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不孕不育 > 中國生殖技術的60年的發展歷程(下)

中國生殖技術的60年的發展歷程(下)

來源:美型男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試管嬰兒,平民化的歡樂天使

人工授精成功後,盧光琇開始籌備試管嬰兒的研究。

中國生殖技術的60年的發展歷程(下)

那時,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的張麗珠教授也在進行試管嬰兒的研究。和盧光琇不同,張麗珠每天接觸大量不孕症病人,而她們所做的大多是輸卵管復通手術。回憶當年,張麗珠對很多媒體都這樣講:“1982年,有很多病人找我,主要的目的是爲了解決不育的問題,那時,我覺得不育症應注意起來。”

於是,北醫三院聯合湖南湘雅醫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向衛生部提出申請,要研究試管嬰兒。

盧光琇回憶:當時輿論不鼓勵試管嬰兒,課題更名爲一個和優生有關的名稱。

這個課題名稱是“人類早期胚胎的保護、保存和發育的研究”,並被列入國家“七五”攻關項目,張麗珠是課題組組長,盧光琇作爲課題組成員之一,在湖南湘雅獨立開展研究。

試驗開始,困難重重。不僅缺設備、技術、資金……更重要的是,由於觀念,很多人對這項研究不支持。當年的湖南省科委(現在的科技廳)經常接到告狀信:盧光琇搞試管嬰兒不會成功,千萬不能支持她。不過無論是張麗珠還是盧光琇都堅信:爲人治病是醫生的天職。她們都希望通過醫學手段來解決病人的痛苦。

每次和人溝通的時候,盧光琇總是這樣說:“讓有生育缺陷的人懷上健康的嬰兒,提高人口質量,這纔是真正的計劃生育。”

這樣,她們克服種種困難,開始了試管嬰兒的研究。

“那是一個‘刀耕火種’的年代。”北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副主任劉平回憶說,當年,她是張麗珠教授的研究生。“什麼東西都省着用,連手術取卵的針都是用完消毒後再接着用,針頭鈍了,磨尖一下繼續使用。”

開腹、完全憑手感尋找卵泡、卵泡抽吸液放在無菌的試管中。

“每次取卵後,我都把試管放在37攝氏度保溫桶裏。從手術室小跑步送到北醫組織胚胎教研室的實驗室裏,由劉斌教授帶領大家找卵。”劉平憶起當年的情景,歷歷在目。

不知道經歷多少失敗,他們終於找到了人的卵子,接下來就是體外授精,然後就是胚胎培植。可惜,又是一次次失敗。

“失敗的原因很多。”盧光琇這樣總結,比如,培養箱裏要二氧化碳,以維持胚胎的酸鹼度,但是湖南沒有二氧化碳的生產廠家。她們從一家酒廠弄來二氧化碳,培養箱一打開都是酒味,耶魯大學來考察的科研人員開玩笑說:孩子生下來一定是酒鬼。後來才從外地弄來了高純二氧化碳氣體。

付出總有收穫,辛勤的汗水換來的是美麗的花朵。1988年3月10日,中國大陸第一例試管嬰兒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誕生,3個月後,第二例和第三例試管嬰兒在湘雅醫院誕生,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不同的是,其中一例是供胚移植的試管嬰兒(卵子和精子均來捐獻者)。今天,這3個孩子都已經成年,巧合的是,其中一位也在湘雅醫院從事試管嬰兒的研究。

如今,“試管嬰兒”越來越“平民化”。而且,從當初的開腹取卵到今天的無創取卵,從隨機授精到單精子卵細胞內注射,從染色體檢查到着牀前胚胎遺傳學診斷……試管嬰兒技術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最近幾年,我們的技術和規模可以說和國際水平是完全同步的。”劉平自信地說。

“2008年,我們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已經達到了51%,這和最初5%成功率不可同日而語。”盧光琇告訴記者:“跟蹤調查,這些孩子和健康人沒什麼分別。”

中國到底有多少試管嬰兒?兩位專家均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數字。但目前,全國每個省都有生殖中心,有國家正規資質的試管嬰兒單位138家。據衛生部統計,從1988年到2004年,中國大陸近3萬例試管嬰兒出生,如今這個數字還在增加。今年,國家科技部還啓動了973項目——《胚胎操作安全性評估研究》,跟蹤並評估 “試管嬰兒”技術對子代、母代健康的影響。#p#副標題#e#

