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言名句 > 佳句美文 > 如何預防感冒 3個方法讓你秋季不感冒

如何預防感冒 3個方法讓你秋季不感冒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天涼爽的天氣卻有很多人感冒,感冒不是什麼大病,但是有些人治療了很長時間都沒好,拖拖拉拉的等個半個月還沒痊癒,如何預防感冒呢?治療感冒要注意什麼?

 

如何預防感冒 3個方法讓你秋季不感冒

3個辦法讓你擁有不感冒的秋天

1、寒露腳不露

“寒露腳不露”告誡人們寒露過後,要特別注重腳部的保暖,切勿赤腳,以防“寒從足生”。因爲兩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較少,再加上腳的脂肪層很薄,因此,保溫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響。研究發現,腳與上呼吸道黏膜之間有着密切的神經聯繫,一旦腳部受涼,就會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纖毛運動減弱,人體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寒露過後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襪外,還要養成睡前用熱水洗腳的習慣,熱水泡腳除了可預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還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皮膚和組織營養,可減少下肢痠痛的發生,緩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勞。

2、練“彈指功”提陽氣

很多朋友冬天怕冷,容易手腳冰涼,如果在寒露之後開始練練“彈指功”,可以讓這些狀況會得到改善。

“彈指功”非常簡單,可以每天中午用雙手拇指扣住中指用力彈出去,反覆一百遍。當然,可以不必侷限於一百次這個數目,次數越多越好,有空就彈彈。中指的指尖是心包經的起點,而心包經是心臟的保護牆,寒露之後,人體的氣血開始流注心包經,所以常彈中指,能夠促進氣血循環,提高人體的禦寒能力,也就不容易手腳冰涼、畏寒了。

3、適當食補不能少

寒露後也可以適當食補,這裏推薦一道菜,即山藥胡蘿蔔燉羊肉,這道湯具有補體健腎,提升元氣的作用。怕吃羊肉上火的朋友,可以配着喝些菊花茶,菊花是清熱去火的,還可以潤肺補腎。

如果不喜歡吃羊肉,可大椎穴以喝五豆粥,即用小米配上紅、黃、黑、綠、蠶豆五種豆子,熬粥喝,它能調和五臟,濡養腸胃,提升機體的免疫力。爲了增強進補的效果,閒暇還可以多敲敲足三裏(外膝眼下四橫指),以提升脾胃運化功能。

如何預防感冒 3個方法讓你秋季不感冒 第2張

秋季感冒的治療方法

1、鮮薄荷15克切碎,加100毫升水搗爛,用紗布絞取汁液,粳米50克,置鍋中,加水適量煮粥,粥成後,加入薄荷汁及白糖適量,再煮沸。調勻食用。每日2次,每次1碗。病癒即止。

2、蔥白2根,紅糖30克,生薑15克。將蔥白、生薑切小塊,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10分鐘,再放入紅糖,趁熱飲服後上牀蓋被髮汗。每日2次,病癒爲止。此方對於風寒感冒輕症和老年體虛者,一般服藥後得汗即愈,少數需服3-4次。

3、綠豆15克,生薑3片,蔥白1根,蘿蔔片30克,大棗4個。加水適量,煮至綠豆開花熟透,趁熱服發汗,治癒爲止。此方適用於風寒感冒。

4、葛根12克,蘇子、杏仁、芍藥、川芎各3克,乾薑、甘草各2克。加水煎煮2次,將藥汁混勻,每日3次飲服。此方對流行性感冒初期療效較好。

5、蔥白、生薑各15克,食鹽3克。共搗成糊狀,用紗布袋裝好,塗擦以下十處:前胸、後背、左右腳心、左右手心、左右肘窩、兩腿膕窩。前胸要重擦,擦好後躺下休息,半小時後即出汗退燒。

6、雞蛋1個,冰糖30克,將雞蛋打破,同搗碎的冰糖混合調勻。臨睡前用開水沖服,取微汗,養陰潤燥,清肺止咳,治感冒,症見流清涕、咳嗽、發冷等,對小兒流鼻血亦有效。

7、蔥白5根,姜1片,淡豆豉20克,用砂鍋加水一碗煎煮,趁熱頓服,然後臥牀蓋被髮汗,注意避風寒,解毒透表,解毒通陽,用於感冒初起,症見鼻塞、頭痛、畏寒、無汗等。

如何預防感冒 3個方法讓你秋季不感冒 第3張

秋季感冒治療需遠離三誤區

1、感冒算啥,跑跑步出出汗就好了!一旦感冒,即刻意進行一些如跑步、打球等運動來緩解,這就是運動療法,此類方法多爲年輕人採用。這種做法有時適得其反,加大運動量治療感冒會增加體能消耗,使身體抗病能力減弱,存在病情加重的風險。

2、感冒是受涼引起,蓋個厚被子捂出汗就沒事了。不少人認爲傷風感冒是由於內積寒氣引起,主張捂汗治療,讓病人喝熱生薑水,用被子矇住身體,直至捂出一身汗爲止。這種做法不一定適應病情,病人出汗過多,容易發生脫水症狀,也可能因身體內部電解質失衡而加重病情或引起併發症狀。

3、感冒期間不想吃東西,沒啥胃口,所以少吃點東西感冒就早點好。就應該少食,這種觀點欠妥。感冒時腸胃蠕動減慢,消化分泌減少,進食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容易引發消化不良,此時應該吃一點稀飯和蔬菜等容易消化食品,且應與平時食量大致相當,不能相差太多。

秋季容易出現燥咳,主要是因爲溼度過低,影響上呼吸道及口腔黏膜溼度而引起炎症或乾燥所致。雖然不是嚴重的疾病,但是稍有疏忽,可能會因此引發氣管炎和支氣管炎,所以大家在自行用藥和調理時也要引起重視,避免用藥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