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樂活 > 外科 > 什麼原因引起藥物性皮炎?

什麼原因引起藥物性皮炎?

來源:美型男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發病原因

什麼原因引起藥物性皮炎?

藥物性皮炎的發病率約在1%~3%之間,十分準確的統計尚不肯定,但隨着藥品種類的增加,仍有增長趨勢,所涉及的致病藥物中以抗生素爲多,其次爲解熱鎮痛類、安眠鎮靜類等,近年來中草藥引起者不斷有報告。

(一)藥物進入人體途徑:包括口服、注射、灌注、點眼、滴鼻、漱口、含化、噴霧、吸入、外用、藥薰、陰道及膀胱沖洗等。

(二)引起藥疹常見的藥物

1.砷劑:幾次注射以後,可以出現。由於過敏的急性中毒症狀,有的長期應用以後,纔出現皮疹。皮損往往爲廣泛的大皰、丘疹、膿皰,嚴重時可引起剝脫性皮炎,少數人可引起副銀屑病、扁平苔蘚、玫瑰糠疹或點斑狀色沉着斑等損害。

2.解熱止痛藥類:常引起猩紅熱樣或麻疹樣紅斑,固定性紅斑、剝脫性皮炎等損害。

3.安眠鎮靜藥類:麻疹樣紅斑、血管性水腫、多形紅斑、扁平苔蘚樣皮炎、固定型藥疹及剝脫性皮炎。

4.抗生素類:尤其是青黴素的注射可引起過敏休克反應,遲緩反應表現瘙癢症,麻疹樣紅斑,蕁麻疹及血管性水腫,甚至剝脫性皮炎。

5.類固醇皮質激素類:猩紅熱樣或麻疹樣紅斑、藥斑狼瘡樣皮疹、固定性紅斑,嚴重的是剝脫性皮炎、惡性大皰性紅斑或中毒性表皮鬆解的表現。有的粒細胞減少症或固有障礙性貧血而死亡。

6.免疫抑制劑和抗腫瘤製劑:常引起脫髮,剝脫性皮炎、黃疸及嗜中性粒細胞減少或粒性細胞減少。

7.中藥:中藥引起過敏反應逐漸增多。最常見,蕁麻疹、麻疹樣紅斑、固定性藥疹及口腔粘膜糜爛。

(二)發病機制

藥物性皮炎的發病機制較複雜,可通過免疫或非免疫機制發生。

1.免疫性藥物反應的病理機制 即變態反應,多數藥疹由變態反應機制引起。引起免疫性藥物反應的藥物有些是大分子物質,屬全抗原,如血清、疫苗及生物臟器和蛋白製品等。而多數藥物是低分子量化合物,屬半抗原或不全抗原,本身無抗原性,必須在機體內與載體蛋白或組織蛋白共價結合後成爲全抗原,才具抗原性而引起藥物變態反應。另外,藥物本身可與蛋白質載體結合成全抗原,也有的藥物是由其降解產物或其在體內的代謝產物與蛋白質載體結合成全抗原。藥物由於其化學結構不同,在機體內的代謝產物也各異,藥物中還含有各種雜質成分,也可引起變態反應(如胰島素及ACTH等),因此藥疹的發病機制和症狀均較複雜,常常一種藥物可引起不同的皮疹和症狀,而同一種皮疹和症狀又可由不同的藥物引起。一般變態反應性藥疹發生的機制有以下4型:

(1)Ⅰ型變態反應:即IgE介導的藥物反應,速髮型反應可發生在應用藥物後數分鐘內,以青黴素發生率高,臨牀上皮膚、消化道、呼吸道、心血管均可受累,一般有程度不等的瘙癢、蕁麻疹、支氣管痙攣和喉水腫,嚴重時可引起過敏性休克或死亡。主要是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釋放各種化學介質所致,這些介質包括組胺、腺苷、類脂如淋因子、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以及各種酶。

(2)Ⅱ型變態反應:爲藥物誘導的細胞毒反應,該反應可累及各種器官包括腎、心、肺、肝、肌肉、外周神經、造血系統等。有3種可能機制:

