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獵奇 > 社會萬象 > 乳腺癌“種子”如何破“土”而出的?

乳腺癌“種子”如何破“土”而出的?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乳腺癌患者有望在腫瘤切除手術前,通過檢測體內一種細胞因子的表達量,即可幫助預測以後腫瘤復發、轉移的風險程度。近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腫瘤中心發現乳腺癌轉移的新機制,該成果發表於5月12日的國際腫瘤界頂尖雜誌C ancerC ell上。研究表示,乳腺癌腫瘤細胞和其所在的“土壤”環境產生相互促進對方生長的惡性循環效應,從而促使了腫瘤的轉移;以後治療上只要切斷這個循環機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大大降低乳腺癌轉移的風險程度。

乳腺癌“種子”如何破“土”而出的?

中國乳腺癌患者平均比歐美小10歲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全球每3分鐘就有1位婦女被確診爲乳腺癌。該文第一作者之一、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腫瘤醫學部副主任劉強介紹,而中國的乳腺癌發病率以每年3-4%的增長率上升,超過世界平均增長速度。中國乳腺癌的平均發病年齡在45歲左右,低於歐美國家的55歲。

劉強介紹,根據此前報告,2003-2009年7年間,中國城市乳腺癌患者死亡率增長了近四成;國家癌症中心2009年公佈的數據顯示,我國腫瘤登記地區乳腺癌發病率居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

乳腺癌轉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但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並非乳腺癌本身,而是乳腺癌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劉強說,乳腺癌死亡率並未排在第一,目前乳腺癌的早期治癒率很高,有六七成的患者早期是可治癒的,其餘三四成會發生復發或轉移。因此要治療乳腺癌,掌握其腫瘤轉移機制非常重要。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副院長、乳腺外科學科帶頭人宋爾衛教授介紹,腫瘤相當於“種子”,微環境相當於“土壤”。該研究就是揭示乳腺癌“種子”和“土壤”之間的互動關係。

宋爾衛說,乳腺癌土壤中最多的炎症細胞就是巨噬細胞,這種細胞在被激活後就可以幫助“種子”生長了。被激活的關鍵是種子會釋放的一種叫GM-CSF的細胞因子。

劉強表示,乳腺癌細胞本來應該是上皮細胞,但是有部分腫瘤細胞會發生上皮-間質轉化,這種轉化讓原本圓圓的腫瘤細胞變成了長條的梭形,“活動能力就更強了,更容易轉移。”同時轉化後的腫瘤細胞就會分泌這種GM-CSF的細胞因子。

“GM-CSF會‘收買’土壤中的巨噬細胞,讓它們開始爲腫瘤細胞服務了。”劉強說,腫瘤細胞和“叛變”的巨噬細胞會如同滾雪球一樣,越變越多,最終的結果就是乳腺癌轉移到了身體其他部位。

該文章第一作者之一、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乳腺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蘇士成博士研究生介紹,他們在實驗中發現阻斷GM-CSF或者CCL18的功能,都能夠抑制乳腺癌細胞的轉移。

臨牀意義

改造“土壤”提供治療新思路

宋爾衛說,“清楚乳腺癌這個惡性循環機制之後,打斷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可以大大降低乳腺癌轉移的機率。”

在治療方面,曾經的着眼點都集中在對腫瘤細胞本身的打擊,但對它生存的土壤則較少關注。“如何改造土壤?我們這個研究就提供了一個新治療思路。”宋爾衛表示,這爲以後開放針對乳腺癌土壤的靶向藥物提供了試驗依據。

宋爾衛說,由於需要通過嚴格的臨牀試驗程序,推廣到臨牀診斷可能還需要兩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而靶向藥物的開發和臨牀普及則要10-15年甚至更久。

社會萬象
國際快訊
人間冷暖
奇聞趣事
世間印象
閒談
歷史名人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