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內科 > 五大時刻最傷腸胃

五大時刻最傷腸胃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受訪專家

錢家鳴,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教授,中國醫師協會消化專業委員會會長

高翔,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廣東省胃腸肛門醫院)消化科主任, 廣東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委

在人的一生中,腸道要處理65噸食物,相當於12頭大象的重量。消化分解、吸收營養、排泄廢物,腸道在體內幹着最累最髒的活,卻很少得到我們的關注。

《2012國民腸道健康白皮書》中顯示,近95%國人存在腸道問題,可1/4的人平常根本不關心腸道健康,即使出現問題,也只有15%的人會去就醫。而在生活飲食中,一些不良習慣最傷腸胃,一些警報信號亟需引起重視。

五大時刻最傷腸胃

吃:麻辣燙、燒烤、涮鍋,消化科醫生最忌諱的食物

什麼最傷腸胃?大吃大喝、不吃不喝、亂吃亂喝!在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消化科主任高翔的門診中,很多人都是因爲這些原因造成腸胃不適來就診的,吃,是影響腸道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麻辣燙、燒烤、涮鍋等當今最流行的食物是消化科醫生最忌諱的食物之一。

“又辣又爽,很多人吃的就是那個勁兒,嘴上爽了,卻全然不顧對胃腸道的刺激和破壞。”作爲一名消化科專家,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錢家鳴坦言,自己“消受不起”這些美食,也從來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不管是燙、燒,還是涮,加熱時間短,食物不能完全煮熟,容易引起過敏,甚至造成腸道炎症。這些食物比較燙,可口腔和食道表面黏膜非常嬌嫩,能承受的溫度最高在50℃-60℃,一旦達到75℃左右,黏膜就會被灼傷。偶爾灼傷能很快恢復,但如果經常吃麻辣燙、涮鍋等比較燙的食物,黏膜不斷被灼傷,會引發口腔潰瘍、食道潰瘍和食道炎等。

喜辛辣、重口味讓腸胃受傷不淺。“辣椒在嘴裏能帶來爽辣的感覺,但到了腸胃裏面可就不是這麼回事兒了。吃得過量,不但胃部產生灼燒感,還會刺激腸道,造成腹瀉或便祕。”高翔教授強調,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就要停止吃辣,不要再給腸胃刺激了。

暴飲暴食也要不得。“大吃大喝,一頓飯吃成了急性胃擴張,這樣的病例可不少!”錢家鳴教授感嘆道。如果有基礎性疾病,還會誘發一些嚴重的問題,譬如,膽石症本來是小問題,但如果暴飲暴食,就可能誘發胰腺炎,而重症胰腺癌的死亡率高達20%-40%。

高翔教授經常開玩笑地跟病人說,粗茶淡飯最養生。“每個人腸道內的消化酶、菌羣都有所不同,要根據自己的腸道狀況選擇合適的食物。有些人吃了玉米、地瓜、麥麩就會腹脹或拉肚子,那麼,它就不適合你,飲食中少吃。對胃腸功能不好的人,建議製作‘飲食日誌’,將食物和胃腸道症狀記下來,可發現哪些食物適合吃,哪些要從食譜裏剔除掉,對改善胃腸道功能有幫助。”

思:腸子最怕焦慮,不良情緒導致胃腸道功能紊亂

腸道除了負責消化食物,還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70%的免疫細胞位於腸黏膜內,而且,腸道也被稱爲人體第二大腦,我們的情緒與心理狀態都會影響腸道的生活和工作節奏。

“胃腸道能感知我們的壓力和情緒變化,長期不良情緒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高翔教授解釋,“胃腸道和大腦相當於兩塊主板,胃腸道神經和大腦神經相互交流,如果長期緊張、焦慮、壓抑、惱怒,大腦會將這些情緒通過神經傳導到胃腸道,使胃腸道抑鬱和焦慮,產生一系列不適症狀。”

一些人由於工作壓力過大,過於緊張焦慮,甚至會引起腸易激綜合徵,顧名思義,就是腸子愛激動,腹痛、腹部不適及排便習慣改變會找上門來。雖然這種疾病的原因與機制還不完全清楚,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情緒會對腸道造成很大影響。

