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內科 > 中醫學關於糖尿病足發病機理的研究

中醫學關於糖尿病足發病機理的研究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醫學認爲本病的病機主要是消渴日久,氣陰兩虛,經脈瘀阻,血行不暢,肢端失養,加之溼熱下注,熱毒血瘀,而成脈痹、脫疽,具體如下:

(1)溼熱下注,熱毒蘊結
  
消渴病人由於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痰濁內生,病程遷延,脾氣虛損,健運失司,津液不化,溼濁內生,或因氣機阻滯,瘀血阻絡影響津液正常代謝,出現溼邪阻滯。溼性重濁粘滯,出現足腫。若溼熱下注則患處皮色暗紅,腫脹,疼痛,甚則潰破溢膿。

若淤血溼濁阻滯脈絡,營衛壅滯,鬱久化熱,或患肢破損,復感邪毒,陰液更虧,導致脫疽,甚至肉腐、筋爛、骨脫。若熱毒白熾盛可有全身發熱,煩熱口渴,大便乾結等全身症狀,若殃及骨髓,則證屬兇險。

(2)瘀血阻滯,脈絡痹阻
  
消渴日久,因於陰虛燥熱,陰液虧虛,燥熱偏盛,熱灼津血,而致血液濃縮,血液粘滯,血行澀滯瘀緩,或由於燥熱傷陰耗氣,使氣陰兩虛,無以運血,血行無力,或由於陰液虧虛,陰損及陽,陽虛寒凝,血脈失於溫煦,均可使血行不暢,形成血瘀。血瘀一旦形成,因血脈痹阻,血行不暢導致肢體局部尤其是肢端失養而形成脈痹、脫疽。

臨牀與實驗已表明,糖尿病壞疽患者普遍存在瘀血阻滯,脈絡痹阻的病理改變。表現爲足背及脛後動脈搏動減弱甚至消失,血液流變學異常,全血黏度增高,血小板凝集能力增高,凝血機制異常,纖維蛋白增高,纖維蛋白活力降低,微循環障礙,袢頂出現結節,管袢模糊不清,血流異常,斷線呈現團塊狀,血細胞聚集,靜脈袢和乳頭下靜脈叢擴張,袢周出現出血斑等,微循環導致異常改變體現了中醫消渴病脫疽的本質。

(3)精血虧損,氣陰兩傷
  
臨牀觀察消渴病,脈痹,脫疽等多發於年齡較大,病程較長的老年患者,此部分病人,因消渴日久,傷陰耗氣,多有氣陰兩虛見證。而脈痹,脫疽形成之後,由於瘀血內阻,熱毒血瘀等原因,進一步耗傷正氣,導致陰傷氣虛加重,陰陽俱虛,精血大虧,脫疽久不收口,新血不長,新肉不長,病情纏綿。

中醫學關於糖尿病足發病機理的研究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