綠色改造”,也包括髮展風電等綠色能源。到時英國溫室氣體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

太陽能電板爲例,當個人或者公司選擇安裝太陽能,政府將給予太陽能發電補貼。這種收益不僅來自政府補貼,還有它的確能減少民衆的日常能源消耗費用。

2011年底,位於英格蘭東北部的杜倫火葬場已計劃在兩臺火化爐上安裝渦輪發電機,利用火化熱量發電,其中一臺可爲1500臺電視供能,而另一臺火化爐則可爲火葬場辦公區提供熱能。

另外,擴建綠地是倫敦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手段。上世紀80年代,倫敦市在城市外圍建有大型環形綠地,面積達4434平方公里,目前倫敦人均綠化面積達24平方米。無論是別墅還是公寓,幾百米開外一定會有大片綠地公園供民衆遊玩。政府還嘗試在街道使用一種鈣基黏合劑治理空氣污染,這種黏合劑類似膠水,可吸附空氣中的塵埃。

如今,藍天、白雲、青草、碧湖、天鵝……“城市花園”已經成爲今天倫敦的代名詞,倫敦每年霧天不超過10天,“霧都”之名早已不實。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