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內科 > 治痔新療法——微創

治痔新療法——微創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將微創理念與微創技術應用於肛腸外科是目前肛腸科專業醫生積極探索的問題,也是肛腸外科未來發展的方向與目標。

治痔新療法——微創

1 注射療法

注射療法長期以來是治療Ⅰ~Ⅱ度內痔的首選方法。自初起使用的壞死劑枯痔液到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硬化劑消痔靈,再到相應硬化劑的改良,藥物的改進一方面減少了藥物本身對人體的危害性,同時也減少了術後痛苦及相應併發症的發生。

2 套扎療法

套扎療法演變於內痔的結紮方法,最初使用絲線或腸線,後逐漸演變爲膠圈套扎(RBL)[4],現臨牀多用自動痔瘡套扎術(RPH),其用特製的套扎器械將膠圈套扎於痔的基底部,通過膠圈的彈性收縮作用部分阻斷痔的血供,使痔體萎縮、脫落而達到治療目的。套扎療法是治療Ⅱ、Ⅲ度內痔安全、有效、廉價、便捷的方法,並一度被歐美學者稱爲治療內痔的微創技術(Minimally Invasive Technique)[9]。

3 銅離子電化學療法

通過電極將銅離子輸入內痔體內,與血液中物質相結合形成銅絡合物,該絡合物在組織內使微血管血流減緩、凝固,血管壁上皮細胞水腫,產生無菌性炎症、壞死、機化,痔體內的毛細血管數量減少,淤血量減少,痔體萎縮變小,達到治療目的。該方法是治療Ⅱ度內痔出血、脫出安全、有效、微創、便捷的方法。

4 痔動脈結紮術(HAL)

HAL通過阻斷痔的血供,使痔體靜脈叢內壓下降,痔體萎縮。同時結紮效應可使直腸黏膜與黏膜下層組織粘連固定、阻止肛墊下移,從而達到消除痔脫垂症狀的目的。多普勒引導下痔動脈結紮(DG?HAL)利用多普勒專用探頭,於齒線上2~3 cm探測到痔上方的動脈直接進行結紮處理,使臨牀操作更加精確、簡便。國內外學者大量的臨牀應用也證實其是一種治療Ⅱ、Ⅲ度內痔的微創方法。

5 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形切除釘合術(PPH)

該技術是意大利學者Longo建立在肛墊下移學說基礎上治療脫垂性內痔的新興技術。其通過特製吻合器在脫垂內痔的上方環形切除直腸下端腸壁的黏膜和黏膜下層組織,並在切除的同時對遠近端黏膜進行吻合,從而達到對脫垂內痔上提、復位、斷流、減體的目的。自應用以來,迅速在國內外臨牀廣泛應用,對Ⅲ、Ⅳ度內痔尤其是環狀脫垂性內痔的治療具有操作簡便、損傷小、痛苦少、恢復快等優點。

6 外剝內扎手術中的微創技術

外剝內扎術(Milligan?Morgan術)仍是目前肛腸科醫生治療混合痔特別是重度痔的主流術式。自1937年應用以來,廣大臨牀醫生對該術式在追求微創美容方面作了大量的改良,概括起來有三方面。

6.1 肛墊的保留 1975年Thomson提出痔的肛墊下移學說,認爲痔是肛墊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叢的淤血形成。使人們逐漸認識到痔的原發部位是屬於有功能的正常組織在肛墊區的ATZ(anal transitional zone )上皮,即直腸肛管移形上皮。具有一定的內分泌及免疫功能,分佈着高度特化的感覺神經組織,並有精細的辨別感,可誘發肛門反射,以維持正常的大便自制功能。在這一學說的指導下,國內外廣大學者及時更新觀念、改良術式,儘可能保留正常肛墊,減少損傷,取得了滿意的臨牀效果。

6.2 齒線的保留 齒線區是高度特化的感覺神經終末組織帶,是排便運動的誘發區。術中過多損傷齒線就會使排便反射減弱或消失,出現便祕或感覺性大便失禁,臨牀上相應衍生的完全保留齒線術式或儘可能的減少齒線的損傷手術方式的研究證實,保留齒線可以有效保護肛門功能,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

6.3 皮橋的保留與肛門外觀整形

對環狀混合痔手術而言,皮膚損傷過多會導致肛周皮膚缺損,瘢痕增多,一定程度上影響肛門功能和延長癒合時間,嚴重者可導致肛門狹窄,所以臨牀上要儘可能的採用微創技術達到保留皮膚的目的,外痔處理由剛開始的切除逐漸演變爲剝除,沿肛周皮紋走形及外痔的形狀設計微創切口,力求多保留肛周皮膚和各切口之間的皮橋,同時採用如翼狀切口或輔助切口等,儘可能保證肛門的整體外觀平整,甚至達到美容的效果。

痔病治療方法繁多,目前尚沒有任何一種治療方法是一種完美的治痔方法,臨牀上對於各種方法的選擇應遵循微創理念指導下的個體化治療原則,同時要考慮衛生經濟學等因素。任何一種方法甚至任何尖端的儀器和器械都不能稱爲真正意義上的微創,微創必須體現在痔病的整個診療過程中,體現在面對痔病患者的每一個細節中,同時對痔病發病機理等基礎研究的深入也會影響痔治療觀念與微創治療的進展。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