藥物直接與組織發生反應而在細胞表面形成半抗原簇,提高細胞對抗體易感性而遭受抗體或淋巴細胞介導的毒性反應。

藥物抗體複合物可結合於細胞表面而損傷細胞。

藥物可誘導抗組織特異性抗原的免疫反應,如服用α甲基多巴的患者可形成抗紅細胞抗原的抗體。細胞毒反應常累及造血系統如血小板、紅細胞。

(3)Ⅲ型變態反應:即免疫複合物介導的藥物反應,該型特點爲發熱、關節炎、腎炎、神經炎、水腫、蕁麻疹和斑疹。引起上述反應必須是抗原在循環中長期存留,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血清病是由該機制所引起,血清病發生於藥物進入6 天或更長,潛伏期也就是抗體合成所需的時間。產生免疫複合物型反應的抗體主要是IgG、IgM。能產生類似血清病樣反應的藥物包括青黴素、磺胺、硫氧嘧啶、膽囊造影劑、染料、二苯基乙內酰胺、對氨基水楊酸、鏈黴素等。

(4)Ⅳ型變態反應:即細胞介導的遲髮型反應,此型在局部接觸藥物發生皮膚過敏反應中已得到證實。麻疹樣藥疹、溼疹型藥疹、接觸性皮炎及肺部過敏性胸膜炎中細胞介導的遲髮型過敏反應機制起重要作用。

近年來,在發疹型藥疹的發病機制研究中不斷有進展,目前已對其致敏淋巴細胞、特異性抗體及其與郎漢斯細胞(Langerhans cells)關係以及某些炎症因子作用有了較深入的研究。

2.影響藥物變態反應的因素 藥物引起變態反應,只有少數人會發生,如用過青黴素患者多數可產生青黴素抗體,再次應用青黴素時並非都出現藥物反應。因此導致發生變態反應性藥疹,其間受許多因素影響。

(1)與病毒感染關係:病毒感染提高了藥疹尤其是發疹性藥疹的發生率。觀察發現,在急Epstein Barr virus(EBV)感染的患者,應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治療,藥疹發生率可高達80%~100%,以後又發現在鉅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感染者發生率也增高。可能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病毒感染可通過損傷細胞藥物代謝酶的活性而引起獲得性藥物代謝異常,二是由於病毒感染提高了非特異性細胞毒性反應而致。

(2)藥物的特性:分子量和結構複雜性增加,其抗原性增加,這些屬於大分子藥物,如蛋白、肽類激素。多數藥物是小分子,分子量小於1000Dal,只能作爲半抗原,需與體內組織大分子結合形成完全抗原引起變態反應,單獨小分子藥物不能誘導發生變態反應。

(3)用藥方法及個體差異:用藥途徑影響免疫反應的性質,皮膚外用藥一般發生遲發性變態反應,而口腔和鼻腔用藥則分泌IgG、IgA,少有IgM。一些抗原(如毒葛)外用於皮膚易致敏,但用於口服或黏膜表面則不致敏。靜脈用藥是臨牀引起過敏反應的常見給藥途徑,與胃腸給藥相比,口服β-內酰胺(lactam)抗生素則較少引起反應。另外,個體代謝存在變異,吸收代謝及用藥程度可改變免疫反應,如在肼苯達嗪代謝乙酰化過程較慢的患者中,該藥可引起與ANA形成相關的狼瘡樣綜合徵,而在其他藥物代謝正常的患者則不常出現上述症狀。

(4)遺傳因素:藥物在體內可通過氧化、還原、水解和結合而代謝,與代謝有關的各種酶在遺傳基礎上發生變化,如機體中某些藥物代謝酶如乙酰化酶、谷朧甘膚S轉移酶、環氧化物水解酶等缺陷,則這種物質的產生與細胞對它們的代謝會發生不平衡,因而引起機體反應,另外這些中間產物還可與細胞中大分子蛋白質發生共價結合引起變態反應。有研究發現藥疹的發生與人類白細胞抗原(HLA)類型有關,如嗦吟醇藥疹的發生就與 HLA 密切相關。也有認爲有些人胃腸道中分泌IgA遺傳性缺乏,易受細菌侵襲而破壞,蛋白性物質進入體內易發生過敏反應,這些受遺傳因素髮病者也叫做特異體質。

