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母嬰 > 胚胎異常

胚胎異常

來源:美型男    閱讀: 6.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會胚胎異常

重複流產、畸形、死胎是婦產科臨牀常見的胚胎或胎兒異常性疾病。一般認爲,導致胚胎異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由於遺傳因素、染色體異常和環境因素作用而使得胚胎髮育過程發生紊亂,導致各種形態結構與功能的異常。

胚胎異常

胚胎異常應及時人流

在妊娠頭三個月內自然流產的胚胎中,形態異常的超過70%。換言之,絕大多數病態的胎兒經流產而被自然淘汰。所以說流產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

如果對於這種自然流產的胚胎採取積極的保胎措施,可能會生下畸形胎兒或今後智力發育落後的孩子,從優生角度上看,這種做法並不可取,尤其對年輕夫婦而言。

早孕期可能致畸的問題及其防治

1.妊娠劇烈:造成酮血癥可致胎兒發育異常,由於嘔吐引起的營養不平衡也可影響胎兒正常生長。

妊娠嘔吐本爲生理現象,如未發展成病理情況,孕婦食慾不佳可少吃多餐、解除心理顧忌、正確對待反應,並要注意保持營養平衡以順利渡過反應期。妊娠嘔吐經過積極治療效果不好,並持續時間較長超出早孕期很久者,應認真檢查胎兒發育有無異常。

2.發熱:早孕期發熱可致畸,胎兒期後雖不能再有大的結構畸形發生,但可損傷兒腦造成生後小兒痙攣、智力低下。除避免孕期生病發熱外,還應避免其它能影響孕婦體溫升高的因素。如高溫作業的職業、生活上如熱坐浴、桑拿浴等均有增加先天畸形發生率的報導。除致畸外,流產、死胎率均可增加。

3.宮內感染:早孕期最常見的宮內感染爲弓形蟲、風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水痘等,這些病毒或原蟲感染均可致胎兒畸形或致病致殘,應積極開展預防接種爭取儘量減少發生。

4.先兆流產:遇先兆流產應首先排除有無母體因素如子宮肌瘤、黃體激素不足、外傷史及全身疾病史等。既往有過妊娠或孕育史,還應排除是否存在免疫性因素。如考慮胎兒因素較多不宜積極保胎,以免增加異常兒出生機會。

5.菸酒:孕婦吸菸或被動吸菸可造成低體重兒,菸鹼可以增加流、早產機會,並使胎兒容易發生宮內窘迫,新生兒存活力低,易生病等危害。孕婦飲酒造成的胎兒畸形稱酒精中毒綜合徵,中毒較輕表現不典型稱酒精影響兒。故孕婦必須忌酒,夫婦一方酗酒均可影響胎兒質量。

6、早孕期常見問題還有如服藥不當,或是孕早期接種了風疹疫苗(減毒活疫苗),煤氣中毒等各種問題,故首先應加強孕前宣教減少一些不利因素。

B超能檢查出所有的胎兒異常嗎

98%準媽媽錯誤認爲,B超可檢查出所有胎兒異常,這是一個比較大的錯誤的認識。

超聲波有死角,檢測結果會受限制,且判讀結果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如媽媽肚皮的厚度(母體脂肪太厚,超聲波穿透力減弱,會導致影像看不清楚)、胎兒的位置、角度、姿勢、動態、羊水的多寡等。有些異常超聲波根本看不到,如代謝性疾病。不能要求一次超聲波就檢查出所有的異常,特別是細微的構造,包括手指有幾根、幾節、耳朵有沒有耳垂、鼻子挺不挺等。

目前許多醫院都會在妊娠10~12周時發給準媽媽健康手冊。大約在20周左右,會進行產檢超聲波,看看胎兒器官發育的狀況,但如果照的那一次,胎兒沒有轉到正面或在對的位置,都無法正確判讀胎兒的狀況。如果準媽媽不放心,可要求再高層次照超聲波。高層次超聲波彩超的黃金診斷期在20~24周,之後胎兒會長大,器官也會愈來愈大,骨骼會愈來愈鈣化,超聲波能透視看到的狀況也會隨之降低。

B超檢查時間及檢查項安排

5~6周超聲波檢查

看胚胎數:此時通過超聲波檢查,大致能看到胚囊在子宮內的位置,若仍未看到,則要懷疑是否有子宮外孕的可能。準媽媽若無陰道出血的情況,僅需看看胚囊着牀的位置。若有陰道出血時,通常是先兆性流產, 這段時間若有一些組織從陰道中掉出來,就要考慮是否真的已經流產。另外,在孕期5~8周間,還可以看到胚胎數目,以確定準媽媽是否孕育了雙胞胎。

12周第1次正式產檢

大多數準媽媽在孕12周左右開始進行第1次產檢,做各項基本檢查。由於此時已經進入相對穩定的階段,一般醫院會給媽媽們辦理孕婦健康手冊。日後醫生爲每位準媽媽做各項產檢時,也會依據手冊內記載的檢查項目分別進行並做記錄。本次檢查有關超聲波的項目是胎兒頸部透明帶”的篩查等。

17~20周詳細超音波檢查

全面檢查:本次檢查,主要是看胎兒外觀發育上是否有較大的問題。醫生會仔細量胎兒的頭圍、腹圍、看大腿骨長度及檢視脊柱是否有先天性異常。最令準媽媽期待的首次胎動,約在18~20周出現。

33~35周超聲波檢查

評估胎兒體重:到了孕期34周時,建議準媽媽做一次詳細的超聲波檢查,以評估胎兒當時的體重及發育狀況,並預估胎兒至足月生產時的重量。一旦發現胎兒體重不足,準媽媽就應多補充一些營養物質。

醫生建議:想要一次產檢超聲波檢查,就能發現所有異常,顯然是不可能的任務。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