卵子冷凍,讓生育自己做主

如果說人類精子庫爲男性提供了生育保障,那麼卵子冷凍技術將給女性一次將來孕育自己可愛寶寶的機會。

在生育方面,女性比男性受年齡限制更大。精子每3個月左右就會新生一次,而卵子數在女性出生前就已經是個“定數”了,一生中不會再增加。不僅如此,隨着年齡的增長,卵子質量也會有所下降。30多歲女性的卵子可能就沒有20多歲時的有“活力”。對於那些由於種種原因必須推遲生育的女性來說,如果能將最佳生育年齡時的卵子保存起來,以備將來想生孩子的時候使用,那麼她們將會多一些從容。

盧光琇介紹說,如果身體有病的,如女性癌症患者,在放化療以後可能會失去生育能力,在接受放化療前,可以將卵子取出冷凍,保留擁有自己後代的機會。或者工作繁忙年輕時不想生育,可在年輕時把高質量的卵子取出冷凍降低生育風險。一些從事危險職業的女性如X光醫生、宇航員等,過量放射物質和有毒物質可能影響她們的生育能力,可以提前存儲卵子,解決後顧之憂,但這項技術尚未完全成熟,我們仍在不斷努力。

2004年4月29日,我國首個通過冷凍卵子培育的試管嬰兒在江蘇平安降生。卵子是北京大學一醫院生殖與遺傳中心冷凍了一年之後解凍的,與父親新鮮精子進行試管嬰兒手術。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不孕不育人口占世界各國育齡人口的14%—15%。據國家衛生部門的調查數據表明,在我國有5.2%的夫婦在婚後要面對不孕不育症這個現實,生育問題仍舊是我國各種悲喜劇的主要源頭之一。不過,隨着輔助生育技術的發展,科學遲早將會爲每一對夫妻帶來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p#副標題#e#
 

的經費就好了。

那個時候,我國的經濟還不發達,但是毛致用還是給盧光琇的研究批了10萬美元。

當盧光琇去省財政廳要錢的時候,財政廳廳長說:“這麼多呀,能不能先給一部分,剩下的等這一期的稅收收上來再給可以麼?”

這件事給盧光琇的觸動很大,現在的她對科研經費的管理的很嚴,也很節省,用她的話說,就是每一分錢都是老百姓交上來的稅。

相關新聞

全球每年有20多萬嬰兒

因輔助生殖技術而誕生

近日,設在法國巴黎的輔助生殖技術國際監督委員會公佈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全球每年有21.9萬至24.6萬名嬰兒在輔助生殖技術的支持下得以誕生。

這份發表在英國《人類的繁衍》雜誌網站上的報告提供了2002年有關體外受精等輔助生殖技術的數據,這些數據是目前已有的最新數據,由53個國家的1563個醫療機構提供。

數據顯示,在2000年至2002年,輔助生殖技術的應用不斷擴大,應用病例上升幅度超過25%。輔助生殖技術應用的成功率也在上升,兩大輔助生殖技術——體外受精和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技術應用的成功率平均超過1/5。同時,體外受精技術應用實踐中造成多胞胎誕生的機率在下降。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和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技術分別是試管嬰兒技術的第一代和第二代。 #p#副標題#e#

相關背景

認識試管嬰兒技術

試管嬰兒,又稱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IVF-ET),並不是真正在試管里長大的嬰兒,而是從卵巢內取出幾個卵子,在實驗室的體外培養環境裏讓它們與男方的精子結合,形成胚胎,然後轉移胚胎到子宮內,使之在媽媽的子宮內着牀、妊娠。正常的受孕需要精子和卵子在輸卵管相遇,二者結合,形成受精卵,然後受精卵再回到子宮腔,繼續妊娠。所以“試管嬰兒”可以簡單地理解成由實驗室的試管代替了輸卵管的功能而稱爲“試管嬰兒”。

試管嬰兒技術已經歷了30年發展,最初試管嬰兒技術,解決的是因女性因素引致的不孕;之後試管嬰兒技術中發展了單精子卵細胞內注射,專門解決因男性因素引致的不育問題;試管嬰兒技術還能從遺傳學的角度,幫助某些有遺傳病的未來父母提供生育健康孩子的機會。

見證歷史

1988年6月,中國醫學遺傳學奠基人之一、人類生殖工程領域的開創者盧惠霖教授懷抱國內首例供胚移植試管嬰兒羅優羣。

1988年3月10日8時56分,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鄭萌珠在北京誕生,出生時體重3900克,身長52釐米。

2008年6月10日,湖南,試管嬰兒專家盧光琇與湖南第一例試管嬰兒章皿星。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副主任 劉平 最近幾年,我們的技術和規模可以說和國際水平是完全同步的。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