3.光感作用 有些藥物具光敏性,在同時有紫外線照射下才發生反應。光感作用有兩種,即光變態反應和光毒性反應。光變態反應是光線改變了藥物半抗原本身或改變抗原結合蛋白載體,形成一種完整的光抗原而產生變態反應,藥物本身無害,一般與劑量無關。這種反應可持續很久,停藥後患者即使無日光作用,也常保持過敏狀態。光毒反應常表現爲加重的曬斑,在藥物首次應用時即可發生,發生率和嚴重性呈劑量依賴性,與照光量亦相關。體外證實有3種藥理性機制:

(1)興奮狀態光毒分子與生物靶形成共價化合物直接作用於靶組織;

(2)光毒分子吸收質子形成穩定的光產物對生物基質有毒作用;

(3)光毒分子在光刺激下將能量轉給氧分子,形成有毒性的活化氧如單氧、超氧及氫化氧。有研究提示,循環中效應細胞和血清蛋白依賴系統起關鍵作用。引起光感作用的藥物有50餘種、5大類,包括磺胺及其衍生物、吩噻嗪類、四環素族、補骨脂類、其他如灰黃黴素、抗組胺藥等。亦有報道萘啶酸(nalidixic acid)、口服避孕藥等亦可引起。

4.藥物的交叉過敏和多元過敏 交叉過敏是對在化學結構上類似的或含有同一基本結構的藥物,均可引起過敏反應。如磺胺類藥物有“苯胺”核心,對磺胺過敏者,亦可能對含有“苯胺”核心的其他藥物,如普魯卡因、對氨柳酸發生過敏。這時則在第一次用藥後24h內即可發病,不需經過4~5天以上的潛伏期。多元過敏是指有些藥疹患者,當在藥疹發展至高峯時對其他多種藥物也發生過敏,而這些藥物的化學結構無相似之處。

5.非免疫性藥物反應的病理機制

(1)免疫效應途徑的非免疫活化:藥物直接刺激發生臨牀上酷似的變態反應,但不依賴免疫的介導,常見有以下3種作用機制:

藥物可直接作用於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釋放介質,臨牀上表現爲過敏性蕁麻疹、血管性水腫。常見藥物有鴉片類、多黏菌素B、四環素D、放射介質、左旋糖苷;

直接活化補體,如放射造影劑引起的蕁麻疹;

花生四烯酸代謝異常,如阿司匹林及其他非激素類抗炎藥的過敏樣反應,其機制是抑制環氧化酶而干擾前列腺素合成,使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減少。

(2)藥物過量:藥物過量的表現大多數較爲一致,是可以預測的,常爲該藥物藥理作用的加重。但對藥物吸收、代謝或排泄速度個體存在差異,故在常規劑量亦可出現。多見於老年人和肝、腎功能不良者。

(3)累積毒性:常見藥物或代謝產物在皮膚中累積,呈有色分佈,如長期服用銀、金、汞等,這些藥物可在皮膚或黏膜中的吞噬細胞內沉澱。另外有些患者服用大劑量氯丙嗪後,藥物或其代謝產物可與皮膚內色素結合。

(4)藥物的副作用:有些藥物在產生正常治療作用的同時出現一些副作用,如化療時應用細胞毒藥物引起脫髮、胃腸疾病、出血凝血障礙等。

(5)生態失衡:由於藥物改變了皮膚黏膜、內臟正常菌羣分佈,抑制某些微生物生長,而另一些微生物過度生長,如應用廣譜抗生素引起的口腔、外生殖道、內臟念珠菌病。

中醫認爲,稟賦不耐,食入禁忌,蘊熱中毒。或因脾溼不運,蘊溼化熱感毒,溼熱毒邪發於肌膚而致病。嚴重者毒熱入營,可致氣血兩燔。

美食
藝術
家居
電影
保健養生
健康常識
飲食營養
生活百科