“先進行自我情緒調節,如果不起效,進而使用藥物治療。先針對胃腸道症狀進行功能性調節,如果不行,再求助於精神心理方面的藥物。但都要在專業醫生的診斷下,分等級、分層次進行治療。”高翔教授說。

睡:熬夜剝奪了胃腸道休息的機會,誘發潰瘍

愛吃重口味食物,心理壓力大,久坐不愛動……細數對腸道健康不利的生活習慣,你我至少都能攤上幾個,再加上經常熬夜,腸子肯定比別人“老得快”。

熬夜的成本太高,除了造成免疫力下降、皮膚變差等,腸道也不能倖免。“消化酶分泌有早、中、晚週期,晚上是消化酶分泌高峯期。長期黑白顛倒,不規律的飲食和睡眠會打亂消化酶的分泌規律性。”錢家鳴教授強調,經常熬夜的人更易出現肚子脹、消化不良、排便不規律等問題。而且熬夜剝奪了胃腸道休息的機會,甚至會誘發消化性胃潰瘍等。

不規律的飲食也是腸道健康的大忌。2011年,北京一位23歲的女孩因急性胃潰瘍導致失血性休克而去世,而她長期加班、熬夜、晚上九點後吃晚餐。

“不吃或不按時吃飯,胃酸沒有及時被食物中和,過度分泌,會損傷胃黏膜,導致消化性潰瘍。”高翔強調,尤其是有慢性胃炎或有消化性潰瘍病史的人,按時吃飯很重要。如果條件有限,可隨身攜帶蘇打餅乾,中和一部分胃酸,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

瀉:慢性腹瀉超6周,就得懷疑炎症性腸病

在很多人看來,拉肚子是小病,自己吃點抗菌藥就行(造成腹瀉的病因多樣,很多不需要吃抗菌藥),但若超過6周,務必就醫,排查是否患有炎症性腸病。

炎症性腸病(IBD)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在前不久的“世界炎症性腸病日”上,專家們表示,雖然大衆對它比較陌生,但這種胃腸道慢性、進行性、致殘性、破壞性炎症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北京協和醫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等多家醫院專門設立了“炎症性腸病專病門診”,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每週接診的患者就有七八十名。“炎症性腸病發病率不高,但我國人口基數大,且治療週期長,因此門診中的患者越來越多。”高翔教授指出。

在錢家鳴教授的門診中,記者也看到,不少人因爲炎症性腸病來就診。

堵:慢性便祕,要麼不重視要麼濫用藥

說到腸道,我們最先想到的不外乎兩件事——吃和拉,但很多人的腸道常常遭遇“堵車”,患上慢性便祕。慢性便祕是常見的腸道疾病,發病率較高,尤其是女性。

便祕不是大病,但很多人存在認知誤區:要麼不重視,要麼濫用瀉劑。我國慢性便祕患病率爲6%-14%,但其中僅有少數主動就診,很多患者都會自己想辦法解決,找來各種“瀉藥”幫忙。

“便祕不可長期服刺激性瀉藥或頻繁使用開塞露。”錢家鳴強調。糞便乾硬和腸道推動力不足是導致排便困難的兩大主要原因,治療也應在醫生指導下,從緩到強,總用刺激性瀉藥,日久天長,一旦再發生便祕,會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

而且,像三黃片之類的瀉藥以及排毒膠囊、減肥茶、果導片等都含有一種蒽醌類藥物,是一種瀉劑,長期服用還可能導致結腸黑便病,也就是腸黏膜出了問題,令腸道失去收縮功能,腸內儲存的殘渣無法排出,這樣下去,甚至會引起腸黏膜細胞發生炎變,誘發腸癌。

偶爾便祕不要緊,而如果排便頻率減少、大便困難,或以上兩種症狀均有,且至少存在3個月,就屬於慢性便祕,需及時就醫,千萬不可自己濫用瀉劑。

99營養師溫馨提醒偶爾出現便祕時,要儘量少吃辛辣、刺激、令人興奮的食物,多吃穀類、蔬菜、菌藻類食物,保持心情舒暢,多做腹部按摩,養成好的排便習慣。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